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幾千個漢字,也不見得能讀懂中文書籍——這就是外國人學漢語時的真實感受。漢語本就難學,不僅涉及到漢字,更涉及到構詞組句,動不動還來個典故、俗語,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還經歷過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
但是,無論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有多難,也不管你是否排斥文言文,都無法否認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漢字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呢?現在一提起最早的漢字,很多人條件反射想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文化的一個代表,現在許多專家學者都致力於研究它。不過我們可以想想,難道商朝人是一夜之間就會寫字了嗎?在此之前,漢字必然還有一番起源發展,上世紀考古學家們在河南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發現了最早的文字符號「賈湖刻符」,距今約8000年。
就算這些符號與漢字起源的聯繫還在持續研究,我們把時間壓縮一下,漢字的發展至少也有6000年歷史了。而在近代,不少大師卻主張廢除寶貴的漢字,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末,西方的思想文化技術如潮水般湧向國內,連朝廷都興辦洋務,眾多知識分子更渴望挽救國之危局,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制度、技術與思想等,改變長期以來封建思想荼毒知識分子以及國家衰弱之狀,一場「拉丁字母取代漢字」的文化風潮就此誕生了。
簡單點說,當時的許多大師,包括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曾支持過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表形,重點抓語音,放棄漢字複雜(當時依然流行繁體字)的結構。至於背後的原因,便是為了洗去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以新文化取而代之。
當時的新學者多半認為,漢字是封建產物,是孔教道學之「載體幫兇」,文言文更不能和白話文相比,國內文盲率那麼高,漢字的複雜便要負起一部分責任,甚至出現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
1917年,胡適撰文《文學改良芻議》,提倡廢除文言文;1931年,雲集眾多專家學者的新文字大會舉行,《中國拉丁化字母》被拿出來集中討論,大師們的想法是以拼音文字取代象形文字,這樣普通人只要認識幾十個拉丁字母,便能拼寫組詞學習使用了。
然而,先不說廢除漢字是否可行,當時的學者裡也出現了反對聲音。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便抓住了漢語「拉丁化」的一個尷尬之處:有些詞語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就好比「攻擊」與「公雞」這樣的同音詞,就只能用漢字來區分。拉丁字母怎麼能拼出那麼多形式呢?
為此,趙元任還寫下了2篇奇文,讓主張廢除漢字的大師們看看,漢字的一些精妙特別之處是拉丁字母無法企及的。這兩篇文章,一篇叫《施氏食獅史》,一篇叫《季姬擊雞記》,它們的共同特點便是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施氏食獅史》大概講一個姓施的人要吃10頭獅子,他在街上用弓箭射倒10頭獅子(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將它們帶回石頭屋子吃,誰知一吃才發現,這10頭獅子的屍體並非真的獅子,是石頭做的!請你嘗試(用拉丁字母)解釋一下這個過程。
《季姬擊雞記》則講述一個姓季的女孩養雞,這些雞肚子餓了不停叫著,她便拿竹箕中的小米餵雞(及箕稷濟雞),結果這些雞吃飽了之後就開始搗亂,女孩一不小心拿鞋子打死了一隻雞(急極屐擊雞),隨後她有所感觸,就寫下了《季姬擊雞記》這篇文章。
這兩篇文章若是用拉丁字母注音表示,那讀者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在講啥了。趙元任既強調了漢字同音不同字之妙,也在其中融入了古漢語知識(古漢語的語音讀這些字發音不同,當時的人們要聽到這樣的文章,是可以聽懂的),令人讚嘆漢字的神奇。
因此,主張廢除漢字的人們也清醒過來,逐漸意識到漢字的不可取代性。廢除漢字並沒有被徹底推行,反倒是後來國家於1958年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幾十年來漢字簡化、拼音輔助、再加上普通話推廣,人們的交流與溝通越來越方便,文盲率也比過去降低了很多,漢字的魅力,正在為我們所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