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的功夫,2020年已經快要過去將近一半。
今早打開萬年曆app,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怎麼從今天開始又是四月?難道我穿越了……
其實心細的朋友們早就發現,今年我們碰上了幾年一遇的閏四月!
那麼,閏月究竟是什麼?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閏月和節氣之間有關係嗎?
別急別急,今天就帶你來盤點閏月那些事。
什麼是閏月
在公曆中四年一閏的閏月是固定在2月,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回事?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發現之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已不適用,就任命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反覆計算、甄選,終於在漢太初元年五月頒布新曆《太初曆》。
《太初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曆法測算出一太陽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稱為「81分律歷」。還首次把廿四節氣編入曆法,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一朔望月置一節一中氣,月初為節,月中為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為上一月的閏月。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如此陰陽合曆,將自然歲時日月、物候遷變規律,與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農業節奏合拍,從此,中國傳統曆法與周而復始的地球四季規律、日月運轉周期和磁場潮汐規律緊密吻合。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陽曆又叫公曆,是太陽曆,它是由"儒略曆"修訂而成的,以四季循環的太陽回歸年為基本周期,與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月份的大小、置閏完全是人為的制定。
陰曆又叫朔望歷,也稱農曆,是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來計算一年的時間,與太陽回歸年無關。
現在我們日曆牌上的農曆又稱陰陽合曆,是將陽曆、陰曆、並且結合廿四節氣編訂的曆法,其中農曆所採用的幹支紀年,則是借鑑了幹支歲時歷的表述。
幹支歲時歷,即是黃曆,就是傳說的黃帝軒轅歷,也有稱其為夏曆,是中國最早的曆法,它參照歲星(木星)圍繞太陽公轉周期,從地球觀測,以12個太陽回歸年為一木星年,並以十天幹、十二地支、五行作為對歲星計歷方式的早期曆法,一個歲星五行周期六十年為一甲子。
在《禮記·月令》中可以看到,古代君王和人民,皆是按照四季月令變化來指導城建軍政、農業生產、衣食住行,這些問題的關鍵,都和氣候變化有關係。而氣候、溫度、潮汐等自然變化,與地球繞日、繞月運動及其他行星的位置磁場有關係。所以,古代農曆的大框架,就是用陽曆觀測基本四季變化;依據月亮潮汐規律而劃分出月份,於是就引入陰曆;為了便於計算星際磁場對災變的預測,於是將幹支與五行生剋為基礎的幹支歲時歷引入曆法,這就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陰陽合曆」。
閏月和節氣之間的關係
將廿四節氣引入曆法是漢太初曆一大創舉。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是,廿四節氣的劃分是參照地球繞行太陽公轉周期的黃道角度來定氣,簡單說,節氣是按照陽曆年來計算,每十五天一個節氣,一年就是24個節氣。其中,節與氣的劃分是以陽曆中,太陽能量五行生剋周期五日為一候,對天空、大地、地下(水中)的影響分為三候成一氣。再對應到一個陰曆朔望月中,每個朔望月置一節、一中氣,月初為節,月中為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為上一月的閏月。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陰曆朔望月的節;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陰曆朔望月的中氣。
在陰曆中,以12個中氣作為陰曆12個月的標誌,即每個月理應有一固定中氣,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等等……
一個太陽回歸年中有二十四個節氣,這就意味著每個節氣月之間平均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個朔望月為29.5306日,這樣,陽曆與陰曆二者之間每月相差將近一日,所以在陰曆朔望月中,節氣的日期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個月的節氣時間就要向後推遲近一日,這樣天長日久,總會出現中氣趕到月末的現象,那麼接下去的一個月就必然沒有中氣,而僅剩下一個節氣了。於是,這個沒有中氣的月,就被稱作這一年的閏月,前一個月是幾月,這個月就是前一個月的「閏月」,大致每十九年會有七次閏月,這即是「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規律,如此就把陰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陽曆年,陰曆中的朔望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陰曆的春節也總能保持在冬末春初,將陽曆與陰曆很好地協調起來,並充分發揮陰陽合曆兩全其美的特點,這是中國古人的創舉,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時空脈絡。
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與天文曆法是基礎中的基礎。古代歷朝改元,首先需要確立新的曆法、年號、修訂文字規範和度量衡標準。司馬遷《史記》中的八書「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是對古代政府制定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施政依據和原則的論述,其第三篇《律書》第四篇《曆書》,就是對曆法和音律編訂的記錄,到東漢時班固著《漢書》,把「律書」、「曆書」結合,作為《漢書》的第一「志」《律曆志》,成為後世官修史書的範本。
現今的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以文學詩詞名篇作為主體,實際上是將傳統文化味精化、碎片化,缺失了最重要的古代科學思想依據與倫理道德依據,這樣造成對傳統文化的誤讀、誤解和歪曲是相當嚴重的。我們「文化傳家」教育項目的建立,就是希望通過系統的「人文素養、技能傳習、生活美學」三方面基礎啟蒙與體驗,讓傳統文化成為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體認傳統,讓文化真正傳家,這個起點就在對曆法和節氣的正確認識之中。
今天是歲次庚子的閏四月初一,希望讀者朋友看完本文後能夠對中國傳統曆法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和了解,如果此文對您能有收穫的話,就點個再看並分享給大家,謝謝!
文化傳家2019歲末特製文人書房用香
「清齋·凝神」
清齋:以宋代香方為參照修和,主香為檀香、龍腦,適用於書齋淨界。
凝神:以清宮廷香方為參考修和,主香為沉香、乳香、安息香,並以龍涎香為定香劑,飄香遠,留香久,適用於伴讀凝思。
禮品套裝中每管各10克。
限量版僅100盒,欲購從速。
避疫祛瘟防流感香包,由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傳承人吳清先生依據中國醫藥出版社1997年版《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驗方,嚴格按此方配製的。如溯源的話,此方來自清代吳尚先著《理瀹駢文》,香藥有: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蒼朮,細辛等,共研細末,裝入香囊,佩戴胸前,時時嗅聞。剛開始會覺得藥香濃烈,但聞後對呼吸系統產生的清爽效果是很明顯的,香方有臨床醫案記載,對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疫效果約85%,有效期在一個月左右,大約每天放在鼻端聞個三五次後,再放入密封袋裡隨身攜帶即可。
香囊與薰香 | 祛疫避瘟的傳統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