經典問題之三:《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叫顧袁緣的女孩兒,從她發來的語音以及我平日課上對她的觀察知道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猶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氣問我的。勇於挑戰自己,值得表揚!袁緣是個很內秀的孩子,平時非常認真也很細心,暑假期間每天連著上課,每天都要錄音,還有其他的教學工作,那段時間時間特別緊張,錄音難免會出錯,只有她發現了並告訴了我,這正是我一直強調的唯真理,不唯老師的科學精神。上次課我鼓勵他們在預習過程中給我提問,只有她做到了,一共提了三個問題,有兩個是我準備了的,另外一個就是這個問題,又是我習以為常忽視了的問題,非常好!
《論語》在很多章節中涉及到「樂」字,依文意都有不同讀法。借這個機會在這裡做個總結:
一、在句中讀lè,做形容詞,解釋為「快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矣;未若貧而樂(樂於,樂意),富而好禮者也。」(《學而》)
3、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裡仁》)
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9、閔子侍側,門+言yin 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進》)
10、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答,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憲問》)
二、在句中讀yuè,做名詞,可解釋為「音樂」。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2、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白敫]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述而》)
4、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5、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
6、「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先進》)
7、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型罰不中;型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
8、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
9、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靈公》)
10、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季氏》)
11、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
12、齊人歸女樂(依句意可理解為樂隊或歌者),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三、在文中讀yào,是帶賓語的動詞,義為「喜好,愛好」.為了將這個「樂」字同前面兩個常用的「樂」區別開來,大約從北宋開始,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專門為它定了個「五教切」的讀音,折合成今音就讀yào.到了南宋時代,儒學大師朱熹又把這個規範讀音寫進了《論語集注》.由於朱熹在闡釋儒家經典方面的權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廣泛通行於全國,經過約定俗成,一直傳承了下來. 這裡沒有什麼古義、古音向今義、今音的轉變,而是古今一貫,不得隨意亂解亂讀。
1、子曰:「知者樂(yao)水,仁者樂(ya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e),仁者壽。」(《雍也》)
2、孔子曰:「益者三樂(yao),損者三樂(yao)。樂(yao)節禮樂(yue),樂(yao)道人之善,樂(yao)多賢友,益矣。樂(yao)驕樂(le),樂(yao)佚遊,樂(yao)晏樂(le),損矣。」(《季氏》)
3、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yue),樂(yue)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yue)不樂(le),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