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2021-01-09 國學啟蒙

經典問題之三:《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叫顧袁緣的女孩兒,從她發來的語音以及我平日課上對她的觀察知道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猶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氣問我的。勇於挑戰自己,值得表揚!袁緣是個很內秀的孩子,平時非常認真也很細心,暑假期間每天連著上課,每天都要錄音,還有其他的教學工作,那段時間時間特別緊張,錄音難免會出錯,只有她發現了並告訴了我,這正是我一直強調的唯真理,不唯老師的科學精神。上次課我鼓勵他們在預習過程中給我提問,只有她做到了,一共提了三個問題,有兩個是我準備了的,另外一個就是這個問題,又是我習以為常忽視了的問題,非常好!

《論語》在很多章節中涉及到「樂」字,依文意都有不同讀法。借這個機會在這裡做個總結:

一、在句中讀lè,做形容詞,解釋為「快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矣;未若貧而樂(樂於,樂意),富而好禮者也。」(《學而》)

3、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裡仁》)

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9、閔子侍側,門+言yin 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進》)

10、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答,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憲問》)

二、在句中讀yuè,做名詞,可解釋為「音樂」。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2、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白敫]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述而》)

4、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5、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

6、「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先進》)

7、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型罰不中;型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

8、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

9、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靈公》)

10、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季氏》)

11、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

12、齊人歸女樂(依句意可理解為樂隊或歌者),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三、在文中讀yào,是帶賓語的動詞,義為「喜好,愛好」.為了將這個「樂」字同前面兩個常用的「樂」區別開來,大約從北宋開始,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專門為它定了個「五教切」的讀音,折合成今音就讀yào.到了南宋時代,儒學大師朱熹又把這個規範讀音寫進了《論語集注》.由於朱熹在闡釋儒家經典方面的權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廣泛通行於全國,經過約定俗成,一直傳承了下來. 這裡沒有什麼古義、古音向今義、今音的轉變,而是古今一貫,不得隨意亂解亂讀。

1、子曰:「知者樂(yao)水,仁者樂(ya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e),仁者壽。」(《雍也》)

2、孔子曰:「益者三樂(yao),損者三樂(yao)。樂(yao)節禮樂(yue),樂(yao)道人之善,樂(yao)多賢友,益矣。樂(yao)驕樂(le),樂(yao)佚遊,樂(yao)晏樂(le),損矣。」(《季氏》)

3、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yue),樂(yue)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yue)不樂(le),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陽貨》)

