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購物導報·影響力周刊
中國的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同時,這個閏月節的習俗在中國各地並不統一,有的甚至相悖,但是吃閏月飯、送閏月鞋這個習俗是普遍統一的。
□本報記者 梁 聿
每年的四、五、六三個月,對上班族來說都是驚喜連連的季節,因為每個月都有個小長假:四月初的清明、五月初的五一、六月初的端午。然而今年一翻日曆,卻發現端午怎麼突然跑到六月末了,正是最熱的時候。原來,今年逢閏四月,農曆端午自然就被生生地推遲一個月。
同時,江淮、福建以及臺灣的年輕人們,只要留心,就會發現一些中老年鞋店在打起了以盡孝為主題的「閏月鞋」廣告。說到盡孝的節日,大多數人的概念只是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然而閏月鞋、閏月飯這種跟中國傳統曆法以及孝悌之道的精髓息息相關的傳統習俗,已經漸漸被時代遺忘。
被混淆於傳統曆法中
閏月節來自中國最傳統的曆法系統,並不像其他24節氣那樣固定,而且現在通信和交通發達,和父母見面的機會比以前多,因此這個紮根於傳統曆法與孝悌傳統的節日也就並不太家喻戶曉。
其實,關於中國的農曆,許多人存在著誤解,常常把農曆混同於陰曆。陰曆,就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以人為地規定;而陰陽合曆,就是以月球平均繞地球轉一周的時間為一月,但通過設置閏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數又與地球平均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相等,如中國的農曆、藏曆。所以,中國的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同時,這個閏月節的習俗在中國各地並不統一,有的甚至相悖,但是吃閏月飯、送閏月鞋這個習俗是普遍統一的。
武夷山地區有閏月喝茶的風俗,而且主要是婦女喝茶。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飲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熱水瓶,也不用當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飯碗。用的茶葉也不很講究,當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這裡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裡農家婦女輪流作東,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近村來的女賓客入席。「茶宴」上農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邊喝邊聊,談趣風生。「喝茶」不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還起到了增進鄰裡和睦的作用,發揮著「婦委會」的調解功能。在臺灣地區,閏月有這樣的習俗:已經嫁出去的女兒需要買一副豬腳和面線給娘家的母親,通常是兩隻前豬腳和六把面線,面線上面綁紅絲線和春花。
中國民間認為閏月切忌移墳,傳說閏月是多出來的一個月,這個月裡鬼門關不開,如果有閏月死的人,都要擱到下個月再安葬。然而在韓國卻相反,他們認為閏月是移墳的最佳時期,這是因為「天地之神對人類放鬆監視」。閏月有移葬或準備壽衣的風俗。很早以前閏月就被稱為「沒有鬼神妨礙人類事情的月份」,因此是做不好事情也沒事的無吉無兇月。
孝心如絲閏月鞋
「閏月鞋,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按照民間說法,逢閏年閏月,孩子要給父母買雙鞋,以報哺育之恩,以求父母身體健康、平安。閏月鞋,是中國地區的民間習俗,逢農曆閏年閏月,孩子要給父母買雙鞋,以報哺育之恩,以求父母身體健康、平安;有的地區是逢閏月年,出嫁的女兒要給母親買雙鞋。閏月鞋一定要在前一個月穿上才靈驗。
