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古人如何定「諡號」

2021-01-09 雲裘魯呈嚎

  古代帝王為何祭孔

  在古代,孔子被稱為"素王",意思就是指有聖王之德與才、無聖王之爵與位的人。作為我國思想界的第一人,歷朝歷代都對孔子推崇備至。

  漢時,封建帝王開始給孔子上封號,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東漢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為"褒成侯"。此後,孔子的封號越來越多,唐高宗詔贈孔子"太師"封號,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追封孔子為"至聖文宣師",明世宗定孔子諡號為"至聖先師",等等。

  帝王們不僅給孔子這樣那樣的封號,甚至親臨孔子出生地祭孔,這一形式也作為帝王們的一項傳統承襲下來。

  歷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帝王是漢高祖劉邦。劉邦起初不太重視儒學,但劉邦得天下後,只從儒生叔孫通的建議規範臣下的行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馬上安定下來,經濟得到了恢復,劉邦這才感覺出當皇帝的尊嚴來。這些引起了劉邦對儒學的興趣。

  劉邦於是來到曲阜,用太牢(豬、牛、羊三牲)祭奠孔子,並且還封孔子的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職奉祀孔子。劉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皇帝。

  古人如何定"諡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諡號。

  諡法始於西周(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稱呼多用幹支,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逝者的生平;二是諡號只能於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王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繼位皇帝宣布;臣子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帶有總結、蓋棺定論的性質。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之分,美諡有文、武、景、烈、昭、穆、桓等;平諡有哀、懷、愍、悼等;惡諡有煬、厲、靈等,如西周周厲王的"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漢代諡法制度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宋代開了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先河。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首先,是各等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諡號為十七字,親王一字,大臣兩字;清代皇帝二十一字,碩親王一字,大臣兩字。

  其次,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中還有一種私諡,就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

  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嶽武穆(嶽飛)、范文正公(範仲淹)等。

  帝王賜姓有哪些情況

  在封建社會,帝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們可因一時之高興改變別人的姓氏,以示恩寵、嘉獎或懲戒。

  一般來講,賜姓有三種情況:

  一是賜國姓。這是帝王對受賜者的最高恩寵和嘉獎。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鄭成功,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後,見鄭成功相貌堂堂,十分賞識,遂賜以國姓朱。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於是稱鄭成功為"國姓成功"或"國姓爺"。

  二是賜他姓。帝王賜姓也有不賜國姓而賜以他姓的。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明三保太監鄭和,鄭和本姓馬,名三保,因在燕王府中做宦官時,跟隨朱棣多次立有奇功,所以,朱棣即位後就賜姓為鄭,以示嘉獎。

  三是賜惡姓。這類賜姓猶如賜死,是一種嚴厲的懲罰。被賜者大部分是政治舞臺上的失敗者,所賜之姓一般都含有兇惡和不祥的意思,都是貶義的。如三國時的吳主孫皓十分暴戾,他害怕握重兵在外的孫秀和他爭奪政權,就派人偽裝圍獵去抓捕孫秀,誰知走漏了風聲,孫秀攜帶妻子連夜投奔了西晉。孫皓大怒,但又沒有地方可以撒氣,於是把孫秀的姓改為厲,以此來發洩心中的一腔怒氣。

  帝王葬儀都有什麼樣的規格

  我國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歷代帝王的葬儀,其規模之大,牽涉之廣,禮俗之煩瑣都難以盡數。歷朝歷代葬俗不盡相同,但卻都表現出規模宏大、莊重肅穆的特點。

  歷代帝王對自己百年之後的歸處都做了周全的打算,他們生前不僅大建宮殿為其享樂之用,還要大造墓葬作為死後的安身之處。歷代帝王對墓葬的修建是無休無止的。其中最為著名的也許就是秦始皇了。

  在今天看來,秦始皇可謂是皇帝中的典型。西安的秦始皇陵以其宏大的規模、雄偉的氣勢被視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陵為當代的人們了解古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但當時役使民眾為其修築陵墓,弄得勞民傷財,也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