相關焦點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孟蓬生在文章中指出,根據格律要求,「看」字須押平聲韻,而「看」字在古代也確有平聲一讀,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可以註明:「舊讀kān。」但注出「舊讀」只是為了豐富學生古代文化知識,而不是提倡舊讀,更不宜作為考試內容。第三小類,古代有別義作用而現代已經發生合併的讀音。
  • 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文丨開史說漢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即使是我們中國人,有時候也會遇到許多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對於有些字的讀音我們都會讀錯,而且有時候還會在一些簡單的字上栽跟鬥。比如「仁者樂山」這四個非常簡單的字,就連我們的文學家餘秋雨都讀錯了。
  • 是"樂"還是"澇"一地之音引熱議 專家:爭議讀音將統修
    樂亭簡介(來源:百度文庫)中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舒晶晶)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到底是「樂(le,四聲)亭」還是「澇(lao,四聲)亭」?地名讀音之爭隨著「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而成為網絡上議論的熱點。社科院專家表示,針對一系列爭議讀音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將會給出說法。到底是「樂」還是「澇」近日,一條「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與事件本身無關的一個細節卻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那就是樂亭的讀音。到底是「樂」還是「澇」?
  • 如何讀準古代人名字中「字」的讀音及把握好名與字的關係
    前幾次課介紹了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在以後的課中談一些與書法有聯繫的知識與典故,有興趣的可以繼續關注。很多知識在中小學是學不到的。堅持就會增長知識與才華。今天就介紹《如何讀準古代人名字中「字」的讀音及把握好名寫字的關係》。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論語:孔子為什麼講戒色?
    孔子雕像我們看《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原話,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我們人在年少時,由於血氣還不穩定孔子雕像而年老時,身體與血氣漸漸衰弱,精力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往往會變得貪得無厭,為什麼?因為年老之人,大都誤以為得到越多,越會有安全感,或者通過得到來彌補失去,因此,年老的人更需要懂得放下,即捨得之道。
  • 杜甫詩句裡「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怎麼讀?看看新解怎麼說
    比如讀一部論語,我幾乎要看注音,隨便舉開篇的兩個例子。如果隨意去讀,很容易發錯字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在南北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隋唐時期出現的《切韻》影響深遠,南北朝至唐宋為中古音時期,中古音的聲調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近古音(元代和明代)以元代文學家周德清鎖編的《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為代表。 《中原音韻》將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代的北京話完全相同。
  • ...相關權威部門為什麼會少數服從多數把讀音改成qi?為什麼相關...
    這一類的破讀字,一般而言即用不同的字音來區分詞性及語義,又叫讀破。比如上述的騎字,在作為動詞時讀平聲,作名詞時讀去聲,這兩個讀音的來歷,至少可追到中古時期,宋代《廣韻》中即收了騎字的兩個反切音——反切就是古人拿漢字來拼字的拼音方法——一個是平聲「渠羈切」,一個是去聲「奇寄切」;前者就是qí音的來歷,後者來jì音的來歷。
  • 坐騎走了,說服也走了……這些字讀音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某一個時期的高考語文試題中,必有一個令千萬考生抓耳撓腮的語音考查題目。所以,語文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強調一些多音字、異讀詞的讀音。比如:參差、確鑿、呆板、說客、顫慄、強迫、軋鋼、骨殖……為什麼?因為這些看起來書寫難度並不大的字,在歷史上讀音卻不斷發生變化。
  • 河北最難念的五個地名,第二個讀音當地人都叫不準,你會念幾個?
    漢字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文化,在擁有文字的功能之外,還擁有藝術美感,漢字書法是世界上最多變、最豐富的書法類型,漢字的讀音也非常多變,一個字可能會有三四個讀音,在不同的情況下,詮釋的是不同的含義,有著不同的意義,特別是在作為地名時,一些漢字有完全令人意想不到的讀音,如果不是當地人或者對這個地方不了解的話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這都是一個字有兩個讀音,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不同,語言屬性、用法也存在差異。
  • 不肖子孫為什麼用肖字
    肖,【小】+【肉】,【小】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是細小,輕微等意思,而右邊的【月】字代表是其實是【肉】,肉指是指跟身體相關的。比如【肝】,【脾】,【肺】【腎】等都是和身體相關的。那麼這個【月】也是和身體相關。那麼【肖】的本意就是,和身體相關的細小的東西。比如這個【屑】字,頭屑就是和我們的身體有關係的細小的東西。然後這個【屑】字由頭屑引申到其他細小的東西上面去。
  • 「嗯」的讀音是「en」?這或許是近代人最容易忽視的錯誤
    圖片來源於網絡:輸入法中的「嗯」一、嗯其實嗯這個字在網際網路興起時代之前,是一個出現頻率很低的字,最起碼在書面文裡面很少出現(當然,小說中,描繪對話的時候會出現這個詞),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網絡聊天的普及,這個字變得頻繁了起來。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儒家思想所塑建的理想人格正是建立在本章所強調的以「說(悅)」、「樂」作為核心的情感基礎之上,真正的「君子」要不斷地學習(學而時習之),並且堅持「獨立之人格」(人不知而不慍),從而面對社會中的各種人士(人事)。所以李澤厚先生才認為「樂感文化」和「實用理性」是華夏傳統的精神核心。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今天要說的這個字是「街」,大家絕對很熟悉,在現在的字典上,它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jiē」,然而查閱古籍資料卻會發現,這個字在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中,極有可能不是這個讀音,那麼它究竟該怎麼讀呢?
  • 這幾個星座的「愛情學問」很好懂,比論語都容易,沒那些拐彎套路
    文/凌婷七七感情的事情,很多人將其定義為一場無止境的「宮心計」,你得懂得對方的各種套路,還得聽得懂他們所擅長的愛情學問,就好比學著孔子的論語一般,咬文嚼字不按正常路徑而走,一味地猜猜猜,一味地想想想,絞盡腦汁,難受得很,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愛情很容易懂,他們的愛情學問,沒那麼多的套路,可比論語簡單容易多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幾個很好懂的星座,他們的愛情學問比論語容易,沒那麼多文言的套路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近日,有消息稱,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是真的嗎?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道別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它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 葉公好龍正確讀音是什麼?葉(yè)縣還是葉(shè)縣?
    《論語》裡面曾經提到過這個葉公。《論語·述而第七》曾提到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子路第十三》還記載向孔子請教政事: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