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舟先生與他的500多頁天文曆法演算手稿

2021-01-16 騰訊網

作為章黃學派傳人,汝舟先生的自我評價看似謙虛,實則已很自負;而「天文曆法」,按儒家「重道輕藝」思想,屬於「技」的層面,當然要自貶了。

張汝舟(1899—1982),名渡,以字行,自號二毋居士,安徽全椒南張村人,貴州大學教授,暮歲受聘為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今滁州學院)顧問教授。因先祖父景麟公的關係,我對老先生的關注甚至研究已有三十餘年,對他的定位是章黃學派第一代重要傳人,且有開疆拓土之功。

張汝舟先生晚年

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張汝舟就讀中央大學時,乃師黃侃就有「文採風流殷孟倫,博極群書張汝舟」的評語。黃侃辭世後,太炎先生在給弟子汪東的信中有云:「聞弟子得傳者以重規為第一,次即孟倫,繼起尚多,其學當不至泯絕也。」張汝舟當在「繼起尚多」之列。殷孟倫就稱自己這位師兄「光大章黃之學,不愧一代名家」。

汝舟先生晚年曾經對自己的學術作過一段自我評價:「詞不如文,文不如詩,辭章不如考據;考據之中,小學較優;小學之中,聲韻較勝;天文曆法,技而已矣,何足道哉!」我們知道,黃侃先生的學術精髓在古音學,與太炎先生並稱「近三百年古音學研究之集大成者」,形成了乾嘉漢學之後影響最大的「章黃之學」,當今許多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即出自章黃門下。竊謂及門弟子中,最能傳黃侃古音學有三位,汝舟先生即為其一,其在黃侃「古本聲十九紐」之基礎上,考定中古音三十三聲母(又訂「邪母歸心」為「邪母歸定」),更顯堅實,其有功於黃門不可謂不大。

「思凡為文辭,宜略識字」(韓愈語)。乾嘉學派在小學領域成就最大,彼時學者如沒有小學方面的著述,是很難躋身於一流學者的行列的。所以作為章黃學派傳人,汝舟先生的自我評價看似謙虛,實則已很自負;而「天文曆法」,按儒家「重道輕藝」的思想,屬於「技」的層面,當然要自貶了。

其實,蓋棺而論,老先生對學術的最大貢獻集中在古代天文曆法領域(辛德勇先生曾向讀者推薦其天文曆法書),代表作有《歷術甲子篇淺釋》《古代天文曆法表解》《西周考年》《夏小正校釋》等,成功地將天文曆法之學引入先秦史研究領域。具體成果,如以實際天象的推求(天上材料),加之出土器物的實證(地下材料),結合文獻典籍的記載(紙上材料),「三證合一」考定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西周總年數為336年的結論。近有幸展讀張道鋒君整理的《張汝舟手稿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3月),第二、三冊收有這方面珍貴的演算步驟達500多頁,包括別家不能成立的原因分析,看後更加感到他的結論堅實可信。

舟先生有開疆拓土之功,主要在天文曆法。1979年12月1日,同門南京大學王氣中、山東大學殷孟倫、南京師範大學徐復三位教授訪汝舟先生於滁州。「午餐後徐教授為此間諸生作二小時學術報告。晚間盡情話舊」。「孟倫教授贈我一律」,其中有「難得四翁三百歲」(「汝舟今年八十有一,氣中七十有八,士復六十有九,餘則七十有二,合計共三百歲,可謂巧矣」)。他們此行目的是請汝舟先生開辦「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講習會」,翌年10月,王、殷、徐等「把他們的弟子統統趕到安徽琅琊山下」(儲道立語),去參加汝舟先生任主講的「古代天文曆法」班。王氣中先生有信雲,「頃與士復兄商定,擬於國慶後兩三天率諸生赴滁聽教」。汝舟先生在講習班的開篇中說:「《歷術甲子篇》從司馬遷傳下來直到今天,只有我一個人懂。你們的老師都不懂。中國的歷史,從西周共和元年開始,可謂是信史。但是周代以前的殷商時代和夏代,從來沒有人把時間弄清楚,你不一年一年地排出來,就不能說是信史。」(儲道立《張汝舟先生》)任「講習會」輔導工作的張聞玉說,「共同的感受是古代天文曆法妙不可言,它不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後來能傳汝舟先生的天文曆法學的人,主要是這些學員。

