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為什麼講戒色?

2021-01-09 問過藍天

眾所周知,中國歷代以來的聖賢,大都講戒色,或倡導戒色,儒家聖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也倡導戒色。

那麼,孔子為什麼講戒色呢?

孔子雕像

我們看《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原話,即: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我們人在年少時,由於血氣還不穩定,往往容易受到外部現象的誘惑,所謂「色」,在孔子看來,並不只是美色或顏色,而是強調外部的諸多誘惑。

當人成長成壯年時,由於血氣方剛,於是容易與他人爭鬥,所以,人在壯年就要儘量避免與人爭鬥。

孔子雕像

而年老時,身體與血氣漸漸衰弱,精力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往往會變得貪得無厭,為什麼?因為年老之人,大都誤以為得到越多,越會有安全感,或者通過得到來彌補失去,因此,年老的人更需要懂得放下,即捨得之道。

這就是孔子為什麼講「君子三戒」的道理。

而在「君子三戒」中,戒色排在第一位,也是最為重要,那麼,孔子為什麼認為戒色最為重要呢?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即:

一、古語有云:萬惡淫為首

孔子家眷圖

以上講過,孔子講的「色」,其實與誘惑有關,而誘惑則以男女淫慾為最大,正所謂「萬惡淫為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儘管孟子曾講「食色慾也」,即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是過度,就有可能傷害到他人的利益,而好「色」過度,也稱之為淫。

因此,古人才講「萬惡淫為首」,也就是說,中國主流的儒、釋、道文化大都不主張放任欲望的,如儒家的思想強調「克己復禮」,既承認欲望是正當或正常,但更講究學會克制欲望,不讓其傷害到自身或他人。

而道家這個問題上,也主張節制欲望,修身養性,正所謂「順則人,逆則仙」,也就是說,修身養性的核心,就是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講課圖

就算是佛家,也倡導以戒為師,而戒律則以斷除淫慾為主,甚至把斷除淫慾當成眾生困於生死輪迴的根本。

由此可見,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性,或許正是由於其重要性,孔子才把君子戒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色字頭上一把刀

中國有一句俗話講「色字頭上一把刀,石榴裙下亂葬崗」,其實就是勸誡人們不要過分沉迷於色慾之中,否則,就好比頭頂上懸掛著一把刀一樣危險。

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色」的危害有多大。

孔子聖跡圖

從另外方面講,如果「色」的危害不大,當然,也不需要談「淫」色變,進一步的說,也正是由於「色」的危害很大,才有必要通過「戒」這種方式來節制,即戒色。

三、年少時戒色,有助於壯年或老年的性情改變

孔子講年少之時,由於血氣未定,所以,更有必要戒色。

為什麼?因為如果年少就開始不節制欲望的話,當然會影響往後的壯年乃到老年時的性情,更何況年少正是性格形成的時候,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後患無窮。

孔子雕像

因此,在年少的時候,戒色才顯得如此重要。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也是孔子為什麼倡導戒色的真正原因。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道德經》

