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歷代以來的聖賢,大都講戒色,或倡導戒色,儒家聖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也倡導戒色。
那麼,孔子為什麼講戒色呢?

我們看《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原話,即: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我們人在年少時,由於血氣還不穩定,往往容易受到外部現象的誘惑,所謂「色」,在孔子看來,並不只是美色或顏色,而是強調外部的諸多誘惑。
當人成長成壯年時,由於血氣方剛,於是容易與他人爭鬥,所以,人在壯年就要儘量避免與人爭鬥。

而年老時,身體與血氣漸漸衰弱,精力大不如前,這個時候往往會變得貪得無厭,為什麼?因為年老之人,大都誤以為得到越多,越會有安全感,或者通過得到來彌補失去,因此,年老的人更需要懂得放下,即捨得之道。
這就是孔子為什麼講「君子三戒」的道理。
而在「君子三戒」中,戒色排在第一位,也是最為重要,那麼,孔子為什麼認為戒色最為重要呢?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即:
一、古語有云:萬惡淫為首

以上講過,孔子講的「色」,其實與誘惑有關,而誘惑則以男女淫慾為最大,正所謂「萬惡淫為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儘管孟子曾講「食色慾也」,即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是過度,就有可能傷害到他人的利益,而好「色」過度,也稱之為淫。
因此,古人才講「萬惡淫為首」,也就是說,中國主流的儒、釋、道文化大都不主張放任欲望的,如儒家的思想強調「克己復禮」,既承認欲望是正當或正常,但更講究學會克制欲望,不讓其傷害到自身或他人。
而道家這個問題上,也主張節制欲望,修身養性,正所謂「順則人,逆則仙」,也就是說,修身養性的核心,就是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欲望。

就算是佛家,也倡導以戒為師,而戒律則以斷除淫慾為主,甚至把斷除淫慾當成眾生困於生死輪迴的根本。
由此可見,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性,或許正是由於其重要性,孔子才把君子戒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色字頭上一把刀
中國有一句俗話講「色字頭上一把刀,石榴裙下亂葬崗」,其實就是勸誡人們不要過分沉迷於色慾之中,否則,就好比頭頂上懸掛著一把刀一樣危險。
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色」的危害有多大。

從另外方面講,如果「色」的危害不大,當然,也不需要談「淫」色變,進一步的說,也正是由於「色」的危害很大,才有必要通過「戒」這種方式來節制,即戒色。
三、年少時戒色,有助於壯年或老年的性情改變
孔子講年少之時,由於血氣未定,所以,更有必要戒色。
為什麼?因為如果年少就開始不節制欲望的話,當然會影響往後的壯年乃到老年時的性情,更何況年少正是性格形成的時候,一旦把握不好,就會後患無窮。

因此,在年少的時候,戒色才顯得如此重要。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也是孔子為什麼倡導戒色的真正原因。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