  皇帝死後不光有奢華的陵墓和陪葬品,其禮儀的煩瑣也令人瞠目結舌。不僅朝廷內外官員,皇親國戚要著孝服,而且宮中的宮女、太監、民間百姓都要服喪。皇帝死後百日,民間禁止嫁娶和一切娛樂活動。這些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皇帝的葬禮隆重而煩瑣,其中最為殘酷的部分是以宮中婦女殉葬。野蠻的人殉習俗本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卻為封建帝王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秦始皇落葬時,二世胡亥命令"先帝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嬪妃全部"從死"殉葬,實際執行情況更駭人聽聞,為了防止陵墓機密的洩露,大批建墓工匠和送葬夫役全被殺害在陵墓內。據《漢書》記載,這次殉葬的人數多達萬人。

  秦亡以後,歷代帝王於殉葬之事多所隱諱,但披露於史料的仍舊不少,明朝公然將殉葬定為"天子"喪葬制度的一部分。朱元璋死後,後宮婦女葬者達46人,其中有11人是活埋的。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景帝的喪葬也都採用婦女殉葬。《朝鮮李子朝世家實錄》記載了永樂二十二年逼殉宮女的悲慘情景:"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哭聲震殿閣......"

相關焦點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武帝劇照何為諡號?  在古代,對於那些帝王將相以及高官大臣們,他們死後官方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一個最終的評價,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又不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所以,為了方便,古人就選用一些有評價意義的字,以此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這些由官方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稱號就是「諡號」。
  • 衛子夫是第一位擁有諡號的皇后,曾孫劉病已為何定其諡號為「思」
    不僅如此,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諡號的皇后,本文就從衛子夫的諡號,來揭開那段慘痛的歷史。 從漢朝男尊女卑的角度來看衛子夫諡號來的有多難 諡號是古代皇帝、諸侯,臣子去世之後,後世之人為了評價此人性格、功過、是非就會給他取一個稱號,「諡者,別尊卑,彰有德也。」
  • 如何給美國總統上諡號廟號:美太祖?美元帝?美侯王?
    諡號與廟號中國歷史上對帝王往往有約定俗稱的簡便稱呼:夏、商君主多稱名,如禹、湯、桀、紂等;周、秦帝王多稱諡號、尊號,如周顯王、秦始皇;漢、隋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宋至元,由於諡號字數太多,便稱廟號,如唐高宗、宋太祖;及至明、清,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 為什麼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而王陽明只是「文成」?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王陽明的諡號叫「文成」,哪個的諡號更好,都有什麼區別呢? 在古代,傑出文官的諡號一般都帶有一個「文」字,而且「文正」是文官諡號中等級最高的,其次就是文貞、文成、文忠、文獻、文端、文定、文簡、文懿、文肅、文毅、文憲等等。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能分得清古代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今天虎臣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咱們挨個來說。先說年號,古代的主要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漢武帝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年號。
  • 廟號、諡號、年號,應該如何區分?為什麼皇帝那麼多稱謂?
    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區別呢?今天我就用乾隆皇帝來舉例。  諡號與廟號的相同點,就是兩者都由後人評定,所以人在世的時候,是不會知道自己的廟號與諡號的。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有一次對群臣說話,就自稱是「我,孝莊……」,這顯然是不嚴謹的,「孝莊」就是諡號,所以當太后在世的時候,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後會叫「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
  • 劉禪給關羽「壯繆」諡號的含義
    說起關羽「壯繆」這個諡號,確實是耐人尋味,而關鍵便在於這個「繆」字的讀音,若讀(miù),則貶義無疑,是為惡諡;若讀(mù),則為褒義,乃美諡也。那麼劉禪給予關羽的這個諡號究竟怎樣讀更為合理呢?我們如何來評價這個諡號呢?
  • 古人是如何把信寄出去的?這些古代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俗話說,一機在手,天下我有,手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娛樂活動,回想一下剛開始的手機,那時候僅僅能打個電話發個簡訊,後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聊天軟體,說到底,手機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了方便人們可以隨時聯繫,那古人是如何聯繫的呢?答案是寫信,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寫信的那些冷知識。