相關焦點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說孔子保守或維新,都是一個偽命題第二篇
    好了,這兩件事情我們來看看,一個是節省了成本,孔子贊成一個是節省了一次禮拜,孔子不贊成,贊成是贊成節儉的價值,不贊成是不贊成傲慢的壞毛病,所以我說孔子是保守的還是改革的,這個實際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個偽命題,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這幾乎都是一個偽命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從目錄可知,本書前有中文版序、導讀、緒言,後有跋文和索引,中間部分是主體,包括二十三講,前十八講討論一個或兩個概念,先列出《論語》中的相關語錄,然後徵引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澀澤榮一、朱熹等各家注釋,闡析孔子的核心思想,後五講是「弟子們的《論語》」,從孔門弟子的視角(曾子·子夏·子貢;樊遲·子遊;子路;曾皙·冉有),重估孔門師徒的言行。
  • 孔子為什麼不算卦
    □鮑鵬山  近幾年,在民間場合,《周易》盛行,我見過很多給企業家開設的諸如「總裁國學班」之類,其中最紅火的「國學」就是《周易》,而講《周易》的人和聽《周易》的人,特別感興趣的,又往往是算卦。  有人問我:鮑老師研究《周易》嗎?我答:暫時沒有。孔子五十而學《易》,我還沒有到五十,我豈能超越孔子?其實,讀《周易》,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讀不懂,悟不到。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 孔子為什麼不算卦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鮑鵬山  近幾年,在民間場合,《周易》盛行,我見過很多給企業家開設的諸如「總裁國學班」之類,其中最紅火的「國學」就是《周易》,而講《周易》的人和聽《周易》的人,特別感興趣的,又往往是算卦。  有人問我:鮑老師研究《周易》嗎?我答:暫時沒有。孔子五十而學《易》,我還沒有到五十,我豈能超越孔子?其實,讀《周易》,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讀不懂,悟不到。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成名之後的他在訪談節目上提及此事仍然難以平靜。
  • 古代聖人為什麼戒色?
    古代聖賢而對治美色之法,則是戒色,即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不再被美色所牽引,正所謂「色字頭上一把刀」,由此可見,古人確實畏色如火坑,唯恐避之不急,特別是古代的聖賢們,更是把戒色當成修身之本。那麼,古代聖人為什麼戒色?或者說,古代聖賢們為什麼要把戒色當成修身的根本呢?其實古代聖人之所以倡導戒色,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色」容易讓人失去理智,當一個人被「色」迷住的時候,往往會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情。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現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即:一、「色」能夠增大人們的欲望
  • 讀論語:為政第二·孔子教賺錢,說話做事要留疑問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謹慎的說自己知道的,就能少過錯;多看,保留疑問,謹慎的做能做的,就能少後悔。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祿位就能得到】 子張是孔子學生顓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算是孫子輩。孔子雖然當過大司寇,但官途並不亨通,而且孔子不喜歡講這些東西。「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 《從心讀論語》第一講 學而時習之
    今天我們一起開始學習《論語》,這部經典,古往今來無數的學者都講過,我這個人學識淺薄,也沒看過那麼多的版本,只能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來聊一聊,我對《論語》的一些理解。咱們這裡聽課的有很多高人,學傳統文化很多年的,我這也算是班門弄斧了,讓大家見笑了。
  • 孔子與《論語》這5句經典名言,能讓我們受益終身、被人們信任!
    孔子是世界性的歷史文化名人他的主要論述和思想主張,通過很多跟他多年生活在一起的弟子們,整理成了典籍文獻,其中《論語》一書,更是其中的重要聖典!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他,關於誠信方面的話語吧。孔子主張:說話要講信用,行為要有結果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大眾網專訪了當代國學藝術名家馬子愷先生。「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馬子愷說。  寫《論語》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  大眾網:馬先生您好,您怎麼想到用書法去寫《論語》、推廣《論語》,您覺得意義在哪兒?  馬子愷:《論語》的成熟年代是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人整理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本書。
  • 和尚為什麼要戒色?其實,他們戒色,並不只是不近女色
    和尚為什麼要戒色?其實,他們戒色,並不只是不近女色都知道佛教弟子是四大皆空的,其中就包括特別重要的一個戒律,那就是戒色。在大眾眼中,可能覺得戒色就是女色,但其實在佛教上,戒色還有很多更廣闊的含義呢。但是迷失在物質的生活中,很快就連基本的人性也會迷失,所以佛教中的「戒色」,就是希望他們做到放空。在沒有任何慾念的時候,生活才能徹底的歸於平淡,不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折磨」自己。很多時候,欲望真的會一個人推向絕經,縱觀那些做了錯事的人,其實他們的結局都跟曾經欲望太大有關。所以說要合理的去節制自身的欲望,因為那些欲望逐漸被淡化後,生活也會變得平靜很多。
  • 馬雲說3種朋友不能交,與孔子觀點不謀而合,網友:論語學得不錯
    馬雲說遠離3種人,必將走上人生巔峰,網友:2000年前孔子也說過據歷史文獻《易·兌》記載:「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或許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對朋友一詞對早地定義了吧。
  • 孔子論語大全:30個眉清目秀的女寶名字,個個都是逃不掉的心動
    《論語》是中國人的智慧源泉,其中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許多樸素的人生觀點都是在前人的成敗得失中淬鍊出來的經久不衰的智慧。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更可以作為起名參考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
  • 《論語》與紫微鬥數
    《論語》是儒家四書之一,是儒家最著名的經典,是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寶典,沒有之一!《論語》字字珠璣,句句金玉,具永不磨滅的價值,深刻地影響了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與風俗習慣!而紫微鬥數是一種古老傳統的命理佔卜術數,似與《論語》風馬牛不相及!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怎樣讀經典 《論語》
    因此閱讀《論語》,特別是真正讀懂《論語》,非常重要。作為經書的一種,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經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家兼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與是仲明論學書》的信中說:「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