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IT之家網友 高登摩爾 的原創投稿
雖然我們90後這一代人現在很少用陰曆和農曆(農曆是陰陽合曆,並不等同於陰曆)來計時了,但是相信家裡的老人還是會念叨今天初幾了,會說今年有閏六月了夏天會格外長之類的話。事實上我對於二十四節氣和閏月這一話題產生興趣就是起源於和外婆的對話,加之最近確實熱到熔化,所以這對於我這樣的胖子極不友好的閏六月就讓我不得不和它較勁一番。
事實上最早的時候我關注的只是閏月的問題,初中的時候一次外婆就和我說過,說她小時候數學學很好但是一直搞不懂為什麼陽曆四年只有二月一天的閏日,而陰曆每三年就會閏一個月呢?她問了當時的數學老師,老師被她問倒了(好吧其實是不是該問地理老師,但是那時候的農村能上學就很不錯了,還能奢求什麼呢?)。她難住了老師還覺得頗有些得意,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呀,這就成了她一直以來的一個疑問。60年後她說起這個問題,當時還初中的我也是一頭霧水,老師沒講過呀,雖然自己也好奇過,但實在對陰曆沒什麼興趣。但那一天早上我似乎就突然開竅了,我當時是這樣給外婆解釋的:陽曆每四年閏一天是因為地球繞太陽真正的公轉周期是365天6小時多一點,也就是說實際上一年應該有365天外加6個多小時,但我們使用的陽曆就是標準的365天,這樣算下來四年就多了24個小時,所以需要另外加上一天,這就是每四年二月會有一個閏日的原因了。而傳統使用的陰曆因為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計時的,所以和陽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陰曆的大月只有30天,小月只有29天,按照我們從小背誦的陽曆「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判據,陰曆的一年就只有7x30+5x29=355天(陰曆二月算是小月,只有29天)。這樣和陽曆對比的話一年就少了十天,那麼每三年疊加起來就會少一個月三十天,所以陰曆會每三年有一個閏月,將缺少的三十天補回來。外婆聽了我這樣的解釋明顯很滿意,但是我又突然想到那到底閏月出現有沒有規律可循呢?怎麼判斷到底每三年會閏哪一個月?我當時沒再把這個疑問說出來,我怕這又成為外婆的另一個心結,何況我也認為陰曆實在是沒啥大的用處。現在想來當時真是懶到家,而且那時的我也確實沒想到會再次遇到這個問題,它牽涉的古人們的智慧是如此的令人嘆服。
中午是在看《新聞30分》的時候一開始主播提到了這個話題,外婆就又說起她上小學的時候怎樣糾結於這個問題,我說那不是我以前已經告訴過你了嗎?她說哦,但吃完飯她又立刻忘記了,說還是想不通,我突然覺得再用十年前那番話來解釋似乎也不是外婆想要的,這十年來起碼在這個問題上我完全沒有任何進步,這樣不是很可恥嗎?所以我決心要再次理解閏月的問題,也解決十年前那個我最後產生的那個疑問。我注意到了主播在說到閏六月的時候說這個月裡只有一個節氣「立秋」,下一個節氣「處暑」在陰曆七月了,她說這是閏月的一個重要特徵,即閏月的那一個月裡只會有一個節氣,她為什麼會從節氣的角度來解釋閏月呢?我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二十四節氣我確實是從心底裡信服,對於我們這不南不北的地方來說,二十四節氣所指出的氣候變化真是太準了。
首先我查到了公曆2017年二十四節氣表,
從表上,起碼我是什麼都沒看出來,所以接著去查了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再結合張圖,參照陰曆的時間,似乎有了一點兒收穫,且容在下慢慢道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所以二十四節氣是契合農曆的,也可以說它契合陽曆,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所劃分的一年是有365.25天的,分割為二十四段之後每段大約有15日5時1刻,但實際上不是平分的,不然也就沒有下文了。二十四節氣按照古人的規矩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根據古人使用日晷觀測的結果,冬至日日影最短,所以是最早確立的節氣)。
古人們使用二十四節氣時是把節氣叫「氣」的,二十四節氣按月份分布剛好每個月有兩個「氣」,每個月的前一個氣叫做「節氣」,後一個氣叫做「中氣」。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冬至所在的月份為冬月(農曆十一月),大寒所在的月份為臘月(農曆十二月),雨水所在的月份為正月(農曆一月),以此類推……中氣之間的時間約為30日5.25時,因此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含前不含後)為30或31日。而陰曆一個月的時間為29日或30日,那麼陰曆一個月內可能會有中氣也可能沒有中氣。因此,中氣可以直接來確定月份及閏否,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結合今年來說,今天開始的閏六月就沒有中氣,只有立秋這個節氣,那麼就可以斷定這個月是閏月,是前一個陰曆月份六月的閏月。再結合上文的圖,兩個中氣「大暑」和「處暑」之間有31天的間隔,而「大暑」所在的陰曆六月只有29天,「處暑」就只能很委屈地讓出一個月來了,這就是今年閏六月產生的根本原因。
本質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決定了陰曆閏哪一個月,而中國古代的曆法是農曆,上文已經提過農曆是陰陽合曆,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陽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上文提到的農曆三年一個閏月只是較為粗略的算法,實際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時期制定的太初曆中就已經有極其精確的閏月算法,計算過程較為複雜此處就不詳述,但是精確的結果是19年中需要加入7個閏月,這樣回歸年和農曆的誤差就縮小到了2個小時,已經算是很精確了。
2000多年前,耕文明時期的先祖們結合農耕生活與月亮和太陽的變化總結出農曆以及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曆法,到今天這樣的曆法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使公曆紀年已經是主流,但是在鄉村大家還是按照二十四節氣規劃著農事,也許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衝擊會使得這樣的曆法最終成為傳說,但是古人們的智慧與汗水永遠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這下我也終於能和外婆解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