  • 短短一兩個字的諡號,真的能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諡號是古人在人死之後根據他這一生的是非對錯給予的稱號,從西周開始,部分諡號被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大多數的諡號都是一兩個字,並且有嚴格的規定,可這嚴格取出的一兩個字真的能完整地評判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嗎?
  • 皇帝的「諡號」之謎:但凡是這個字的,竟然都是昏君
    我國古代的統治者過世後,後人總會給他們取一個「諡號」,以此來對這位統治者的生平進行總結和歸納,頗有「蓋棺論定」的意味。一般而言,諡號都是繼任的皇帝給先皇定的,所以諡號往往是有水分的。當然,一個統治者是明君還是昏君,自有公論,不論如何都不能把一個昏君誇成千古一帝,因此兒子皇帝即便不會給老子皇帝惡諡,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老爹定個美諡。
  • 大一統王朝的秦始皇都沒用「大帝」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古代的時候,皇帝或者朝廷重臣去世,都會有一個諡號。這個諡號是朝廷對這個人的「蓋棺定論」,早期的諡號多為一兩個字,好的諡號中,有的稱為「文」有的稱為「武」,壞的諡號中,如隋煬帝就被稱為「煬」,是暴君的意思。
  • 傳統國學中的天文知識初探
    在傳統國學裡,有許多句子是涉及古代一些天文知識,如果不了解的話,閱讀古籍時將會有更多的困惑。以《詩經》為例:《小星》:「嗤彼小星,維參與昴。」《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投衣。」《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何謂「參」、「昴」,「流火」?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所謂諡號指的是人在死之後後人對他這一生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只有皇帝特有,許多對朝廷有功的大臣也有諡號,如明朝太師張居正的諡號是文忠,戚繼光的諡號是武毅等等。相比於大臣的諡號,皇帝的諡號在很早就出現了。 在商朝的時期,人們對皇帝主要還是直呼其名,或者稱廟號,如商朝武丁王被稱作高宗。
  • 古代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為何他能夠得到如此霸氣的諡號?
    古代人會給死去的人加諡號,這個諡號相當於對這個人一生的總結,比如隋煬帝,這個諡號就是一個不大好的諡號,文人最好榮譽是文正,武將最高榮譽是忠武。皇帝也有諡號,比如李世民諡號文帝,太宗是廟號,不過唐朝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他老婆武則天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後來改成了則天大聖皇后,這兩個人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李治為什麼能夠得到天皇大帝這個諡號呢,他有什麼功績?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嫡子,僥倖得到皇位。李世民已經給李治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了,李治必須要超過李世民的功績才能夠得到天皇帝這個諡號,那麼我們看看李治有什麼功績。
  • 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啥區別?
    古代皇帝在駕崩後一般會得到兩個稱號,一個叫「廟號」,一個叫「諡號」。廟號廟號是起源於商代,是君王駕崩後被供奉於宗廟中的名字。比如說「某某宗」「某某祖」都是廟號。(清代太廟)通常情況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被稱之為「某某祖」,開國皇帝的祖先也被追封為「某某祖」。
  • 國學中的易經究竟講的甚麼內容,八卦都能做甚麼?如何實操運用
    現在很多人都對國學產生興趣,包括易經。因為它是百經之首,是國學之源泉。但很多人買完書後。卻對其內容不甚了解。只有六十四卦象的解釋和爻辭繫辭註解。至於如何得到卦象,卻沒有說明,再加上古文的晦澀難懂,雖有解釋也不知所云。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現在出版的易經只保留了六十四卦的爻辭和繫辭,加上孔子等聖賢對它的註解。
  • 古代皇帝的「諡號」,只要是這個字,不是瘋癲就是昏君,聽著耳熟
    封建王朝時期,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以及妃嬪,尤其是皇帝在他們死後會有一個「諡號」,大多數情況下,諡號都是新皇帝給死去的皇帝進行擬定。究竟定什麼樣的「諡號」?這裡面大有學問,因為一但諡號脫離本質,就會引來百姓質疑,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老皇帝昏庸無能、或者憨厚痴傻,新皇帝在擬定封號時也會非常慎重。但是在更朝換代時,末代皇帝大都是惡諡。
  • 華夏術數國學中心成立大會圓滿成功
    57個分支機構,以下為中心總部及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排名不分先後):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總部: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技術中心:朱靜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培訓基地:蘇雙聖 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分支機構: 1、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長春市分中心:張桂林 2、華夏術數國學文化中心成都市分中心:劉五成
  • 國學基礎知識——陰陽五行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陽類和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