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文化傳家·曆法

2021-01-08 謙言益語

一眨眼的功夫,2020年已經快要過去將近一半。

今早打開萬年曆app,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怎麼從今天開始又是四月?難道我穿越了……

其實心細的朋友們早就發現,今年我們碰上了幾年一遇的閏四月!

那麼,閏月究竟是什麼?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閏月和節氣之間有關係嗎?

別急別急,今天就帶你來盤點閏月那些事。

什麼是閏月

在公曆中四年一閏的閏月是固定在2月,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回事?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發現之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已不適用,就任命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反覆計算、甄選,終於在漢太初元年五月頒布新曆《太初曆》。

《太初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曆法測算出一太陽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稱為「81分律歷」。還首次把廿四節氣編入曆法,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一朔望月置一節一中氣,月初為節,月中為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為上一月的閏月。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如此陰陽合曆,將自然歲時日月、物候遷變規律,與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農業節奏合拍,從此,中國傳統曆法與周而復始的地球四季規律、日月運轉周期和磁場潮汐規律緊密吻合。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陽曆又叫公曆,是太陽曆,它是由"儒略曆"修訂而成的,以四季循環的太陽回歸年為基本周期,與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月份的大小、置閏完全是人為的制定。

陰曆又叫朔望歷,也稱農曆,是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來計算一年的時間,與太陽回歸年無關。

現在我們日曆牌上的農曆又稱陰陽合曆,是將陽曆、陰曆、並且結合廿四節氣編訂的曆法,其中農曆所採用的幹支紀年,則是借鑑了幹支歲時歷的表述。

幹支歲時歷,即是黃曆,就是傳說的黃帝軒轅歷,也有稱其為夏曆,是中國最早的曆法,它參照歲星(木星)圍繞太陽公轉周期,從地球觀測,以12個太陽回歸年為一木星年,並以十天幹、十二地支、五行作為對歲星計歷方式的早期曆法,一個歲星五行周期六十年為一甲子。

在《禮記·月令》中可以看到,古代君王和人民,皆是按照四季月令變化來指導城建軍政、農業生產、衣食住行,這些問題的關鍵,都和氣候變化有關係。而氣候、溫度、潮汐等自然變化,與地球繞日、繞月運動及其他行星的位置磁場有關係。所以,古代農曆的大框架,就是用陽曆觀測基本四季變化;依據月亮潮汐規律而劃分出月份,於是就引入陰曆;為了便於計算星際磁場對災變的預測,於是將幹支與五行生剋為基礎的幹支歲時歷引入曆法,這就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陰陽合曆」。

閏月和節氣之間的關係

將廿四節氣引入曆法是漢太初曆一大創舉。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是,廿四節氣的劃分是參照地球繞行太陽公轉周期的黃道角度來定氣,簡單說,節氣是按照陽曆年來計算,每十五天一個節氣,一年就是24個節氣。其中,節與氣的劃分是以陽曆中,太陽能量五行生剋周期五日為一候,對天空、大地、地下(水中)的影響分為三候成一氣。再對應到一個陰曆朔望月中,每個朔望月置一節、一中氣,月初為節,月中為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為上一月的閏月。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陰曆朔望月的節;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陰曆朔望月的中氣。

在陰曆中,以12個中氣作為陰曆12個月的標誌,即每個月理應有一固定中氣,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等等……

一個太陽回歸年中有二十四個節氣,這就意味著每個節氣月之間平均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個朔望月為29.5306日,這樣,陽曆與陰曆二者之間每月相差將近一日,所以在陰曆朔望月中,節氣的日期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個月的節氣時間就要向後推遲近一日,這樣天長日久,總會出現中氣趕到月末的現象,那麼接下去的一個月就必然沒有中氣,而僅剩下一個節氣了。於是,這個沒有中氣的月,就被稱作這一年的閏月,前一個月是幾月,這個月就是前一個月的「閏月」,大致每十九年會有七次閏月,這即是「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規律,如此就把陰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陽曆年,陰曆中的朔望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陰曆的春節也總能保持在冬末春初,將陽曆與陰曆很好地協調起來,並充分發揮陰陽合曆兩全其美的特點,這是中國古人的創舉,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時空脈絡。

