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

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正確的提法應修改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陰曆相關而和陽曆相關呢?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農曆和陰曆、陽曆的關係,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
1、什麼是陰曆?
陰曆是指依據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說是根據月圓月缺來安排周期,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
由於月亮的圓缺是最為直觀的天象,各大文明古國包括中國在內最早都是使用陰曆的,懂得陰曆的人們不需要任何測量工具和記錄,只要抬頭望月就可以知道日期,同時運用農曆也可預知潮汐漲落等自然氣象。
但是陰曆也有明顯的缺點,地球繞太陽一周大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而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卻只有29天或30天,每年12個月合計會和地球實際繞日天數差11天,如此十幾年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霜的不合理情況。

2、什麼是陽曆?
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然後將一年又分為12個月,注意,這個「月」,與月亮的月並無直接關聯。
一開始使用陽曆的國家比如埃及將每個月規定為30天,合計一年是360天,與地球繞日天數誤差大約有5天,於是又修正為一年365天,接著古羅馬又改進為儒略曆,每年分12個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為小月,小月每月30天。
但是365天與實際地球繞日天數還是有大約四分之一日的誤差,於是後來陽曆又通過設置閏年來解決,閏年為366天。
3、公曆和陽曆有區別嗎?
公曆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公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曆或西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也是陽曆的一種。公元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根據天文精確計算結果,平均回歸年是365.242199074日,而古羅馬的儒略曆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於是義大利人又修正為格里曆,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這樣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平均回歸年實際天數,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
公曆雖然解決了每年天數誤差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解決原來陽曆設定的月天數脫離實際天象的問題,比如每個月的1日就只是個數字而已,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

4、農曆就是陰曆嗎?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這是不對的,實際上,農曆是陰陽曆,也就是說,農曆是陰陽合一,既有陰曆又有陽曆。
農曆的每月天數採用陰曆,朔望月平均長度為29.530588天,所以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
同時,農曆規定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3-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設置閏月,全年383-385天,從而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之間的關係。
此外,農曆又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從而給農事作業和日常生活提供指引。
小結:通過以上4個小問題,我們可以知道農曆並不只是陰曆,而是陰陽曆,與公曆相比,農曆更加科學,既解決了各種曆法的天數誤差問題,又保留了陰曆的優點。而二十四節氣更是中國古人問天的智慧,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