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2020-11-26 騰訊網

掌握了幾千個漢字,也不見得能讀懂中文書籍——這就是外國人學漢語時的真實感受。漢語本就難學,不僅涉及到漢字,更涉及到構詞組句,動不動還來個典故、俗語,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還經歷過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

但是,無論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有多難,也不管你是否排斥文言文,都無法否認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漢字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呢?現在一提起最早的漢字,很多人條件反射想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文化的一個代表,現在許多專家學者都致力於研究它。不過我們可以想想,難道商朝人是一夜之間就會寫字了嗎?在此之前,漢字必然還有一番起源發展,上世紀考古學家們在河南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發現了最早的文字符號「賈湖刻符」,距今約8000年。

就算這些符號與漢字起源的聯繫還在持續研究,我們把時間壓縮一下,漢字的發展至少也有6000年歷史了。而在近代,不少大師卻主張廢除寶貴的漢字,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末,西方的思想文化技術如潮水般湧向國內,連朝廷都興辦洋務,眾多知識分子更渴望挽救國之危局,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制度、技術與思想等,改變長期以來封建思想荼毒知識分子以及國家衰弱之狀,一場「拉丁字母取代漢字」的文化風潮就此誕生了。

簡單點說,當時的許多大師,包括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曾支持過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表形,重點抓語音,放棄漢字複雜(當時依然流行繁體字)的結構。至於背後的原因,便是為了洗去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以新文化取而代之。

當時的新學者多半認為,漢字是封建產物,是孔教道學之「載體幫兇」,文言文更不能和白話文相比,國內文盲率那麼高,漢字的複雜便要負起一部分責任,甚至出現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

1917年,胡適撰文《文學改良芻議》,提倡廢除文言文;1931年,雲集眾多專家學者的新文字大會舉行,《中國拉丁化字母》被拿出來集中討論,大師們的想法是以拼音文字取代象形文字,這樣普通人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便能拼寫組詞學習使用了。

然而,先不說廢除漢字是否可行,當時的學者裡也出現了反對聲音。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便抓住了漢語「拉丁化」的一個尷尬之處:有些詞語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就好比「攻擊」與「公雞」這樣的同音詞,就只能用漢字來區分。拉丁字母怎麼能拼出那麼多形式呢?

為此,趙元任還寫下了2篇奇文,讓主張廢除漢字的大師們看看,漢字的一些精妙特別之處是拉丁字母無法企及的。這兩篇文章,一篇叫《施氏食獅史》,一篇叫《季姬擊雞記》,它們的共同特點便是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施氏食獅史》大概講一個姓施的人要吃10頭獅子,他在街上用弓箭射倒10頭獅子(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將它們帶回石頭屋子吃,誰知一吃才發現,這10頭獅子的屍體並非真的獅子,是石頭做的!請你嘗試(用拉丁字母)解釋一下這個過程。

《季姬擊雞記》則講述一個姓季的女孩養雞,這些雞肚子餓了不停叫著,她便拿竹箕中的小米餵雞(及箕稷濟雞),結果這些雞吃飽了之後就開始搗亂,女孩一不小心拿鞋子打死了一隻雞(急極屐擊雞),隨後她有所感觸,就寫下了《季姬擊雞記》這篇文章。

這兩篇文章若是用拉丁字母注音表示,那讀者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在講啥了。趙元任既強調了漢字同音不同字之妙,也在其中融入了古漢語知識(古漢語的語音讀這些字發音不同,當時的人們要聽到這樣的文章,是可以聽懂的),令人讚嘆漢字的神奇。

因此,主張廢除漢字的人們也清醒過來,逐漸意識到漢字的不可取代性。廢除漢字並沒有被徹底推行,反倒是後來國家於1958年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幾十年來漢字簡化、拼音輔助、再加上普通話推廣,人們的交流與溝通越來越方便,文盲率也比過去降低了很多,漢字的魅力,正在為我們所重新認識。