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與天文曆法是基礎中的基礎。古代歷朝改元,首先需要確立新的曆法、年號、修訂文字規範和度量衡標準。司馬遷《史記》中的八書「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是對古代政府制定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施政依據和原則的論述,其第三篇《律書》第四篇《曆書》,就是對曆法和音律編訂的記錄,到東漢時班固著《漢書》,把「律書」、「曆書」結合,作為《漢書》的第一「志」《律曆志》,成為後世官修史書的範本。

現今的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以文學詩詞名篇作為主體,實際上是將傳統文化味精化、碎片化,缺失了最重要的古代科學思想依據與倫理道德依據,這樣造成對傳統文化的誤讀、誤解和歪曲是相當嚴重的。我們「文化傳家」教育項目的建立,就是希望通過系統的「人文素養、技能傳習、生活美學」三方面基礎啟蒙與體驗,讓傳統文化成為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體認傳統,讓文化真正傳家,這個起點就在對曆法和節氣的正確認識之中。

今天是歲次庚子的閏四月初一,希望讀者朋友看完本文後能夠對中國傳統曆法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和了解,如果此文對您能有收穫的話,就點個再看並分享給大家,謝謝!

文化傳家2019歲末特製文人書房用香

「清齋·凝神」

清齋:以宋代香方為參照修和,主香為檀香、龍腦,適用於書齋淨界。

凝神:以清宮廷香方為參考修和,主香為沉香、乳香、安息香,並以龍涎香為定香劑,飄香遠,留香久,適用於伴讀凝思。

禮品套裝中每管各10克。

限量版僅100盒,欲購從速。

避疫祛瘟防流感香包,由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傳承人吳清先生依據中國醫藥出版社1997年版《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驗方,嚴格按此方配製的。如溯源的話,此方來自清代吳尚先著《理瀹駢文》,香藥有: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朮,細辛等,共研細末,裝入香囊,佩戴胸前,時時嗅聞。剛開始會覺得藥香濃烈,但聞後對呼吸系統產生的清爽效果是很明顯的,香方有臨床醫案記載,對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疫效果約85%,有效期在一個月左右,大約每天放在鼻端聞個三五次後,再放入密封袋裡隨身攜帶即可。