老先生的著述,生前只出版過語法專著兩種《國文文法》(藍田公益出版社1942年版)、《簡明語法》(五十年代出版社1955年版);身後由弟子整理出遺著四種,《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由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貴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再版),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二毋室漢語語法論叢》(1987年版)、《二毋室論學雜著選》(1990年版);而他本人最為看重的聲韻學代表作《切韻考外篇刊誤》,至今還沒有能出版。

汝舟先生是一位純粹的學者,心懷為往聖繼絕學之宏願。1946年4月先生的老同學王東原(回憶文章皆誤為陳東原)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專函聘先生為省政府秘書長,先生辭以「君子群而不黨」。老先生潛心學術,於四部之學,皆有獨到的見解。1945年就任貴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筆者近獲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的《升等意見書》影件(約1947年),稱:「張汝舟教授治小學、精佛典,依訓詁以說經,運妙理以釋子,用能闡幽發微,不落家數,更擅古文辭,文則遠追漢唐,詩直升宋人堂奧矣。」通過這段評語,我們可知先生彼時治學之崖略。

張汝舟手稿集》的整理者張道鋒君,與汝舟先生同為滁州籍人氏,負笈西南求學前,還不知道有汝舟先生其人;師事張聞玉教授後,才知道有這樣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鄉賢。了解了這位大學者的坎坷人生之後,道鋒君深受感動,並立志要收集資料,研究這位鄉前輩。經道鋒君的多番努力,才有了這份反映汝舟先生學術風貌的原始材料集。這部《手稿集》必將有助於推進包括章黃之學在內的傳統學術的研究,而其包含的此前未刊行的日記、書信與佛教三輯,對研究汝舟先生的生平與學術有著重要價值。舉其二端。

老先生1971年遣回原籍務農,具體情況研究者多語焉不詳,甚至以訛傳訛。一位與汝舟先生共事十八年的同事曾回憶說:「1971年1月因張師母病逝,張先生隻身一人無人照顧,乃由先生的大女兒把先生接回老家安徽。」日記裡有關記載卻並非如此:1971年8月30日「坐校車人、貨離開花溪,晚間住河濱公園貴大招待所」。8月30日「八時貴大軍代表派許家儀同(志)護送我到南京,說運動太緊,不能護送到家」。9月2日「許同志體諒我的身體,同意在金華(引者按:汝舟先生長子張葉蘆居此)住七天,我們全家感激,七天之中,款待許同志是很好的」。9月10日「安抵故鄉」,並給貴大軍代表組發去電文。9月11日「到家後,全村人和1953年一樣,擠得一屋,還有站門外的。他們高興,我更高興」。

老先生於1964年撰成的不世之作《西周考年》,考定糾纏千載的克商之年為公元前1106年,然其發表卻一波三折。他自認讀懂了無人能懂的「天書」《史記·曆書·歷術甲子篇》,卻一直沒有得到認同。我們從日記、書信可以看到他為發表此文煞費苦心,甚至上書若干領導。上海《中華文史論叢》編輯部向他老同學王氣中教授徵稿,「氣中以拙著《西周考年》薦」,後來也沒有下文。老先生又將20多本自印稿寄贈包括中國科學院歷史所、北京大學歷史系,教育部編寫大中學教本小組等機構,好像也沒有什麼反響。

直到老先生去世後的第五年,此文才由貴州大學「張汝舟遺著整理小組」收入《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一書,正式出版,總算是與學術界見面了。2017年6月12日《光明日報》「光明學人」專欄以一個整版刊出張聞玉、馬明芳的《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張汝舟與古代天文曆法學說》。文章見報後,聞玉先生對我說:「汝舟先生1957年至1987年,三十年才創建出完備的天文學說體系。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汝舟先生《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是其明證。又經三十年檢驗,2017年6月始見光明,一代學人得到學術界認同。」初聽這話,我感受還不深,今天覽《手稿集》才深有體會。另外,對老先生我還有兩個鮮明的印象:一是堅韌不拔;二是學術自信。

在我看來,汝舟先生是學術界的提燈者。如今先生之學術後繼有人,弟子中學而有成,於先師古星曆觀點多所昌明開拓,發揚光大者,不乏其人。其中最力者是張聞玉、蔣南華、饒尚寬三人。張門第三代張道鋒也成長起來,可稱為老先生的隔代知音。今年滁州學院將舉辦紀念張汝舟先生誕辰12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道鋒君是這次學術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策劃者。司馬相如曾有言:「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這話用在汝舟先生身上很合適。現特轉贈同好,願老先生鑽研探究的吾國古天文曆法這門「絕學」薪火相傳,溢彩流光。

