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我們一起研讀了《朱子家訓》和《弟子規》共計15篇,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點讚、推薦、分享和收藏,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謝!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幸福安康!
有了大家的鼓勵,@高山碼字就更有動力繼續研讀國學經典。
今天,我們研讀啟蒙經典《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天文自然知識。
一、原文欣賞
《千字文》是千百年來的啟蒙教科書,四字短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知識量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大聲吟哦,享受一下朗讀帶來的韻律美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二、天文自然的啟蒙中對世界有哪些認知
在遠古時代,中國人就進行了天文觀測,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對天文自然有了很全面的認識。在天文自然的啟蒙中,蒙童對世界會有哪些認知呢?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來整理一下:
(一)對宇宙星辰的認知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是混沌蒙昧的。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了太空。(二)對四季曆法的認知寒和暑循環變換,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糧食。曆法中有閏餘,並成一個閏月,用律呂調節陰陽。(三)對自然物產的認知雲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露水遇冷就凝結成霜。黃金產在金沙江,玉石出在崑崙山崗。最鋒利的寶劍叫「巨闕」,最貴重的明珠叫「夜光」。最珍貴的水果是李和奈,最重要的蔬菜是芥菜和生薑。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魚在水中遊,鳥在空中飛。
三、你可能了解不全面的曆法
千年以前,古人就將宇宙自然、四季曆法和自然物產的認知納入到啟蒙教材,充分說明了天文研究早已是一門十分成熟的學科,這些知識放在現代社會,更是一個常識了。
比如宇宙的混沌、天地的顏色、太陽的升降、月亮的盈缺、寒暑的變換、雲雨的形成、秋收和冬藏等等,都是我們的基礎知識。
但是,傳承至今的曆法,你不一定完全了解,今天與大家一起來深入學習一下。
什麼是曆法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曆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現在的兩套曆法大家應該對我們的現在使用的曆法很清楚,那就是公曆和農曆。
公曆過元旦,農曆有春節、端節和中秋等重要節日。
公曆是在1911年建立民國時才剛剛開始使用的,又稱陽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
而農曆一直是我們的傳統曆法,歷史典籍記載始於黃帝時代,是至今沿用的曆法;
兩種曆法共存,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並蓄,不斷融合,和諧發展的一個特性。
「閏餘成歲」詳解1911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只用農曆,一千多年以年的啟蒙教科書中,閏餘成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當然是講我們傳統的農曆了。
農曆還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是按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和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而制定的曆法。
月亮圓缺一次共29天半,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只有354天左右,而太陽回歸年有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這個相差部分即是閏餘。
為了協調閏餘天數,農曆加入了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閏年中多一個閏月,因此閏年有383天—385天,所以在19年之內的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
所以就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隔19歲,你的農曆生日可能會和公曆生日重合。
比如你的生日是1980年元旦,農曆是十一月十四,你在1999年元旦的時候,農曆也是十一月十四。
但是由於19年中加7個閏年的原因,這個精確度不是絕對的,再到2018年元旦的時候,你的農曆生日就是十一月十五了。
時間相差只在一至兩天之內。
四、寫在後面
第一部分裡還有一個律呂,指六律六呂十二音,是古代對不同音律的稱呼,跟現在的「do、ri、mi、fa、sol、la、si、do」一樣。
由於篇幅的關係,在這裡不再一一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自己生日是不是19年重合吧。
我是七零尾的@高山碼字,平時喜歡讀書和寫作。
喜歡我的朋友請加關注吧,我會及時為您碼出更好的文字。
你們有什麼想說的,請在下面留言討論吧。
您的點讚、推薦、收藏和轉發也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