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2020-12-01 騰訊網

在咱中國有這樣一句話「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說的是我國的方言十分多,多到哪怕只是隔了十裡地,就會出現不同的方言。方言的歷史可是相當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那時候黃帝的部落說華語和羌語,再融合為古語。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百姓不斷被融合、分離、再融合、再分離,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方言,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說實話,有些地方的方言你還真是一句都聽不懂,比如溫州話,就被稱為「天不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所以在2000年,我國確定將「普通話」定為中國通用語言。

今天要說的這個字是「街」,大家絕對很熟悉,在現在的字典上,它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jiē」,然而查閱古籍資料卻會發現,這個字在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中,極有可能不是這個讀音,那麼它究竟該怎麼讀呢?

街「gāi」,本義為四路相通的大道,在中國,常說「東西街,南北路」,因為我國通常以東西為街,南北為路。它是一個二等字(《廣韻》中把韻歸納為4個等,1等偏低偏後,2、3、4等依次偏高偏前),古代讀kre,北方r變j,所以讀ie韻,南方r脫落所以讀gai。

直到18世紀,北京話裡都把街念作「giai」,由於晉語的影響,又變成了「jiai」,最後變成了「jie」,其實這是一種不符合語言規律的音。那麼在古代,「街」到底是不是念「gāi」呢?

這就一定要從「押韻」說起,相信大家對它都非常熟悉,但凡是優秀、流傳千古的古詩,它必定是押韻的,讀起來才能朗朗上口,讓人回味無窮,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裡面的「鳩、洲、逑」互相押「ou」的韻,十分順口且悅耳。

接下來我們看看古詩中的「街」是如何運用的:

宋代程珌《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寫道:「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其中「街、槐」押韻;

明代錢希言《晚發向金陵留別所知》寫道:「旅遊裝太薄,一水問秦淮。月作投人璧,花為贈妓釵。酒痕昏客袂,燈火亂春街。短簿祠前樹,含煙一半霾。」其中「淮、釵、街、霾」押韻。

其實直到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依然把「街」念作「gāi」,毫不誇張地說,全中國超過3分之2的人說方言時都會把它念成「gāi」,比如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山東、浙江等等地區。

當然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多小孩子和年輕人都不怎麼會說方言了,比如小編是苗族,但我外婆說的苗話我幾乎聽不懂,其實還是挺遺憾的。

「方言」乃一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一個民族千百年歷史的傳承者,正如「街」這個字早在3000年前就出現了,如今卻要被我們強行改掉讀音。普通話是一定要學的,但方言同樣是不能捨棄的,如何讓這二者和諧發展,註定是個大難題。

