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數學及天文曆法成就

2021-01-13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區別主要是,可以把具體學科的科技成果,與今天我國的某個具體民族相聯繫起來,而不是以地區和;古代民族來籠統劃分天文曆法。曆法是編排時間的方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方法。曆法的實用價值是人們可以依據不同時段的不同氣候條件來安排生產和生活活動。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覆雜,民族眾多,因而許多民族在生產實踐中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曆法。由於民族間長期的友好交往,漢族的曆法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一些兄弟民族。較原始的曆法是反映各種物候特點的自然歷,解放前仍使用。

我國少數民族曆法

自然歷的有傈僳、哈尼、拉祜、基諾、佤(另有星月曆)、獨龍、珞巴、白、納西(另有幹支紀年、生肖紀年、紀日)、鄂倫春等民族。例如傈僳族的自然歷,一年分10個季節月,其順序是花開月(相當於農曆三月)、鳥叫月(四月)、燒山月(五月)、 飢餓月(六月)、採集月(七、八月)、收穫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獵月(十二月)、過年月(一月)、 蓋房月(二月)。又如鄂倫春族,過去以遊牧狩獵為生,鹿是主要的獵獲對象,因而他們根據鹿的生活規律來劃分季節,如鹿胎期、鹿茸期、鹿交尾期、鹿打細毛期。建國後鄂倫春族開始定居,為保護野生動物,開始捕捉馬鹿和梅花鹿飼養。由於和周圍社會生活聯繫日益頻繁,鄂倫春人都普遍接受並使用農曆與公曆。

更進一步的有水族、白族和彝族的曆法。水族的曆法記錄在「水書」中,水書是種古老的文字。水歷使用幹支紀日,其正月過年的時間相當於農曆九月,十二月相當於農曆八月。彝歷有生肖紀年、月、日,還有太陽曆、人體歷、農事歷。白族除部分採用自然歷外,還有專門的曆法著作《集聖歷》,元代在白族地區曾設有測量所,觀察天象和氣候。明清兩代,白族知識分子中曾有人研究過天文曆法,可惜其著作沒有傳世。

集聖歷

少數民族曆法發展到較高水平的有藏曆、傣歷、伊斯蘭教曆等。在唐代以前,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就創造了以「水測法」、「測日影法」和石串計數的方法來測定年、月和每日晝夜時間的變化等。7世紀中葉,文成公主進藏時將漢族曆法帶入藏區。至9世紀初,藏族採用幹支紀年法,只是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各分陰陽來代替十天幹,如陽木為甲,陰木為乙,陽火為丙,陰火為丁,依次類推;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如庚申年年,藏曆是陽金猴年。幹支相配也是60年一循環。藏曆以公元1027年為第一個60年起始之年,即從藏曆火兔年為始。藏曆是陰陽曆,一年分12個月,月份分大建與小建,大建30天,小建29天,以寅月為歲首,與漢族農曆相似。藏族地區至今仍以藏曆安排農事和傳統節日活動。

少數民族曆法

傣歷也是一種陰陽合曆。傣歷年是陽曆年,一般是365天為一年,隔幾年有一次366天。傣歷月是陰曆月,每月29天或30天;雙月小,29天。19年置7個閏月,閏月都在九月。傣歷也用幹支紀年和紀日,幹支年與幹支日都與漢族農曆相同。潑水節是傣歷送舊迎新的節日,一般在傣歷六月,有時在七月初。潑水節的最後一天是傣歷歲首。約在漢代,漢族幹支紀時法已傳入傣族地區。後來,傣族又以公元638年為建元之年,逐年順序累計紀元紀時,可見傣歷的歷史悠久和體系獨特。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兄弟民族,共同使用伊斯蘭曆。

伊斯蘭曆又叫「回回曆」或「希吉來歷」。這種曆法分「太陽年」法和「太陰年」法。太陽年法以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中的運轉位置定月份,主要用以安排農業生產。太陰年法以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為一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積12個月為一年,不置閏月,每30年中有11年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為閏年。這種曆法完全不理會太陽的位置和寒暑節氣,是一種純粹的陰曆,相傳由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創製,主要用來推算伊斯蘭教的兩個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掌握曆法推算的人是清真寺裡的阿訇。

