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孔子保守或維新,都是一個偽命題第二篇

2021-01-13 幽默搞笑GIF

好了,這兩件事情我們來看看,一個是節省了成本,孔子贊成一個是節省了一次禮拜,孔子不贊成,贊成是贊成節儉的價值,不贊成是不贊成傲慢的壞毛病,所以我說孔子是保守的還是改革的,這個實際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個偽命題,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這幾乎都是一個偽命題。

實際上保守和所謂的革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它都是一個偽命題,並不說一講到革新好像就天然地具有一種正面的價值,就必須得到我們肯定保守也好改革也好,實際上它的真正的命題或者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什麼?是它背後的價值保守住一種我們必須保守的價值,那麼這種保守就是必要的事,永遠都不可以放棄,改革改掉了不好的東西,然後更好地體現一種價值,這種改革也才是值得我們去進行的。

因此改革也好保守也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所以沒有那麼多固執己見的東西,沒有那麼多一定這個是對的一定是那個錯的東西,關鍵看一看我們的所作所為他是否在體現一種價值,在維護一種價值,講到這我們就可以理解9.4子絕四物易物幣無故五。什麼意思就是孔先生孔子它杜絕了四種缺點,他怎麼樣他從而做到了怎麼樣來不憑空想像不絕對肯定不僱主拘泥也不自以為是勿這個E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意見嘛,再就是意見也這個我們心動動不動就你有什麼意見這個意見的一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旁邊加了一個月子,實際上是古代的肉漬,那個意見就是是我們臆想中的愛是主觀的東西,所以物以是什麼?

就是不要主觀務必是怎麼樣,不要絕對物供是怎麼不要固執我是怎麼樣不要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意見。這個物一它指的是什麼?就是我們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要以自己的主觀的意見來代替客觀的事實,我們很多人寫文章怎麼樣?就是常常自覺地和不自覺的有意的無意的把一種觀點當成了一種事實!更糟糕的是什麼?是把他自己把自己的觀點變成了一種史實,然後強加於人這個要善於分辨,有時候一句話他講的並不是一個事實,他講的只是一種觀點,比如說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記者採訪我的時候,他就猛然直接說出了一句話,他說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個官迷,那他的意思就說孔子一心就想做官了,整天迷戀的怎麼去做官。

而且在前面還講到,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個官迷,你看到了嗎?孔子是一個官迷,這是事實嗎?不是,它只是一種觀點,它只是一種觀點,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觀點,只是一小部分不求甚解的對孔子了解不多的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的那些人的一種觀點,但是它並不是一個事實,可是我們來看看這個季節在跟我說話的以後他是怎麼說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後面接上一個孔子就是一個官迷,那顯然在這裡面他把孔子是一個官迷當成了什麼?

當成了一個事實。因此我們要善於在生活中在各種各樣的這樣的意見裡面分辨哪些只是他的觀點,而哪些才是事實,你把這一點分辨不清,你就被別人的觀點帶著走了,那同樣你也記住一點,不要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了事實,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事實強加於人是不公平的。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事實,然後弄糊塗了自己,那就很糟糕了。強加於人就是愚弄他人,那就是弄娛樂自己好再看看這個務必得BB是什麼B是必然B是絕對愛。

有人曾經問我說,鮑老師這個教育和洗腦有什麼區別?我說這個很簡單,教育是給你很多種不同的觀點,讓人去做選擇教育就是給你一個建議。而洗腦是什麼?洗腦是給你一個絕對不可有違抗的命令,那麼這一種絕對不可以違抗的命令他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的,它是用全稱判斷全稱判斷,所以凡是喜歡用全稱判斷的那樣的一些東西那就是在給你洗腦,比如說我反對I人們去讀什么弟子規I我希望人們都來讀論語,論語讀論語就是受教育,讀弟子規那就是被洗腦。

為什麼論語裡面孔子講的話只是給你一個建議只是給你一個建議,當然有些時候他講的也是非常肯定,是因為怎麼樣,他覺得這事應該如此而已,那但是弟子規他就給你的是一個怎麼樣?是一個全稱判斷父母護蔭勿緩,你看它品出了所有的一些外在的條件,當父母召喚我們時候我們要好好的答應,千萬不要有所遲緩。你看這句話為什麼說它是一個全稱判斷

因為他沒有條件的限制,也就是說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父母呼你都應勿緩,這就叫全稱判斷,那麼全稱判斷就是拒絕思考拒絕你思考拒絕你去選擇,而只是怎麼樣讓你絕對的執行某一種命令,這就叫洗腦,所以孔子講的bb是什麼幣就是必然又是一個全程判斷,世界上沒有多少事情是可以做全程判斷的,是可以全程肯定和全稱否定的,他總是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成立的,在看物固那故是什麼?

故就是固執I兼職逾一點不知其他世界千差萬別,事事有變有常,怎麼能夠固執於一點演來世界那麼大,你就這麼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的固執於其中,那就是莊子所說的坎井之蛙。也就是莊子講得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拿一個管子來看貼拿一根錐子來指一指那就叫固執追那麼一點點,那就是整個的大地管那麼一點點那就是整個的天空,這就叫固固就是固執固執的結果就是一點而不及其餘,所以他對我們認知這個世界那是有很大的局限。

最後一個是五五就是不要把自己太當一回事不要把自己太當一回事,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我們都有我們自己的人生的經歷,人生的閱歷,我們都有自己的知識和知識的結構思維和思維的方式,但是你這一個人的知識及其結構思維及其方式經驗和你的閱歷等等都是有嚴重的局限的,他和這個世界之間是嚴重的不成比例的,所以不要那麼自負,不要那麼自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之上都是滄海之一粟,都是九流之一毛,記住這一點,你獲得的不是渺小感,而是對自己和世界之間關係的正確的認知,你只有謙卑感,這種謙卑是一種態度,謙卑不是我們今天的人講的那個自卑,實際上在古代漢語裡面自卑也是一個很好的詞,就是把自己放低一點,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好的,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嗯。

