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區別主要是,可以把具體學科的科技成果,與今天我國的某個具體民族相聯繫起來,而不是以地區和;古代民族來籠統劃分天文曆法。曆法是編排時間的方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方法。曆法的實用價值是人們可以依據不同時段的不同氣候條件來安排生產和生活活動。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覆雜,民族眾多,因而許多民族在生產實踐中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曆法。由於民族間長期的友好交往,漢族的曆法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一些兄弟民族。較原始的曆法是反映各種物候特點的自然歷,解放前仍使用。
自然歷的有傈僳、哈尼、拉祜、基諾、佤(另有星月曆)、獨龍、珞巴、白、納西(另有幹支紀年、生肖紀年、紀日)、鄂倫春等民族。例如傈僳族的自然歷,一年分10個季節月,其順序是花開月(相當於農曆三月)、鳥叫月(四月)、燒山月(五月)、 飢餓月(六月)、採集月(七、八月)、收穫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獵月(十二月)、過年月(一月)、 蓋房月(二月)。又如鄂倫春族,過去以遊牧狩獵為生,鹿是主要的獵獲對象,因而他們根據鹿的生活規律來劃分季節,如鹿胎期、鹿茸期、鹿交尾期、鹿打細毛期。建國後鄂倫春族開始定居,為保護野生動物,開始捕捉馬鹿和梅花鹿飼養。由於和周圍社會生活聯繫日益頻繁,鄂倫春人都普遍接受並使用農曆與公曆。
更進一步的有水族、白族和彝族的曆法。水族的曆法記錄在「水書」中,水書是種古老的文字。水歷使用幹支紀日,其正月過年的時間相當於農曆九月,十二月相當於農曆八月。彝歷有生肖紀年、月、日,還有太陽曆、人體歷、農事歷。白族除部分採用自然歷外,還有專門的曆法著作《集聖歷》,元代在白族地區曾設有測量所,觀察天象和氣候。明清兩代,白族知識分子中曾有人研究過天文曆法,可惜其著作沒有傳世。
少數民族曆法發展到較高水平的有藏曆、傣歷、伊斯蘭教曆等。在唐代以前,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就創造了以「水測法」、「測日影法」和石串計數的方法來測定年、月和每日晝夜時間的變化等。7世紀中葉,文成公主進藏時將漢族曆法帶入藏區。至9世紀初,藏族採用幹支紀年法,只是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各分陰陽來代替十天幹,如陽木為甲,陰木為乙,陽火為丙,陰火為丁,依次類推;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如庚申年年,藏曆是陽金猴年。幹支相配也是60年一循環。藏曆以公元1027年為第一個60年起始之年,即從藏曆火兔年為始。藏曆是陰陽曆,一年分12個月,月份分大建與小建,大建30天,小建29天,以寅月為歲首,與漢族農曆相似。藏族地區至今仍以藏曆安排農事和傳統節日活動。
傣歷也是一種陰陽合曆。傣歷年是陽曆年,一般是365天為一年,隔幾年有一次366天。傣歷月是陰曆月,每月29天或30天;雙月小,29天。19年置7個閏月,閏月都在九月。傣歷也用幹支紀年和紀日,幹支年與幹支日都與漢族農曆相同。潑水節是傣歷送舊迎新的節日,一般在傣歷六月,有時在七月初。潑水節的最後一天是傣歷歲首。約在漢代,漢族幹支紀時法已傳入傣族地區。後來,傣族又以公元638年為建元之年,逐年順序累計紀元紀時,可見傣歷的歷史悠久和體系獨特。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兄弟民族,共同使用伊斯蘭曆。
伊斯蘭曆又叫「回回曆」或「希吉來歷」。這種曆法分「太陽年」法和「太陰年」法。太陽年法以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中的運轉位置定月份,主要用以安排農業生產。太陰年法以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為一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積12個月為一年,不置閏月,每30年中有11年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為閏年。這種曆法完全不理會太陽的位置和寒暑節氣,是一種純粹的陰曆,相傳由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創製,主要用來推算伊斯蘭教的兩個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掌握曆法推算的人是清真寺裡的阿訇。
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一些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科學家。早在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出身的斛蘭於後魏永興四年(412年)和漢族太史令晁崇共同製成鐵渾儀。公元8世紀時,藏族孥依盤桑傑益西創造了準確測量二分、二至日影等儀器4件,並用以長期觀測日影。宋代契丹族學者耶律履於金大定二十年編訂《乙未歷》,其子耶律楚材作《庚午元歷》,引進裡差概念,創始了我國經度概念。在元代,回回夭文學家的貢獻尤為突出。忽必烈在繼汗位前就下令召「回回為星學者」札馬魯丁等一批回回天文學家從中亞東來。至元四年札馬魯丁「進萬年曆,世祖稍頒行之」。同時還在北京建立了觀象臺,並製做了渾天儀、方位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理儀、斜緯儀和觀象儀等7種阿拉伯系統的天文儀器,這些儀器對元代的天文觀測和天文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元政府於至元八年設立回回司天台,札馬魯丁任第一任提點。回回司天台與漢族天文學家主持的司天監並行,是官方重要的天文機構。回回天文學家可馬剌丁、佔思丁,維吾爾天文學家阿魯渾撒裡等,都曾主持過元代的天文曆法工作。回回曆在元代多由政府刊印發行,流傳甚廣。明代,回族黑的兒、阿都刺、迭裡彌失、鄭阿里都是著名的曆法家。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還同大學士吳伯宗合譯回回曆經、經緯度、天文諸書。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的《太和更漏中星表》、陳洞天的《洞天秘典注》,都是重要的古代天文學著作。
.小編認為數學,在元代,色目人(其中包括回回、維吾爾及後來分布於西北及西藏的一些少數民族的先祖)在把阿拉伯天文曆法傳入中國的同時,也把相應的數學知識傳入了中國。色目人瞻思、康裡不花、丁鶴年等都是元代的數學名家。回回科學家瞻思在他著的《重訂河防通議》一書中,有專講計算方法的篇幅,並且把當時最先進的天元術用於解決工程中的計算問題。清代,在康熙帝主持下編修了《數理精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乾隆時滿族數學家博望,任欽天監監副,他精於勾股和較之術。道光年間數學家羅士琳的《勾股容三事拾遺》四卷,就是根據博望所創新法而著的。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所著的《割圓密率捷法》,公元1774年由其子明新及其弟子陳際新續成。
明安圖是我國微積分學的先驅,是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中國人,在數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乾隆的第五個兒子永琪也是一位數學家,他的八線法手卷,內容豐富嚴謹,在算法上造詣頗深。在他的影響下,其孫奕繪在算法的經驗上比他又更上一層樓。在康熙皇帝主,持下編寫的包含曆法、數學和音律內容的《律歷淵源》一百卷,及《曆象考成》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