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寫中國曆法,他創造了天文學範式」 孫小淳教授講活了漢代...

2021-01-1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攝影 陳羽嘯

2月25日,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承辦、四川省圖書館協辦的「名人大講堂」開啟了農曆春節之後的首場講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帶領大家一起,仰望了2000年前的漢代星空,分享漢代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思想和成就。

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

天文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很多人覺得天文跟大家的生活很遠,非常的神秘,不過孫小淳教授卻表示天文學實際上離人們的生活非常接近,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在曆法方面:「比如說今天的活動是2月25日7點30到這兒來,如果我們沒有一部曆法,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今天的活動也組織不起來。」

在孫小淳教授看來,落下閎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太初曆》。漢武帝時期對於當時的曆法進行改歷,落下閎作為民間的天文學家被招入朝堂,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制定了《太初曆》,而且這一套曆法是經過了很多精細的數據觀測才制定的。

「落下閎和鄧平一起,觀測了天上恆星的位置,觀測日月朔望,太陽的位置等等,最後算出來如閎平法。歷史上的記載很有意思,一開始說鄧平和落下閎法,最後落下閎排在前面去了,所以落下閎最終排名靠前,因此肯定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落下閎作為一名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還是一名很有風骨的天文學家:「落下閎,作為一個來自民間的學者,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最後武帝拜侍中不授,我查了一下,整個西漢能拜侍中的也不過三四十個人,這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可能落下閎他看不上這些東西,他最後還是歸隱故裡。」

中國也有很多著名星座

年輕人都很喜歡用星座來測運勢,這是西方的星座,而實際上中國古代在天文的觀測上,也有很大的成就,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星座。

孫小淳教授介紹到:「大家更多知道的是西方的星座,在座的可能都知道獅子座,獵戶座,年輕的同志談戀愛都非常關注自己哪個宮,都非常關注這個,但是對中國古代的星座都不了解,其實中國星座有名的都非常多。我小的時候,夏天竹床放在外面一躺,爺爺奶奶看著星星就給你講牛郎織女。我們有一套和西方星座完全並列的系統,就是中國的星官。」

在制定曆法的過程之中,落下閎也對於中國漢代星空上的這些星星進行了觀測,建立了一套體系,成為了中國天文學範式,後來的人都要按照這個路子來走:「古代就用二十八宿來表明位置,這裡面有一個今度和古度。古度就是古代留下來的測量數據,今度是落下閎在改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數據。當然書上沒有說落下閎直接測了這個東西,但是他改歷時的天文活動,就表示他做曆法必須要有這個東西,而且我們看留下的太初曆裡面就是用的這個東西,所以可以推斷這就是落下閎來測的這個度數。」

孫教授怒贊四川人傑地靈

孫小淳教授以前來過幾次四川,有感於這兒的人傑地靈:「我覺得四川這個地方真的是人傑地靈,出了這麼多的偉人,今天我看杜甫草堂,還有蘇軾等等,大家列出了十大名人,其實遠遠不止於此,所以這個地方是非常出人才的地方,我覺得到這兒來給大家分享我對古代天文學的認識,分享我對落下閎的一些認識。」

實際上目前關於落下閎的資料非常少,孫教授認為通過名人大講堂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其實我到閬中也去過,也為了尋找他的故裡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記載非常少,我們也很難確定是什麼地方,但是通過我們做這項工作,就是要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對他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把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面那種創造的精神,那種對新事物的嚮往,他做的事情都是要為國家社會服務的,這也要也給他傳承下來,所以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四川省來做這個十大名人的事情,我覺得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機會。」