能記得買雙鞋已經是盡孝了,但是在早前的民間,都是由女兒親手做鞋送給母親,認為這才最靈驗。解放之前,女孩子大多沒有機會走進學堂念書識字,做好「女紅」的針線活便是家長對她們最大的要求,當然,聰明的頭腦、靈巧的雙手、出眾的技藝也是她們出嫁時最大的資本。而女紅中,做鞋又是一件兼具縫紉、刺繡、拼布、剪花、漿染等多種手工製作工藝的技術活。
幾乎是從十來歲起,小女孩便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女紅。先是學著納薄薄的鞋墊子,然後再學著納厚厚的鞋底子。這可是件功夫活。一針一線,密密麻麻;一行一圈,整整齊齊。尤其是那種「千層底」,僅憑一把木柄鐵錐子和小女孩的右手中指中端骨節中的一隻頂針緊抵著一根細鋼針,要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穿透疊在一起的2到3公分厚的棉布——要知道,一雙普通的鞋底往往要納上六七百針,大尺碼的鞋底有時需要上千針。而且,小女孩的纖纖嫩手時不時還會被弄得鮮血直流——要麼是不小心被鋼針、錐子戳的,要麼就是被納鞋底的細麻繩勒的。
真正難的是做鞋幫和上鞋幫。這是做鞋之中的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技術活。做鞋幫就得學會依著他人紙剪的鞋樣子,自己先在布上畫出、剪出布樣子,然後再在布上刷上面糊,以保證其幹透後的硬度。因為閏月並不多見,因此,女兒送給母親的鞋子相對而言是較為講究、考較的,因此,女孩子一般都會在在鞋樣子上繡上花鳥魚蟲之類的花樣。最後是上鞋幫,這要求針腳細密、均勻,才能保證鞋底和鞋幫接茬之處平整無皺,鞋子做好後才會穿著舒服、不剋腳。
至於這閏月鞋的來歷,文獻資料極少。有傳說認為,過去人窮無鞋,光腳勞作,導致腳破流血。異鄉遊子閏年閏月回家團聚,就為老人買雙布鞋以示孝心。還有一種說法是兒女為孝敬母親做的鞋,流行於中原地區。很多地方認為閏月民間認為是「惡月」,災難重大。所以此留娘鞋有特殊要求:黃鞋面,紅鞋裡、紅鞋襯,鞋口也須紅色。黃是吉色、陽色、富貴色;紅象火能徵服妖魔,因此既闢邪又祥和。閏月鞋不必天天穿,只在月初穿用幾天就可以。
閏月飯中嫁女心
閏月的第二大習俗就非閏月飯莫屬了,這與其說是盡孝,不如說是父母對出嫁女兒的疼愛方式。「閏月飯」也叫「六親飯」,那便是每逢閏年閏月,父母、兄弟必須把女兒、姐妹請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時,由父母把嫁出門的女兒請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請回來吃一頓「閏月飯」。
這吃「閏月飯」除了在自家有講究,在整個社會階層都有講究。因為這吃飯的時間還不一,有三個等級之分:上等人吃月初,中等人吃月中,下等人吃月尾。在封建社會,尋常百姓家都不能、也不敢逢月頭請吃「閏月飯」。一方面是懾於權勢人家,另一方面也是自視貧寒。故此只能在月中或月尾安排女兒、姐妹相聚。如今,這「三等制」早已被摒棄淘汰,身為父母、兄弟的都爭先恐後安排在月頭或月中,月尾的「閏月飯」便不存在了。吃「閏月飯」的內涵眾說不一,主要有三:一是說封建社會,婦女們不可能隨時回娘家,「閏月飯」迎合了婦女們回娘家一敘親情的心理。二是說被請吃「閏月飯」的女人們,則是社會公認的有依有靠者,按方言叫「身後」有人,三是說有人請吃「閏月飯」是社會上走得起的人。
在浙江地區,吃閏月飯的同時,娘家還會送女兒東西帶回家。一般是送雨傘、蕉扇。傘的意思,就是說娘家是出嫁的女兒的保護傘,可以遮蔭的。扇子是指過去是要用蕉扇,蕉做的扇,浙江方言裡「蕉」和「招」是同音的,嫁出去了要早生貴子,還有一個是招財,到夫家去要幫助他們興旺,這就是財丁兩旺。
當然,這閏月飯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解放前由於戰火紛紛,普通老百姓家的口糧都是吃緊的,遇到閏年,夫家便為多一個月的口糧而發愁,於是媳婦也就正好藉口回娘家盡孝,好為夫家省幾天口糧,兩全其美。這個由來也足以看出,過去婦女的地位與權利實在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