傣歷

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一些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科學家。早在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出身的斛蘭於後魏永興四年(412年)和漢族太史令晁崇共同製成鐵渾儀。公元8世紀時,藏族孥依盤桑傑益西創造了準確測量二分、二至日影等儀器4件,並用以長期觀測日影。宋代契丹族學者耶律履於金大定二十年編訂《乙未歷》,其子耶律楚材作《庚午元歷》,引進裡差概念,創始了我國經度概念。在元代,回回夭文學家的貢獻尤為突出。忽必烈在繼汗位前就下令召「回回為星學者」札馬魯丁等一批回回天文學家從中亞東來。至元四年札馬魯丁「進萬年曆,世祖稍頒行之」。同時還在北京建立了觀象臺,並製做了渾天儀、方位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理儀、斜緯儀和觀象儀等7種阿拉伯系統的天文儀器,這些儀器對元代的天文觀測和天文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庚午元歷

元政府於至元八年設立回回司天台,札馬魯丁任第一任提點。回回司天台與漢族天文學家主持的司天監並行,是官方重要的天文機構。回回天文學家可馬剌丁、佔思丁,維吾爾天文學家阿魯渾撒裡等,都曾主持過元代的天文曆法工作。回回曆在元代多由政府刊印發行,流傳甚廣。明代,回族黑的兒、阿都刺、迭裡彌失、鄭阿里都是著名的曆法家。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還同大學士吳伯宗合譯回回曆經、經緯度、天文諸書。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的《太和更漏中星表》、陳洞天的《洞天秘典注》,都是重要的古代天文學著作。

陳洞天的《洞天秘典注》

.小編認為數學,在元代,色目人(其中包括回回、維吾爾及後來分布於西北及西藏的一些少數民族的先祖)在把阿拉伯天文曆法傳入中國的同時,也把相應的數學知識傳入了中國。色目人瞻思、康裡不花、丁鶴年等都是元代的數學名家。回回科學家瞻思在他著的《重訂河防通議》一書中,有專講計算方法的篇幅,並且把當時最先進的天元術用於解決工程中的計算問題。清代,在康熙帝主持下編修了《數理精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乾隆時滿族數學家博望,任欽天監監副,他精於勾股和較之術。道光年間數學家羅士琳的《勾股容三事拾遺》四卷,就是根據博望所創新法而著的。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所著的《割圓密率捷法》,公元1774年由其子明新及其弟子陳際新續成。