相關焦點

  • 仰望漢代天空 認識中國星官
    科學史專家孫小淳分享落下閎的天文成就 仰望漢代天空 認識中國星官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帶領大家一起,仰望了2000年前的漢代星空,分享漢代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思想和成就。  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數學及天文曆法成就
    集聖歷少數民族曆法發展到較高水平的有藏曆、傣歷、伊斯蘭教曆等。在唐代以前,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就創造了以「水測法」、「測日影法」和石串計數的方法來測定年、月和每日晝夜時間的變化等。約在漢代,漢族幹支紀時法已傳入傣族地區。後來,傣族又以公元638年為建元之年,逐年順序累計紀元紀時,可見傣歷的歷史悠久和體系獨特。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兄弟民族,共同使用伊斯蘭曆。伊斯蘭曆又叫「回回曆」或「希吉來歷」。這種曆法分「太陽年」法和「太陰年」法。太陽年法以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中的運轉位置定月份,主要用以安排農業生產。
  • 瑪雅曆法是瑪雅人創造的嗎?
    伸出手指點這裡↑我們大多數人認知瑪雅曆法都是因為都是因為世界末日理論。瑪雅人創造出一套精巧的數學,這其中分為「長數歷」「太陽曆」「卓爾金歷」和「金星曆」。這也是曇花一現的瑪雅文明神秘的瑪雅文明為甚消失?留給人類的極為寶貴的文明遺產。長數歷"長數歷"以360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8個月,一個月有20天。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瑪雅曆法中的中國元素 隱含屬相及五行
    墨西哥的瑪雅金字塔墨西哥的瑪雅金字塔顯示出瑪雅文化的曾經輝煌,而瑪雅金字塔是為天文學目的而建,說明瑪雅曆法極其發達。凱利博士提出一個有爭議的見解。他認為,瑪雅和傳統中國曆法的相似之處說明至少1000年前歐亞大陸和中美洲之間的文明已有接觸。這和目前大部分考古學家的觀點不同,他們判斷這種文化接觸的最早時間僅在幾百年前。凱利博士論述,兩種古代曆法均有金木水火土這樣的五行概念、用動物代表日期(即所謂屬相)等相似點。凱利博士指出,雖然相似點表現得不很系統,但是能找到很多對應關係。兩種曆法的差異極可能由於時間及地理的關係。
  • 張汝舟先生與他的500多頁天文曆法演算手稿
    近有幸展讀張道鋒君整理的《張汝舟手稿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3月),第二、三冊收有這方面珍貴的演算步驟達500多頁,包括別家不能成立的原因分析,看後更加感到他的結論堅實可信。 汝舟先生有開疆拓土之功,主要在天文曆法。1979年12月1日,同門南京大學王氣中、山東大學殷孟倫、南京師範大學徐復三位教授訪汝舟先生於滁州。
  • 中國曆法上的春節之變:武則天登基那年過倆春節
    由於落下閎在中國曆法上的重大貢獻,如今的閬中古城,依然保持了紀念落下閎的諸多儀式。今年正月初一,閬中會舉行落下閎祭祀大典,古天文學家王笑冬將擔當主祭。閬中市文聯原主席李文明對漢代以前的曆法頗有研究,夏之前的伏羲時代相當注重觀天察地,設立觀象臺以察天體運行,並結合地理空間和大氣變化、冷暖溫差而置元。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天文學體系。在星體坐標系的建立、陰陽曆法的建立、宇宙結構與演化理論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對於採用黃道坐標系的西方天文學記錄而言,採用赤道坐標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記錄資料,也許是人類探索宇宙和地球奧秘的寶貴財富。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
  • 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20世紀60年代,張汝舟先生憑藉其紮實的古漢語功底、精密的考據學研究方法和現代天文歷算的知識,完整地釋讀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發展主線。從夏商周三代「觀象授時」到戰國秦漢之際曆法的產生與使用過程,他撥開重重迷霧,釐清了天文學史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使得這一傳統絕學恢復其「大道至簡」的本質,成為簡明、實用的學問。
  • 蔡伯勵:中國香港曆法專家
    中國首富李嘉誠在拍下中環的地皮時,曾想建一座香港最高的建築,方能匹配他的地位。但是最終,這塊地皮上建成了一座只有283米的方形建築,比旁邊的中銀大廈矮的多。讓李嘉誠改變最初想法的,是著名的風水大師、中國香港曆法專家—蔡伯勵。1922年,蔡伯勵出生於順德龍江世埠的一個天文世家中。
  • 看漢代古人的星空崇拜與發展
    而在西周期,天文學有了相當的進步。在《詩經》中曾提到了眾多星宿名稱。而北鬥星的真正命名形成于于漢代的《史記》,《史記》記載:北鬥七星,所謂「旋 、璣 、玉衡以齊七政。」平旦建者魁 ; 魁,海岱以東北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 ,皆繫於鬥。「北鬥」這一名字已經初步形成。
  • 中國歷史上有102部曆法:始於夏曆,完善於漢歷,辛亥後用西曆
    中國曆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自己創製出來的各種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上古的幹支紀元,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格里曆),歷史多次修訂曆法,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超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 人對天的敬仰,古代中國對天文學的誠摯追求,真的很智慧!
    因為皇帝被稱為「天子」,這樣的封禪,加強了他與天之間的聯繫,可以確保他在世俗領地上的繁榮統治。在人間實施天意被認為是繁榮的首要條件,這樣研究天空,研究天文學是中國人的重要追求之一。位於北京的古觀象臺,於1442年建成,存放了大量的古代天文測量儀器,這些儀器是對中國對天文學的執著追求的見證。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作者簡介 鈕衛星,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特別是中古時期中西天文學的交流與比較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研究」首席專家。
  • 被西方壟斷的天文學,建座「中國天眼」,留住科學人才
    不過,雖然當天文學家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翻閱近現代天文學的成果,你就會發現中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突破,完全是一片空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中國和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其實是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
  • 「陽曆」代替「陰曆」就是科學的勝利嗎:中國近代的曆法之爭
    此時,知識分子既對政府改歷總體表示認可,認為是「利浮於弊」之舉,又以一種理想主義姿態對陽曆之缺陷加以批評。改歷後,為了更好地推廣新曆,不但政府展開了相關宣傳工作,民間出版的各類書刊雜誌也予以積極響應,以各種形式向大眾推介現代曆法知識,掀起了一股曆法科普的知識風潮。
  • 陰曆曆法逐漸被人淡忘,南懷瑾: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但這短短的28個字,道出的是中國博大文化底蘊,凝聚了古人在天文學方面的智慧,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陰曆」為何物一樣。中國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說: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點執拗,但所謂:中國歷史文化精神都在歷數。改變曆法不單單是改變人們的認知習慣,是對歷史文明的一種尊重,代表著一種尊嚴。
  • 秦漢史:劉歆是一位天文學家,他發現了木星運行周期不到12年
    百家原創作者:一七觀歷史秦漢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境。一方面,統一的封建帝國的建立與鞏固,生產力的逐步發展,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文化政策的推行,以及秦漢之際連年戰火對於思想文化的摧殘與破壞,也給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