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把中國傳統的農曆稱為陰曆,而把西方傳入的公曆稱為陽曆。實際上,中國傳統的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陽曆特徵,而初一、十五等說法又是典型的陰曆特徵,傳統曆法中的閏月就是為了彌合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別而設置的。二十四節氣到底是什麼?閏月是如何設置的?為什麼有時候過年早,有時候過年晚?點開視頻看看吧!
點擊視頻,了解一下
陽曆,又叫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規律規定的曆法。人們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循環,就有了年的概念,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就是一年。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陽曆,通過平年365天、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方法,平均每個陽曆年的時間非常接近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
中國在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對太陽曆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這是因為太陽是影響地球上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陽曆來規定日期能夠更加方便的指導農業生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古人創造出了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高,白天比晚上時間長,就是夏季;有時候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低,晚上比白天時間長,就是冬季。
二分而至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會運動到一個特殊的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中國古人就稱之為夏至。半年以後,大約在12月22日,地球會運動到另外一個特殊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國古人就稱之為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還有兩個特殊日子,太陽光會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會晝夜平分,就稱之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這就是二分二至。
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業生產,人們又在二分二至中間添加了其他的節氣,於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記住這二十四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也非常藝術,比如「驚蟄」就表示打雷,驚動了地下的蟲子,「穀雨」就表示雨水充沛、穀物生長,「芒種」表示有芒的作物開始播種,「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氣正式轉涼等等。
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並不清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陽的位置關係,不過聰明的古人通過「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在夏天,太陽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不過,冬至表示的是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的時刻,一般並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衝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通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衝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於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節氣日期的確定在歷史上也有變化,在祖衝之編纂的《大明曆》中首先要確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後再按照每過15或16天一個節氣的方法來定出其他節氣,這種方法稱為平節氣。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編纂了更加準確的《授時曆》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於這部曆法沒有考慮到近日點進動現象,誤差逐漸增大,以至於錯誤的預報了日食日期。崇禎年間,徐光啟等人成立曆局編纂新曆法。
利瑪竇和徐光啟
徐光啟受到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聘請了歐洲科學家翻譯哥白尼、第谷、克卜勒等人的著作,最終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禎曆書》,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天文學理論和數學計算方法,並依據西方的方法計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這部曆法還沒來得及使用,明朝就滅亡了。後來康熙皇帝決定使用這部曆法,並改名為《時憲歷》,在這部曆法中,將節氣的規定改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轉過15度角為一個節氣,這種規定節氣的方法稱為「定節氣」。在冬天,地球轉動速度快,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轉動速度慢,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長。
崇禎曆書
總之,24節氣是依據地球公轉確定的,而公曆也是根據太陽公轉確定的,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年每個節氣的陽曆日期都基本確定了,前後不超過一兩天的差別。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極高成就。
說完了農曆中陽曆的部分,我們再來看看農曆中陰曆的部分。人們很早以來就會通過觀察月球陰晴圓缺的變化計算日期,中國農曆把月相完整的周期定為一個朔望月,這實際上是按照月球繞地球公轉來計算日期的。
當月球旋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月球背靠地球的一面被照亮,此時人們看不到月球(或者非常昏暗),這時就稱為「朔月」,時間定為每個月的初一。而當月球旋轉到太陽和地球連線的外側時,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被照亮,此時看起來月亮又亮又圓,稱為「望月」,時間是十五或者十六。每個朔望月中,月亮的形狀都會呈現陰晴圓缺的變化,這就稱之為月相。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回歸周期是29.53天,所以各種曆法大多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把12個月規定為一年。有些民族的曆法是完全根據月相變化制定的,這種曆法稱為陰曆,比如伊斯蘭曆就是典型的陰曆。
不過,按照月相變化定製的陰曆與按照地球公轉定製的陽曆並不能簡單換算,因為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周期是365.2422天,按照太陽曆,每年的時間就是365.2422天。而月球圍繞地球運動的回歸周期是29.53天,按照太陰曆,每年的時間是29.53天×12月=354.36天,二者相差大約11天。如何調和二者之間的差別呢?
伊斯蘭曆就選擇不調和,於是就會出現每一年伊斯蘭曆都與公曆相差11天左右,大約32年就會與公曆相差一年。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曆的新年在公曆中也不一定是什麼季節。
中國自古就有陰陽調和的思想,農曆採用閏月的方式進行了地球和月亮的周期,使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曆年和公曆年幾乎包含此一致,保證了中國的新年總是在冬季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農曆的基本做法是「19年7閏」,即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
按照陽曆,一年365.2422天,19年就有6939.6天。按照陰曆,每個月29.53天,一年12個月,19年共計6732.8天,陰曆比陽曆少了206.8天。而七個朔望月是29.53天×7=206.7天,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所以只要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置閏的具體方法是:中國古人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不同位置規定出24節氣,每15~16天一個節氣,又把二十四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並且規定每個朔望月都應該有一個中氣。
但是,由於兩個相鄰中氣的時間在30天以上,而一個朔望月周期只有29.5天,因此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有個朔望月完全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稱為閏月,閏月可能是大月30天,也可能是小月29天。例如某個農曆閏月出現在六月之後,就稱為閏六月。常見的閏月是閏四月、五月、六月和七月,而閏正月和閏臘月則非常罕見。此外農曆中關於閏月設置還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細則,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春節有早有晚了。如果一個農曆年中沒有閏月,那麼一年由6個30天的大月和6個29天的小月構成,一共354天,比公曆平年365天少11天,因此下一年的春節就比今年的春節提前11天。但是如果某年是農曆閏年,就會增加29天或30天,農曆年變為383天或者384天,比公曆一年多了18或19天,於是春節就會滯後了。豬年是平年,沒有閏月,所以就只有354天,明年的春節會來的更早哦!
如果想過兩次春節,也不是沒可能,只要這一年是閏正月就可以,過完了一個正月,下個月還是正月。上一次的閏正月是在1640年,那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還在和明軍廝殺。
下一次的閏正月是在2262年,還有243年,我們只要活到那個時候就可以過兩個春節了,想想心裡還有點小激動呢。
1、圖文版:費米悖論—外星人存在嗎?
2、圖文版:如何識別數據造假?
3、圖文版:香港臺灣大陸,哪貧富差距大?
4、圖文版:中國為啥造不出晶片?
5、圖文版:中美貿易裡中國有優勢嗎?
6、圖文版:古巴飛彈危機是如何解決的?
7、圖文版:美國為什麼總折騰中國?
8、圖文版:如何用數學解釋愛情?
李永樂老師全新科普專欄《李老師品書:從一到無窮大》已經發布啦!用60期節目解讀科普經典。李老師將會帶著你沿著伽莫夫的足跡,用每天幾分鐘的時間了解數學、物理、生物、和宇宙的奧妙。每個購買專欄的小夥伴都能免費附贈一本最新修訂版的《從一到無窮大紙質圖書》(購買後添加微信mtketang0007獲得)更多信息請點擊:《李永樂老師品書:從一到無窮大》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訂閱吧!
美提課堂致力於打造中學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精品課程,致力於讓優秀的課程服務更多的學生,所有老師均畢業於北大、清華、北師大等著名學府,並擁有國內一流中學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目前,網校已經累計開設直播課、專題課、公開課、講座等數千小時。只需一次點擊,讓你和名師0距離。快戳這個連結:如何在美提課堂上聽課。
客服小姐姐微信: mtketang0007
客服電話:400 155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