相關焦點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相比於現在通行於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在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不僅結構複雜,並且傳授書寫相當困難,不利於向廣大下層民眾推廣使用。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時的國人們不斷反思是不是由於舊的傳統文化,才導致中國如此的落後,腐敗,才導致當時的中國人人可欺,出於愛國的目的,國內開始了掃除舊文化的浪潮,而舊文化的一切都離不開漢字,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當時章太炎老先生的弟子錢玄同甚至這樣說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此人寫兩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民國時期,面對當時中國落後的面貌,特別是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使得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相比於外國的字母組合,中國的漢字在聽說讀寫方面顯得格外複雜,不利於教育的推廣和降低文盲率。因此,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漢字,換用簡單易學的拉丁字母,通過字母的組合取代漢字的作用。
  • 為反對廢除漢字,此大文豪寫出兩篇千古奇文,全文僅是一個讀音
    很多讀書人有感於此,便希望有更簡潔更易懂的新文字出現來提高中國整體的文化水平,有了基礎才能去談之後的民族崛起。近幾年主旋律電影中有個鏡頭我覺得還挺有意思,吳彥祖飾演的胡適與留有辮子的辜鴻銘辯論哪種文字更方便,『無能無力』終還是多『辦不了』一個字。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於是,在這一大批專家學者們的推動之下,在1931年之時出現了「中國文字拉丁化」標準,就直接繞過了漢字,原本為文盲的老百姓們,只要認識有幾十個拉丁字母,並學會拼寫的話,就能夠加以使用了,而這其實就是開始了廢除漢字的進程!那麼,漢字面臨如此危機,最終是如何度過的呢?實際上,有提倡廢除漢字的學者,便會有主張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在這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中國文字拉丁化不同的人,有著自己救亡圖存的方法,而文化人的救亡圖存方法自然是從文化方面入手。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就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 民國鬼才趙元任 趙元任,字:宣仲,宜重。
  • 瞿秋白提議把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反對,全文就一個讀音
    歷史早已證明了漢字的重要性。然而,100多年前在五四運動出現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口號,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種知識分子都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出版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也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在第二年2月制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 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 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字,同一個讀音,「看得懂」卻「聽不懂」!如果廢除了漢字,這樣的文章連神仙都難讀懂,不信來試!千古奇文,全篇78字只有一個讀音,故事卻講得很精彩!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漢語言文字越來越博大精深。
  • 他寫一篇96字奇文,全文是一個讀音,網友:一次讀順的人都是天才
    他本科學的數學,又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但哈佛畢業後他有去了康奈爾大學教授物理,看起來似乎是個理科天才。但他回國後又成為了著名的語言學家和音樂家。這是一個奇才,也是難得的全才,胡適說「他比我聰明一百倍」。他最大的缺點,和最大的優點都是人生沒有確切的目標。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沒人能真正了解趙元任究竟會多少種語言,因為他沒到一處總能用當地語言跟大家交流,以至於被誤認為是當地人。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諸多的知識,文化故事等等都是經過漢字流傳下來的。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生於1892年,江蘇常州人,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語言天賦,被大家視為語言天才。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趙元任不僅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文學成就也很高,他結合自己的語言天賦開創了同音文,留下了不少佳作。據說趙元任會33種方言。什麼是同音文?所謂同音文是指整篇文章所用的漢字都是一個讀音,當然對於字形、標點和四聲是沒有限制的。
  • 民國第一天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奇文,96個字讀音相同
    毫無疑問,清華的四位導師都是真正的大師,而且個個都是天才。在四位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但他的能力絲毫不弱於其他三位。趙元任是公認的傑出天才,或者說民國第一天才。以語言為例。取得趙元任這樣的成就,世界上絕無第二人。他精通多種語言和33種地方方言。注意,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計算。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魯迅無疑是很多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同樣,作為成天碼字寫文的作者本人,其實也是魯迅先生的資深粉絲,從上小學起就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至今作者都能背誦很多先生的文章,他無疑是絕大多數愛好文學和有愛國情懷者的偶像。昨天作者提及魯迅先生,並沒有過多闡述魯迅對於廢除漢字的立場,只是說他也是支持廢除漢字的人。
  • 中國只有一個筆畫的3個漢字:看似非常簡單,能認出來2個算你厲害
    中國只有一個筆畫的3個漢字:看似非常簡單,能認出來2個算你厲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的文化之中,漢字無疑是承載了文化發展的歷程,正是因為有漢字的存在,中華文化才能發展的更加迅速,而漢字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文字之一,有很多外國人深有體會,漢語學習並不容易,不僅是文字變化多,橫平豎直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假設有個人於 1964 年出生在中國南方,他(姑且假設是他)在小學一年級學到了漢語拼音,並藉此了解了普通話的讀音。在之後 30 年時間裡,他很有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使用拼音,直到 1990 年代。這個人被委派到了新的工作崗位,相比新技術,文件裡的各種新名詞成了真正困擾他的東西。
  • 讓人頭疼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全都一致,翻譯官都表示無法翻譯
    讓人頭疼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全都一致,翻譯官都表示無法翻譯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是一個文學者,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也無法去探及到深層的中國文化,更別說那些想學中文的外國人了。說起詩詞歌賦也是奠定中國文化的根基,像李白杜甫,王維這些唐詩宋詞的大詩人,在如今可是被稱之為「能人」。不管是唐詩還是宋詞,要講究押韻、四聲、平仄、對仗。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像我們所學的唐詩宋詞文言文,還有一些詩詞歌賦,他們在創作上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