最後,抄錄《二毋室家訓》中的兩句詩,以結束本文:「但仰華嶽高峙,我家定見光明。切望爾曹爭氣,不墮清白家聲。」

學人(2019.10.18)| 張汝舟先生與他的500多頁天文曆法演算手稿

湯序波 貴州大學兼職教授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積步彌真 精準見長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順德新聞網訊  真步堂通勝是指順德龍江蔡氏家族四代人創立、傳承的一種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創始人蔡綬彩精研曆法,在光緒十七年(1891)在廣州市高第街創立真步堂。他著有《七政經緯曆書》、《弧角七政圖算》等著作,創立了「以圖代算」的天文計算方式,成為「渾儀代算法」的補充,達到「求立命十二宮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學效果,成為廣東省擇日名家。  其後第二代傳人廉仿,率領勸昂、勸昭繼承祖業。
  • 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20世紀60年代,張汝舟先生憑藉其紮實的古漢語功底、精密的考據學研究方法和現代天文歷算的知識,完整地釋讀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發展主線。從夏商周三代「觀象授時」到戰國秦漢之際曆法的產生與使用過程,他撥開重重迷霧,釐清了天文學史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使得這一傳統絕學恢復其「大道至簡」的本質,成為簡明、實用的學問。
  • 雲龍書院本周線上公益講座預告:解析漢承秦制 趣談古代天文
    本周雲龍書院公益講座繼續通過線上課堂與大家見面,周六講解漢承秦制的特色與運行,周日與聽眾分享古代天文曆法之趣。關注「徐州雲龍書院」微信公眾號之「公益講座·現場直播」可收看全程直播。1月10日(星期日)上午9:30,由北京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兼職研究員、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張道鋒主講《命運流轉 天道不欺——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趣談》。從古人仰頭望天那一刻開始,無論是從天象的觀測到宇宙起源的探討,還是從星象的佔卜到曆法的推算,都凝結了中國古人的勤勞與智慧。中國文化歷來講求天人合一,天文曆法與國家的治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瑪雅文明的曆法,為何讓科學家崇拜至極?他們到底有多厲害
    在瑪雅文明存在的眾多難解之謎中,高度發達和精確的天文曆法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瑪雅象形文字的初步破譯,瑪雅人所使用的一套極為複雜而準確的曆法體系漸漸被人們所了解。精確的曆法體系是建立在發達的數學體系基礎上的。
  • 破解500年前《伏尼契手稿》!揭佔星性愛真相
    與歐洲有關的一切「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十分神秘,至今無人能夠解讀,被發現100多年來始終是個謎,然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一名學者聲稱,他僅花費2周的時間就成功破解書中內容,甚至還大方揭露文中記載的「佔星性愛技巧」、「草藥」、「藥浴」等異教信仰知識。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金星對於瑪雅曆法的含義
    他的研究不僅帶來了如何研究瑪雅人曆法與星空關係的新線索,也對我們之前認為的古代瑪雅事件真實日期產生了疑問。天文定位科學家很早就知道古代中美洲文化對夜空的痴迷,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殖民者的徵服,關於這些古人如何追蹤天體的許多細節已然遺失。《德勒斯登古抄本》自從18世紀中期以來便一直保存在同名歐洲城市,並因而得名。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數學及天文曆法成就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區別主要是,可以把具體學科的科技成果,與今天我國的某個具體民族相聯繫起來,而不是以地區和;古代民族來籠統劃分天文曆法。曆法是編排時間的方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方法。
  • AI解決密碼學家終極挑戰,600年未解伏尼契手稿有望破譯
    伏尼契手稿(圖:耶魯大學貝尼克珍本與手稿圖書館)【新智元導讀】伏尼契手稿是一本內容不明的神秘書籍,裡面充滿著神秘的文字和插圖。自從1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無數語言學家和密碼學家對這部手稿進行了細緻研究,但至今沒有人能夠破譯出隻言片語。
  • 瑪雅文明有多發達?其中他們的「天文曆法」,真是「神乎其技」!
    考古人員在宮殿遺址附近發現了若干座不明用途的金字塔,這些金字塔分別位於宮殿的東、南、西、北四方位交叉線上,考古人員推測這些金字塔的作用是天文觀測。在其他遺址群中,亦發現了與宮殿遺址類似的天文觀測建築。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考古學家奧利佛來到烏阿克薩遺址進行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奧利佛發現了一個獨特的建築布局。
