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三百六十四篇:孔子評公孫拔的諡號

2021-01-09 拙愉微評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主流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與文子一起做了國家的大臣。孔子聽了這事說:「可以用『文』作為諡號了。」

拙的譯文:

略。

拙的體會:

本篇孔子論公叔子文。

這個人叫公孫拔,衛國的大夫。本篇中講到的關於他的一件事,說他把自己家裡的家臣舉薦給國君,做了衛國的大夫,而公孫拔原本就是衛國的大夫,這樣他們兩人就同升諸公,同時在諸侯的朝廷做官了。就這一點,孔子說,就可以稱之為文了。

這個文字是其諡號。

關於諡號,從周朝開始就有了,周公還特地為此作了詳細的諡法,寫了一本書。

諡號,指的是後人對死去的人,根據其生前的行跡,用一兩個字或多個字,高度概括其一生的表現。諡號是死後才有的,生前是沒有的,是後人對這個人的蓋棺定論。

因此,諡號對人有約束的作用,要關心身後名,就得在生前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死後才能有一個好的諡號。

諡號總的來說有上諡,即褒揚類;也有惡諡,即批判類的;也有平諡,即類似於中性類的。

諡號的發展存續幾千年,到民國初年就終結了。這有點遺憾。

諡號有分官諡和私諡。

但是不管官諡還是私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有一定地位影響或官職的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規定。

公叔文子其實其全諡叫:貞惠文子。這是衛靈公根據公孫拔的生平,結合諡法給他的諡號。孔子說他能稱得上文,是因為他能符合諡法裡的一條:賜人爵位曰文。他舉薦自己的家臣,讓僎當上了衛國的大夫,就這一點就能稱為文。

這是一種舉賢才的行為。孔子是非常推崇這種行為的。在他的言論中,多次提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知賢,舉賢,讓賢,那都是美德啊,也都不容易做到啊。

相關焦點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拙的譯文:顏回問什麼是「仁」。
  • 論語:說孔子保守或維新,都是一個偽命題第二篇
    好了,這兩件事情我們來看看,一個是節省了成本,孔子贊成一個是節省了一次禮拜,孔子不贊成,贊成是贊成節儉的價值,不贊成是不贊成傲慢的壞毛病,所以我說孔子是保守的還是改革的,這個實際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個偽命題,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這幾乎都是一個偽命題。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篇:仁者無敵
    主流譯文: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論,有好的言論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拙的譯文:略。拙的體會: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說的是德者兼言,而言卻不兼德。孔子曾經說過,御人以口給,屢恨於人,焉用佞?有好的口才,好的言語,未必是好事,未必是有德者的特徵。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通過這種方式,作者「開始意識到,孔子自己其實是在不斷地反覆問『什麼是學』『什麼是道』『什麼是政』『什麼是禮』這些問題」。這使他恍然,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很多問題上,孔子一直在叩問——這種「每事問」的精神才是孔學的精髓。從仁齋的「論語古義學」出發,作者在重讀《論語》時,也嘗試著在字裡行間反覆叩問孔子曾經問個不休的問題——沒有叩問的「學」只能是空疏之學。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論語》學而篇(八)
    論語 學而篇(八)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圖片摘自pexels.com 評析摘錄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成名之後的他在訪談節目上提及此事仍然難以平靜。
  • 論語:鄉黨篇第一百六十六篇
    知識點:孔子為什麼去周遊列國呢?因為當時的國王在祭祀完沒有給孔子送來祭肉,祭肉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象徵,如果國王沒有給你祭肉,那就是因為國王不喜歡你了。原文:食不語,寢不言。翻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能夠讓你知道細細品嘗美食的味道,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論語》新解之堯曰篇:從堯帝看天子該有的品格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全文,分為三大段落。第一段主要是拿堯帝來舉例子,說他在讓位給舜的時候,說了一段話,用以告誡舜。概括起來大致的意思是要舜做個好帝,不能讓老百姓受苦受難,否則帝位將不保,並且還會受到上天的責罰。
  • 論語:孔子為什麼講戒色?
    眾所周知,中國歷代以來的聖賢,大都講戒色,或倡導戒色,儒家聖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也倡導戒色。那麼,孔子為什麼講戒色呢?孔子雕像我們看《論語·季氏》中孔子的原話,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大眾網專訪了當代國學藝術名家馬子愷先生。「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馬子愷說。  寫《論語》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  大眾網:馬先生您好,您怎麼想到用書法去寫《論語》、推廣《論語》,您覺得意義在哪兒?  馬子愷:《論語》的成熟年代是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人整理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本書。
  • 國學知識:古人如何定「諡號」
    古代帝王為何祭孔  在古代,孔子被稱為"素王",意思就是指有聖王之德與才、無聖王之爵與位的人。作為我國思想界的第一人,歷朝歷代都對孔子推崇備至。  漢時,封建帝王開始給孔子上封號,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東漢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為"褒成侯"。
  • 《論語》與紫微鬥數
    《論語》是儒家四書之一,是儒家最著名的經典,是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寶典,沒有之一!《論語》字字珠璣,句句金玉,具永不磨滅的價值,深刻地影響了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與風俗習慣!而紫微鬥數是一種古老傳統的命理佔卜術數,似與《論語》風馬牛不相及!
  • 孔子為什麼不算卦
    孔子五十而學《易》,我還沒有到五十,我豈能超越孔子?其實,讀《周易》,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讀不懂,悟不到。只能隔靴搔癢,膠柱鼓瑟。  又問:孔子算卦嗎?答:不。(非常肯定)  又問:可是我們老師說孔子算卦,還非常神。答:假的。(非常肯定。)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編竹簡的熟牛皮皮條斷了多次)。」《論語》說:「五十而學易」。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孔子一句話精彩點評著名歷史人物,性格特點入木三分,讀懂有好處
    孔子孔子《論語》當中,有對歷史人物的精彩點評,今天與大家分享幾則。古今道理,或可通用。子貢問老師:孔文子,為什麼諡號被稱作「文」呢?孔子說:機敏而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問道為恥辱,因此才能得到「文」這個諡號。古人對於諡號,是非常重視的,看作一個人「蓋棺定論」的最終評價。孔文子不簡單,是因為一個機敏的人,往往不是非常好學,越是聰明,越過於依靠自己的聰明。如果不憑藉小聰明,而仍然十分好學,那麼打下的學問底子必然非常紮實。
  •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還是著名的古老建築群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 孔子論語取名:10個公主範的女孩名字,個個都乾淨純粹
    利用《論語》取名,一直是中國人非常擅長和喜歡的一件事。《論語》中含有哲理,含有思想,含有文化,利用《論語》取名,既能夠讓這個名字一出現就能夠產生《論語》的聯想,更容易記憶,更彰顯文化內涵。此外,還能夠讓擁有這個名字的人,按照《論語》給出的精神路標去前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