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國學裡,有許多句子是涉及古代一些天文知識,如果不了解的話,閱讀古籍時將會有更多的困惑。以《詩經》為例:
《小星》:「嗤彼小星,維參與昴。」
《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投衣。」
《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何謂「參」、「昴」,「流火」?「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又何解?
中國古代,分黃道(太陽一年中在天空運行的軌跡)白道(月亮一年中在天空的運行軌道)為二十八個區域。這二十八個區域,就稱為二十八宿,。每一宿,表示月亮每夜移動的位置,以附近的重要星座表示之這二十八星宿,分屬於東西南北四宮:
東宮(又名為東陸)有: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個星宿,東宮的七個星宿,連起來像一條龍,所以又稱「蒼龍七宿」。
北宮(又名為北陸)有:鬥、牛、女、虛、危、室、壁等七個星宿,北宮的七個星宿,連起來像一隻龜,所以又稱「玄武七宿」。
西宮(又名為西陸)有:奎、婁、胃、昴、畢、觜、參等七個星宿。西宮的七個星宿,連起來像一隻虎,所以又稱「白虎七宿」。
南宮(又名為南陸)有:井、鬼、柳、星、張、翼、軫等七個星宿。南宮的七個星宿,連起來像一隻鳥,所以又稱「朱雀七宿」。
這二十八宿中,商(心宿)在東方,參宿在西方,互不相見,因此多用商參來比喻分離。
同樣了解了這些古代的天文知識還可以發現古人詩文的錯誤。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是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文中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文中的「翼」、「軫」,是星宿的名稱,在南宮。據《史記·天官書》記載:「二十八宿主十二州。」這是說二十八星宿不僅記錄星座運行的關係,和地理有關係。根據《星經》記載:
角、亢,是鄭地的分野,主兗州
氏、房、心,是宋地的分野,主豫州。
尾、箕,是燕地的分野,主幽州。
鬥、牛,是昊地、越地的分野,主揚州
女、虛,是齊地的分野,主青州。
危、室、壁,是衛地的分野,主并州
奎、婁,是魯地的分野,主徐州
胃、昴,是趙地的分野,主冀州。
畢、觜、參,是魏地的分野,主益州。
井、鬼,是秦地的分野,主雍州
柳、星、張,是周地的分野,主三河
翼、軫,是楚地的分野,主荊州。
王勃《滕王閣序》裡的豫章,指的是現在江西的南昌。豫章是漢代的郡名,隋代時改稱為洪州,所以王勃說「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從地理上來說,豫章相當於吳越之地,其星分是南鬥和牽牛。《滕王閣序》中也有「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可以佐之。至於翼和軫這兩個星宿,所主的是楚地,也就是荊州,即現在的湖北一帶。如此來看,王勃文中的「星分翼軫」顯然是錯了,應該說「星分鬥牛」這樣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才是正確的。
又如《漢書》記載漢高祖入鹹陽、秦亡的那一年,「五星聚於東井」。結合《史記·天官書》記載五星聚合於一個星宿的時象徵意義:「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在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禮致天下。」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重致天下。「五星合,星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奄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五星皆大,無事亦大。皆小,事亦小。」「五星皆以太白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五星皆以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效天下。」
為什麼「五星聚於東井」東井,秦之分野。五星所在,其下當有聖人以義取天下。當五星聚於一個星宿時,就有如此多吉祥的徵兆,於是撰寫史書的人,便用星象來附會。說漢高祖是天選之人,是真正的「天子」,由他一統天下,是合乎天意的,此外,五星的出沒和運行,也常被附會為象徵人事的吉兇。在了解了這些古代的天文的現象後,大家在看古代典籍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馬屁附會之詞和封建迷信區分開。
例如《漢書·霍光金日碑傳》說:初,趙平客石夏,善為天官,語平日:「熒惑守御星。御星,太僕、奉車都尉也,不黜則死。」平憂(霍)山等。雲舅李竟所善張赦見雲家卒卒。這是說霍光家族,由於外間傳說他們毒殺了漢宜帝的許皇后,漢宣帝又把霍家的兵權全部收回,放逐霍家的女婿。這一段是用星象說明他們家族危厄的命運。為什麼熒惑象徵災難呢?熒惑就是火星,火星於五行為火之精。《淮南子·天文訓》這樣記載它的佔驗: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去,行列宿,司無道之國:為亂為賊,為疾,為喪,為飢,為兵。出入無常,辯變其色,時見時匿。這是說火星是一個不祥的行星,當火星運行到某一星宿時,這個星宿所主的地、人、事,就有亂賊、疾、喪、飢、兵等災難發生。
在《淮南子·天文訓》裡也記載了其他行星的佔驗。例如土星於五行為土之精,名曰填星,又名鎮星。《天文訓》說鎮星以甲寅元始建鬥,歲鎮行一宿,當居而弗居,其國亡土未當居而居之,其國益地,歲熟又如金星,於五行為金之精,名日太白,這是因為它的光很強,現銀白色的緣故。《天文訓》記載:太白元始,以正月甲寅,與熒惑展出東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百二十日而夕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三十五日,而復出東方。出以辰戌,入以醜未。當出而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當入而不入,當出而不出,天下興兵。
再說水星,於五行為水之精,名曰辰星。《天文訓》記載:辰星正四時,常以二月春分效奎、婁,以五月夏至效東井、輿鬼,以八月秋分劃角、亢,以十一月冬至劃鬥、牽牛。出以辰戌,入以醜未,出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飢。如此看來,傳統典籍中時常借用天文現象做比喻。我們閱讀時還需要注意其中一些迷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