  • 西域古國的天文曆法,先進到讓你不敢相信
    阿斯塔納古墓曾經屬於西域古國高昌國,因此這份曆法很快被專家們認為可能代表著高昌國的天文曆法。很多人都了解曆法對於農業社會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商業城邦,天文曆法也至關重要(圖片:RicherdFU / 圖蟲創意)▼在與同時代的唐朝中原曆法做了詳細對比後,專家們有了驚喜的發現:高昌國雖然也是一個漢人王國,但在漫長的適應過程中,高昌國的曆法算法已經與唐人有了一些不同,其中包含了不少高昌人自己的觀測結果
  • 伏尼契手稿:文字、插圖無人能識,鍊金術士秘密還是未知文明?
    伏尼契手稿是一本約246頁的牛皮紙作品集,用未知、或者可能已加密的語言手寫,並插有102個豐富詳細的插圖。圖片描繪了城堡和巨龍的塗鴉,以及數百種植物、行星、人物和宇宙布局,全部以綠色,棕色,黃色,藍色和紅色這幾種顏色顯示。
  • 西藏曆書:流傳至今的曆法
    該書中的《春牛圖》這一頁,以非常形象的圖片,一目了然地預示全年的氣候和自然。彩色《春牛圖》中耕牛頭、角、嘴、蹄、尾等部位的不同顏色、方向,蘊含著對天氣、收成以及自然災害的預測情況。按照普遍的規則,綠色的牛頭提示春天要颳大風,黃色的四肢表示山谷地帶收成不錯,藍色的腹部,預示雨水豐沛但容易發生澇災。關於牧人,一般也分老年人、中年人和兒童三種,其中衣服、髮型、姿態也傳遞著不同的信息。
  • 農曆豬年「無春」 天文曆法是主因
    「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出現這種現象與天文曆法有關。」1月21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黎耕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沒有立春的現象是由於農曆和公曆的推算方法不同產生的,而「無春年」不宜嫁娶更是無稽之談。不同曆法差異導致「無春年」民間所謂的「無春年」「兩頭春」等都與春節的陽曆日期不固定有關。「至於春節的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那就要從曆法的來源說起。」
  • 陰曆曆法逐漸被人淡忘,南懷瑾: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陰曆曆法是古人根據天象、節氣變化與農耕活動的對應規律編排,在農耕時代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陰曆曆法是當今世界上存在的為數不多的陰陽雙軌制或多軌制的曆法,它的產生說明了中國古人很早就涉足天文學並掌握了先進的天文數據和編制算法。但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異常浮躁,沒有人願意去揣摩陰曆這樣略顯複雜的計算方法,造成現在知曉它的人少之又少。
  • 天文專家:「兩頭無春」是正常曆法現象
    在即將到來的豬年中,將出現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無春」現象,即農曆的一年中沒有「立春日」。民間相信這樣的年份不適合嫁娶,但天文專家表示,此說法毫無根據,千萬不要被誤導。 依照天文年曆顯示,從2019年2月5日至2020年1月24日,為農曆的己亥年,亦即豬年。2019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時仍然是農曆狗年,2020年的立春同樣也在2月4日,但那時已經是農曆鼠年了。所以,即將到來的農曆豬年沒有「立春日」。
  • 專業黃曆順歷傳承曆法,首部萬年曆記錄片上線
    中國的傳統曆法相傳最早誕生在黃帝時期,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但根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一般認為現在的曆法規則源自殷商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這個萬物互聯,一切智能化的時代,以專業黃曆著稱的傳統曆法應用順歷,通過大數據讓複雜的曆法計算以程序的形式,讓中華曆法在網際網路時代煥發新生。
  • 「他改寫中國曆法,他創造了天文學範式」 孫小淳教授講活了漢代...
    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天文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人覺得天文跟大家的生活很遠,非常的神秘,不過孫小淳教授卻表示天文學實際上離人們的生活非常接近,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在曆法方面:「比如說今天的活動是2月25日7點30到這兒來,如果我們沒有一部曆法,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今天的活動也組織不起來。」
  • 解讀瑪雅曆法:2012.12.21確有特殊天文現象 - 中國在線
    瑪雅預言、太陽風暴、地磁反轉,這些令人聞之色變的名詞,註定會在2012真正到來的時候又被人提起,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先生對此有著深入的科普解讀。瑪雅預言從未提過世界末日電影《2012》的故事圍繞一個瑪雅預言展開——2012年12月21日,是第五個太陽紀結束的時候,那個時候世界末日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