香囊與薰香 | 祛疫避瘟的傳統外治法

相關焦點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 | 文化傳家·曆法
    那麼,閏月究竟是什麼?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閏月和節氣之間有關係嗎?別急別急,今天就帶你來盤點閏月那些事。在公曆中四年一閏的閏月是固定在2月,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回事?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
  • 百年不遇的曆法現象: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作者 郭軍 李建基  今年農曆將發生罕見的曆法現象———閏二月,這是一九四七年以來首次出現的閏二月。  農曆為何設置閏月  農曆一年按十二個朔望月計算,只有三百五十四點四天,比陽曆回歸年少十點九天,如果今年猴年不按插閏二月,那麼,明年春節就會出現在二00五年一月十日。再過幾年,農曆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現象,為了協調陰曆與陽曆的季節關係。中國在春秋時代就採用「十九年七閏月」。
  • 百年不遇的曆法現象-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百年不遇的曆法現象-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農曆是以陰曆為基礎,它的日期既能顯示月亮的盈虧變化,又能與公曆的四季保持同步。  農曆為何要設置閏月?  農曆一年按12個朔望月計算,只有354.4天,比陽曆回歸年少10.9天。如果今年猴年不安插閏二月,那麼,明年春節就會出現在2005年1月10日。再過幾年,農曆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現象。為了協調陰曆與陽曆的季節關係,我國在春秋時代就採用「十九年七閏月」。
  • 易話節氣:2020年為什麼既閏年又閏月?
    今年的公曆2020年2月29日是一個四年一見的日子眾所周知,通行公曆中每四年中有一個閏年。閏年的二月共29天,比平年要多一天——這是為了彌補人為規定曆法中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產生的時間差。計算閏年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年份除以4,得到了整數而沒有餘數的話,這一年便是公曆裡的閏年了。
  • 公曆是農曆還是陽曆 公曆日期是新曆還是農曆
    導讀:看著日曆上的日期,我們總是會有這樣的疑問,公曆是什麼?農曆是什麼?人們所說的陽曆陰曆又是什麼?若說它們之間有對應關係,那麼公曆是農曆還是陽曆?公曆日期是新曆還是農曆呢?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當時農曆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備,人們採用19年7閏的調整周期,這要比古希臘的冬周期早了一百多年。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兩分兩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漢時期,又逐漸確定了其他節氣,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節氣。漢代以後,中國的天文學研究主要局限於曆法方面。古代曆法除了需要確定年月,還要推算日月食和行星的運動。為了使曆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斷進行觀測,並制定新的曆法。
  • 公曆、農曆、陽曆、陰曆是什麼關係?
    中國人的生活中說到時間時經常會有公曆、農曆、陽曆、陰曆的概念。一般人都會認為公曆就是陽曆,農曆就是陰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 圖文版:農曆就是陰曆嗎?二十四節氣和閏月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陽曆特徵,而初一、十五等說法又是典型的陰曆特徵,傳統曆法中的閏月就是為了彌合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別而設置的。二十四節氣到底是什麼?閏月是如何設置的?為什麼有時候過年早,有時候過年晚?點開視頻看看吧!
  • 中國紀年法、公曆與農曆、閏年與閏月的區別
    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5、生肖紀年法:十二生肖之說起於東漢,漢前未見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年齡、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公元1324年)的記載。6、星歲紀年法:戰國時代,天文佔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
  • 說說農曆:陰陽曆、朔望、節氣、兩頭春、閏月、幹支、生肖和年號
    中國現行的公曆就是陽曆的一種。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太陰即月亮,太即「最大」。穆斯林通用的伊斯蘭曆(回曆)是陰曆的一種。  陰陽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中國現行的農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
  • 為什麼說農曆不是陰曆?陰曆、陽曆、公曆、農曆之間到底啥關係?
    有人說屬相是跟著陰曆走,有人說屬相是按照陽曆算,還有人說陽曆就是公曆,陰曆就是農曆。聽的人腦子都是嗡嗡的,不知道到底誰對誰錯。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陰曆、陽曆、農曆、公曆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當然也有可能是反過來,這顆"卓金星"先爆炸後被瑪雅人發現,然後瑪雅人為了紀念它,才建立了曆法。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法考究,而我們現在也知道了陽曆、陰曆、公曆之間的關係,那麼中國的農曆呢?農曆究竟是陰曆還是陽曆?
  • 【焦點】農曆中的閏月是怎麼回事兒?
    閏月怎麼算閏那個月 閏月大家應該都不怎麼了解把,閏月是我們國家農曆用來調節回歸年與曆法之間關係的一個設定,是為了維護好曆法與地球公轉之間關係的一個方法,那麼閏月怎麼算閏那個月,2017年閏月是什麼時候。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產物,為何與公曆的時間最吻合?
    我們現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和西方公曆的結合,在四百多年前,我國沿用了數百年的曆法年久失修,誤差越來越大,後來在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的領導下,根據公曆修訂了二十四節氣(主要修改節氣的時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我們國家除了使用公曆之外,還傳承了農曆的使用,很多傳統節日都是根據農曆來的,在古代,曆法關係著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重要性不言而喻。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陰曆、陽曆、公曆、農曆,你分的清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很多小夥伴很困惑,其實,這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曆法,農曆和公曆。而說到農曆和公曆,就不得不說陰曆和陽曆。因為農曆和公曆就分別來自陰曆和陽曆,卻又比陰曆和陽曆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陰曆即太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夏曆、古歷、漢歷、黃曆、舊曆等。
  • 陰曆、陽曆、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
    公元前6世紀中期,早期文明開始實行8年3閏法,後來又改為27年10閏,這些措施都使得曆法準確性大大上升。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閏月和現代公曆的閏年不同,並不是4年一閏。要知道在當時沒有精密的儀器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古人能做到這些真的是智慧非凡了。
  • 農曆是陰曆嗎?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農曆和陰曆、陽曆的關係,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1、什麼是陰曆?陰曆是指依據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說是根據月圓月缺來安排周期,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
  • 陰曆與陽曆,農曆與公曆
    二、基礎原理前提世界上紀年方式分兩類,陽曆與陰曆;任何曆法中,為方便計數,年和月的長度均為日長的整數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並非嚴格天文意義上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且所有曆法中,均採用置閏(設置閏月或閏年)的方式來消除整數歷年、歷月與天文時間的誤差;現代公曆所用的"日",每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即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
  • 公曆和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轉換關係
  • 論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差別
    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農曆的這些節氣一直依附在陰曆(幾月初幾)的曆法上,而公曆(公元**年*月*日)這種典型的陽曆,則是後來才從西方引進來的,所以我們產生了一種誤會,認為農曆是陰曆。公曆、農曆,以及「幾月初幾」,都是特定的曆法。習慣上,人們把「幾月初幾」叫做陰曆,把公曆叫做陽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