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現代人對古代皇帝的稱呼有很多,
有的叫「某某帝」,例如漢武帝劉徹。
有的叫「某某宗」,例如唐高宗李治。
還有叫「某某祖」,例如漢太祖劉邦。
這麼多稱呼確實搞得現代人很頭暈,在此我給大家簡略講解一下。
古代皇帝在駕崩後一般會得到兩個稱號,一個叫「廟號」,一個叫「諡號」。
廟號
廟號是起源於商代,是君王駕崩後被供奉於宗廟中的名字。比如說「某某宗」「某某祖」都是廟號。
(清代太廟)
通常情況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被稱之為「某某祖」,開國皇帝的祖先也被追封為「某某祖」。比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叫漢太祖(《史記》中稱其為「漢高祖」,但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叫明太祖。
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都叫「某某宗」,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清高宗乾隆。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如此,在實際中許多朝代都出現了多個「祖」,特別是清代。
清朝除了開國君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還有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總共出現了三個「祖」,簡直就是泛濫。
明代也出現了兩個「祖」,一個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則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嘉靖皇帝追加的)。
不過大多數朝代還是嚴格按照規矩來的,只有一個「太祖」或「高祖」,其他的皇帝都叫「宗」。至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這篇文章就不講了,比較麻煩。
但是在隋代之前,廟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周朝和秦朝就直接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才開始恢復,而且必須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有廟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武帝」是他的諡號,而他的廟號叫「漢世宗」。
但是漢武帝的親爹漢景帝劉啟就沒有廟號,劉啟駕崩後只有一個「孝景皇帝」的諡號。
因為漢朝大臣認為,正是由於漢景帝的決策失誤,才引發了七國之亂,導致宗室自相殘殺,這是漢景帝的一大過錯,因此大臣們決定不給他廟號。
所以從漢朝到隋朝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如果一個皇帝的工作不出色,那麼他連個廟號都沒有。直到從隋朝開始,每個皇帝才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廟號。
(隋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
諡號
諡號是周朝發明的,周朝建立後放棄了商代的廟號,轉而使用諡號來稱呼先王。
諡號帶有很強的評價性質,是對一個君主生前所作所為的蓋棺定論。後連衍生至諸侯、王公、大臣死後都會給個諡號。
當然諡號是有好壞之分,分:上諡、下諡、平諡,這個就看君主生前的人緣了。比如導演了「烽火戲諸侯」的周王姬宮湦,其死後就被上諡號為「幽」,後世稱之為周幽王。這個「幽」字在諡號中就不是什麼好詞兒,表示「壅遏不通」。
諡號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幾乎每一位君主都會有(秦朝除外,秦朝即無廟號,也無諡號)。所以對於一些沒有廟號的皇帝,我們就以諡號稱呼他。
後來為了統一稱呼,索性對唐朝以的前所有皇帝都用諡號稱呼,以免發生混亂。而唐朝以後(包含唐朝)的皇帝則都用廟號稱呼。
所以即便漢武帝有廟號「世宗」,但我們也很少稱呼他為漢世宗,基本上都叫他漢武帝。
(漢武帝,其諡號全稱「漢孝武皇帝」)
到了明代,朱元璋又立了個新規矩,一個皇帝只允許擁有一個年號(此前皇帝的年號可以隨便換)。於是此後的明清兩朝皆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
不過要說清一點,「廟號」和「諡號」都是在皇帝百年後才追加的,是在祭祀時使用的,皇帝生前是不可能有的。但「年號」在皇帝繼位時就有了,而且必須得有。
所以假如你穿越到古代,千萬記住!別用「某某宗」或「某某帝」去稱呼當今皇上,你這是咒皇上去死,是大不敬之罪。至於後果,不用我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