相關焦點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經由這種「本質性的重問」,作者打破了前人種種解讀所造成的壁壘,使《論語》成為一個「敞開了更多可能性的文本」,可以去探索《論語》所蘊涵的意義。其結果是,「我不止一次地體驗到,在梳理諸家的解讀之時,我聽到了孔子之言發出的新鮮迴響」。子安宣邦回到孔子:注意分辨解釋性的言說明確了子安先生重讀《論語》的方法後,我們再來看他實際是如何操作的。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 《論語》新解之堯曰篇:從堯帝看天子該有的品格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全文,分為三大段落。第一段主要是拿堯帝來舉例子,說他在讓位給舜的時候,說了一段話,用以告誡舜。概括起來大致的意思是要舜做個好帝,不能讓老百姓受苦受難,否則帝位將不保,並且還會受到上天的責罰。
  • 為什麼說孔子是一個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呢
    自考漢語言文學大專古文選中論語只涉及到這一篇內容,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考試不考原題,只考選擇題或者分析內容,幾個學生的形象特點。《論語》: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今本《論語》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
  • 讀論語:為政第二·孔子教賺錢,說話做事要留疑問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謹慎的說自己知道的,就能少過錯;多看,保留疑問,謹慎的做能做的,就能少後悔。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祿位就能得到】 子張是孔子學生顓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算是孫子輩。孔子雖然當過大司寇,但官途並不亨通,而且孔子不喜歡講這些東西。「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拙的譯文:顏回問什麼是「仁」。
  • 《論語》學而篇(八)
    論語 學而篇(八)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圖片摘自pexels.com 評析摘錄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六經皆史」說《論語》
    《論語》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至深。從古到今,對《論語》的注釋解讀就沒斷過,相關文本數以百千計。在今天國內「讀經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坊間關於《論語》的圖書也日漸增多,北大學者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眼下最受關注的一種。說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種《論語》讀法或許並不為過,比較這些不同讀法,應當是件有趣味也有價值的事情。
  • 拙讀《論語》第三百六十四篇:孔子評公孫拔的諡號
    孔子聽了這事說:「可以用『文』作為諡號了。」拙的譯文:略。拙的體會:本篇孔子論公叔子文。這個人叫公孫拔,衛國的大夫。本篇中講到的關於他的一件事,說他把自己家裡的家臣舉薦給國君,做了衛國的大夫,而公孫拔原本就是衛國的大夫,這樣他們兩人就同升諸公,同時在諸侯的朝廷做官了。就這一點,孔子說,就可以稱之為文了。
  • 孔子無意說了句髒話,結果流傳了千年,現在成為口頭禪
    可饒是聖人的孔子,也罵過人,並且罵人也是文縐縐,還流傳2000多年,我們說不定都被這兩句話罵過!諸位是不是好奇孔子到底怎樣罵人的?又是哪兩句呢?孔子無疑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先驅,當然也會和現代老師一樣,遇到生性頑劣的學生。即便是聖人,有時候也被氣得不行,那怎麼辦?罵唄。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葉公問政是一個千古佳話。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因此,「不遠遊」其實和「有方」一樣,都指向了體貼父母的一個內核價值:不讓他們為我們憂慮。  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成名之後的他在訪談節目上提及此事仍然難以平靜。
  • 孔子論語取名:10個公主範的女孩名字,個個都乾淨純粹
    一個有內涵的名字能夠彰顯人的氣質,由內而外的產生影響,對自身的品格養成和與外界的人際交往都有很多益處。利用《論語》取名,一直是中國人非常擅長和喜歡的一件事。《論語》中含有哲理,含有思想,含有文化,利用《論語》取名,既能夠讓這個名字一出現就能夠產生《論語》的聯想,更容易記憶,更彰顯文化內涵。此外,還能夠讓擁有這個名字的人,按照《論語》給出的精神路標去前行發展。
  • 論語:鄉黨篇第一百六十六篇
    知識點:孔子為什麼去周遊列國呢?因為當時的國王在祭祀完沒有給孔子送來祭肉,祭肉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象徵,如果國王沒有給你祭肉,那就是因為國王不喜歡你了。原文:食不語,寢不言。翻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能夠讓你知道細細品嘗美食的味道,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論語》與紫微鬥數
    《論語》是儒家四書之一,是儒家最著名的經典,是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寶典,沒有之一!《論語》字字珠璣,句句金玉,具永不磨滅的價值,深刻地影響了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與風俗習慣!而紫微鬥數是一種古老傳統的命理佔卜術數,似與《論語》風馬牛不相及!
  • 馬雲說3種朋友不能交,與孔子觀點不謀而合,網友:論語學得不錯
    馬雲說遠離3種人,必將走上人生巔峰,網友:2000年前孔子也說過據歷史文獻《易·兌》記載:「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或許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對朋友一詞對早地定義了吧。
  • 孔子論語大全:30個眉清目秀的女寶名字,個個都是逃不掉的心動
    《論語》是中國人的智慧源泉,其中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許多樸素的人生觀點都是在前人的成敗得失中淬鍊出來的經久不衰的智慧。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更可以作為起名參考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大眾網專訪了當代國學藝術名家馬子愷先生。「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馬子愷說。  寫《論語》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  大眾網:馬先生您好,您怎麼想到用書法去寫《論語》、推廣《論語》,您覺得意義在哪兒?  馬子愷:《論語》的成熟年代是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人整理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