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家鄉的方言是怎麼念「街」字的?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其千變萬化的字義和讀音,常常讓遠渡重洋的外國學子頭痛不已,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與用語習慣,常常鬧出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除開這個,漢字本身也是十分特別的,許多字來源於象形文,而象形文來既源於日常生活,又來源於所見所聞,皆是圖畫所得,屬於表意文字,易被學習與掌握。
  • 中國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其千變萬化的字義和讀音,常常讓遠渡重洋的外國學子頭痛不已,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與用語習慣,常常鬧出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除開這個,漢字本身也是十分特別的,許多字來源於象形文,而象形文來既源於日常生活,又來源於所見所聞,皆是圖畫所得,屬於表意文字,易被學習與掌握。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我們都清楚中國56個民族,但是我國的方言卻遠不止56種。,而湖南省地區中,方言是最多的,就是一條河的距離,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 不過在如此多的方言中,我國也存在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它便是「街」字,普通話讀音為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是否讀錯了
    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化,不僅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傳奇事跡,還有各種各樣的傳奇的文化。就拿我們最基本的語言文字說事吧,我們各地就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方言。中國有句俗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哪怕是一個小鎮都有三到四種不同的方言。
  • 中國最簡單的3個漢字:只有一個筆畫,能認出一個算你厲害
    導語:中國最簡單的3個漢字:只有一個筆畫,能認出一個算你厲害中國語言文學浩瀚如海,而我們常用的語言裡有許多字平常用不到,也不認識。哪怕這個字只有一個筆畫,也有很多人認不出來。當然這不是丟人的事情。認不出來沒什麼,能認出來真的算你厲害。
  • 詞典取消六"lu"讀法 專家:讀音應遵循地方文化
    原標題:詞典取消六安"lu"讀法 專家:應遵循地方文化   近日,一則「詞典取消『六』字在用作地名時『lu』的讀法」的消息又引起了熱議。原來,在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詞典)2005年修正定稿第五版中,六字在用作地名時被取消了「lu」的讀法。不僅是第五版,2012年出爐的第六版也沒有「lu」的讀法。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道別常說的「拜拜」,不少人發音為bái,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它的正確讀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 你知道黃埔軍校的正確讀法是什麼嗎?這麼多年大家都讀錯了
    而他除了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之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黃埔軍校的校長。 黃埔軍校 咱們打開字典查一下黃埔這兩個字,會發現標註的讀音是黃(huang)埔(pǔ),這跟我們現在的叫法一模一樣。但是當我們單單去查「埔」這個字時,會發現他有兩種讀音。
  • 這幾個漢字「一讀就錯」,有人竟能讀錯20年!你能讀對嗎?
    這幾個漢字「一讀就錯」,有人竟能讀錯20年!你能讀對嗎?文/歷史的佼佼者我國擁有上下500多年的歷史,本身文化底蘊就非常的深厚,在經過如此漫長的時光之後,漢字也在時間的打磨下逐漸發生變化,並且變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樣子。
  • 我國有一姓氏,只有短短三筆,但很多人張口就讀錯,你能念對嗎?
    中國簡單的一個姓氏,只有3筆,大多數人張口就念錯,不信你試試《五柳先生傳》中提到: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陶先生生平就喜歡讀書,但不可能會逐字逐句的去過分解讀每一個字背後的意思。也就有了不求甚解這個詞兒,不求甚解後來也演變成了一種讀書的態度。
  • 山海關孟姜女廟有副神奇對聯,據說有6種讀法,你能讀出幾種?
    而這處孟姜女廟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殿門前的一幅對聯,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聯,有人說是南宋莊園王十朋所寫,也有人作者說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明朝的大才子徐文長。上聯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朝」有zhāo和cháo兩個讀音,「長」也有cháng和zhǎng 兩個讀音,這對奇聯據說一共會有6種讀法,你能讀出來幾種?
  • 這些四疊字的讀法,你都知道他們的讀音嗎?
    這些四疊字的讀法,你都知道他們的讀音嗎? 在漢字中,有一類字 由兩個、三個、四個甚至是五個相同的字構成 常見的如「從、品、森、眾」 這些由同一文字重疊複合而成的漢字
  • 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漢語本就難學,不僅涉及到漢字,更涉及到構詞組句,動不動還來個典故、俗語,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還經歷過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 但是,無論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有多難,也不管你是否排斥文言文,都無法否認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漢字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呢?現在一提起最早的漢字,很多人條件反射想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 現代文字的讀音,你...真的讀對了嗎?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語言、文字的字意、讀音、文學觀念等都是隨著方言的不同而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這也就造就了我們漢文化的包容性,使其綿延不斷,日新月異,比起其他文明,我們的漢文化是沒有斷層的。有很多字音的讀法我們曾經認為是錯誤的讀法,現在又變成正確的了,具體有哪些呢?跟隨小可往下看。
  • 「拼音被改」引質疑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毛翊君  本文首發於總第889期《中國新聞周刊》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原在本詩中讀「cui」,現改為「shua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由「xia」改為「xie」。「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由「ji」改為「qi」。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一般來說,白讀讀音是從方言裡固有的語詞衍生出來的,而文讀讀音可能受古代文言文、術語和官話的影響較深。可以看出,異讀詞的讀音規律性不強,要掌握所謂的標準讀法只能靠死記硬背。曾有研究在河北對審音表中文白異讀詞的認知度做了調查,發現讀音的準確程度並不規範,人們有時傾向文讀,有時傾向白讀,有時會將兩者混用。[2]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王暉稱,從這個角度而言,所涉字詞讀音是否確定更改,尚有變數。針對同一含義的一個字有不同讀音的情況,1985年,國家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近20年後再次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對一些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根據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官網信息,該修訂稿目前處於「正在批准」狀態。
  • 坐騎走了,說服也走了……這些字讀音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某一個時期的高考語文試題中,必有一個令千萬考生抓耳撓腮的語音考查題目。所以,語文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強調一些多音字、異讀詞的讀音。比如:參差、確鑿、呆板、說客、顫慄、強迫、軋鋼、骨殖……為什麼?因為這些看起來書寫難度並不大的字,在歷史上讀音卻不斷發生變化。
  • 中國最簡單的5個字,只有一筆,但90%的一個字都不認識!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說到中國的書法文化,那可是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些書法家,我想很多網友都會說是書聖王羲之,的確王羲之的《蘭亭序》那可千年無人超越的,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但是今天我們講的這
  • 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縱觀天下事,史書來說話,今天的歷史小故事開始了文章為本人原創,歡迎收藏轉發,抄襲必究!文丨開史說漢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即使是我們中國人,有時候也會遇到許多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對於有些字的讀音我們都會讀錯,而且有時候還會在一些簡單的字上栽跟鬥。比如「仁者樂山」這四個非常簡單的字,就連我們的文學家餘秋雨都讀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