明安圖是我國微積分學的先驅,是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中國人,在數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乾隆的第五個兒子永琪也是一位數學家,他的八線法手卷,內容豐富嚴謹,在算法上造詣頗深。在他的影響下,其孫奕繪在算法的經驗上比他又更上一層樓。在康熙皇帝主,持下編寫的包含曆法、數學和音律內容的《律歷淵源》一百卷,及《曆象考成》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用以標誌家族系統。
  • 神秘的瑪雅文明之--曆法、天文、數學和藝術
    人類的文化都可以從它本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找到淵源,而唯獨高度文明的瑪雅文化例外,他的曆法、數學、紀年和壁畫藝術等在地球上其它地區難以找到可以實際運用的印證。瑪雅人主要使用兩個曆法,一個是太陽曆,他們計算出一年有365.212年日,這遠遠精確於歐洲人使用的凱撒歷;另一個是傳統的曆法,即每月20天,一年有13個月。瑪雅人的曆法知識和他們的宗教信仰關係非常密切。瑪雅宗教佔卜是祭祀的主要目的,也是瑪雅曆法的基礎。瑪雅曆法循環的基本周期是260天,這和我們通常認為的一年有365天的周期觀念相差甚遠。
  • 唐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天文歷葬——精通
    唐代自然科學成就輝煌,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地理學等方面尤為突出。這些新成就大都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得到應用。它們都有著非常一段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唐代傳到日本的天文學,領略天文世界。中國古代學者一般均通曉天文歷算乃至陰陽佔卜之術。
  • 在曆法方面,「中華文化」自嘆不如!
    在曆法方面,「中華文化」自嘆不如!中國文化是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不僅豐富多彩,更是世界上唯一流傳至今,沒有中斷過的古文化。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到現在,並且一直朝前發展的國家。在世界歷史中,出現過的輝煌文明數不勝數。但是卻全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可見中華文化在歲月的流逝下,傳承至今是有多麼不容易。期間更是出現了讓人稱讚的文化。
  • 蔡伯勵:中國香港曆法專家
    中國首富李嘉誠在拍下中環的地皮時,曾想建一座香港最高的建築,方能匹配他的地位。但是最終,這塊地皮上建成了一座只有283米的方形建築,比旁邊的中銀大廈矮的多。讓李嘉誠改變最初想法的,是著名的風水大師、中國香港曆法專家—蔡伯勵。1922年,蔡伯勵出生於順德龍江世埠的一個天文世家中。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中國,曆法,陽曆,陰曆,袁世凱...
    藏族則過藏曆新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將新年稱為「古爾邦節」,春節同時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  由於傳統中華文明的廣闊輻射範圍,亞洲各國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國的曆法為標準,有著過年的習俗。春節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 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於何方?韓國人:傳統文化
    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它以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為基礎,分別與十二種動物形象搭配,根據人們出生的時間確定動物守護神,形成了獨特的生肖文化。但說到十二生肖的起源,國際考古界至今沒有定論,因為世界有至少有20多個國家存在生肖文化。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 | 文化傳家·曆法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與天文曆法是基礎中的基礎。古代歷朝改元,首先需要確立新的曆法、年號、修訂文字規範和度量衡標準。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文化傳家·曆法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發現之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已不適用,就任命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
  • 「他改寫中國曆法,他創造了天文學範式」 孫小淳教授講活了漢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帶領大家一起,仰望了2000年前的漢代星空,分享漢代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思想和成就。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
  • 西域古國的天文曆法,先進到讓你不敢相信
    阿斯塔納古墓曾經屬於西域古國高昌國,因此這份曆法很快被專家們認為可能代表著高昌國的天文曆法。很多古老的民族都學會了用這個星團來修正自己的曆法。而生活在中國西北至中亞地區的古人,對昴星團的研究也是相當透徹。比如在突厥傳統中,昴星團和金星是天空中對稱的兩個天體,金星是一名司掌太陽和夏季的勇士,昴星團則是代表冬天和昏暗的寒冬將軍。
  •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算命
    2020-12-28 15:32:40 來源: 瑜論新知 舉報   首先,傳統命理是在通過代代的總結
  • 談中國傳統曆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相當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包括中國傳統曆法。中國傳統曆法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基本要素;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豐富的、有效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內核和內容;中國傳統曆法對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影響力至今沒有停止過。
  • 【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原標題:【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五 天文曆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
  • 南懷瑾老師: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但近代以來,為了追趕世界發展的腳步,便於和外界溝通交流,民國政府改陰曆為陽曆,並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如今的我國有兩種曆法,在一些傳統節日期間,如新年、中秋時我們會使用陰曆,但大部分時間我國通行的仍然是陽曆曆法。而著名的學者南懷瑾先生卻提出了一個論點:如果中國要強盛起來,就必須要改陽曆為陰曆。這讓眾人很不解,陰曆陽曆都不過是記錄日期的工具罷了,用哪個不一樣?
  • 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
    然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而給予尊重。15.木版水印中國畫種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繪畫,這種木板畫的木板可以類當牆壁,故又可歸於壁畫中。另有一種「木簡畫」,是繪於木簡上的,也可以屬木板畫。
  •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積步彌真 精準見長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順德新聞網訊  真步堂通勝是指順德龍江蔡氏家族四代人創立、傳承的一種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創始人蔡綬彩精研曆法,在光緒十七年(1891)在廣州市高第街創立真步堂。他著有《七政經緯曆書》、《弧角七政圖算》等著作,創立了「以圖代算」的天文計算方式,成為「渾儀代算法」的補充,達到「求立命十二宮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學效果,成為廣東省擇日名家。  其後第二代傳人廉仿,率領勸昂、勸昭繼承祖業。
  • 被「妖魔化」的瑪雅曆法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原副所長、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關於曆法、關於瑪雅文明,現代人有太多需要補的常識。   目前,世界通用曆法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陽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為1年;陰曆是按照月球圍繞地球旋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為一月的周期安排,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陽曆或陰曆。
  • 我國傳統曆法集大成者——授時曆
    所以他集中精力研製觀測儀器,他先後創製了簡儀、高表、仰儀、景符等十幾種天文儀器。元初測影所分布圖(圖片來源於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在四海測驗期間,郭守敬主持建造了登封觀星臺,這是四海測驗27個觀測站點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現今登封觀星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含觀星臺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金星對於瑪雅曆法的含義
    對他而言,研究工作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並不是對古瑪雅曆法的解釋,而是數學方面的發現。我們過去曾認為瑪雅人通過夜觀天象來制定曆法,但對《德勒斯登古抄本》的新解讀可能會讓我們改變這一觀念。攝影:NGS LABS,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撰文:Erik Vance對於現代天文觀測者而言,金星不過是夜空中的一個光點。但對於古代瑪雅人而言,金星的亮光卻是戰爭的預兆,人們用以指導儀式活動,發動大戰,甚至將其視為「徹底毀滅」的代表。考古學家長期以來一直依靠金星來了解瑪雅曆法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