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啥區別?

2021-01-15 千佛山車神

今天現代人對古代皇帝的稱呼有很多,

有的叫「某某帝」,例如漢武帝劉徹。

有的叫「某某宗」,例如唐高宗李治。

還有叫「某某祖」,例如漢太祖劉邦。

這麼多稱呼確實搞得現代人很頭暈,在此我給大家簡略講解一下。

古代皇帝在駕崩後一般會得到兩個稱號,一個叫「廟號」,一個叫「諡號」。

廟號

廟號是起源於商代,是君王駕崩後被供奉於宗廟中的名字。比如說「某某宗」「某某祖」都是廟號。

(清代太廟)

通常情況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被稱之為「某某祖」,開國皇帝的祖先也被追封為「某某祖」。比如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叫漢太祖(《史記》中稱其為「漢高祖」,但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叫明太祖。

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都叫「某某宗」,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清高宗乾隆。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如此,在實際中許多朝代都出現了多個「祖」,特別是清代。

清朝除了開國君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還有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總共出現了三個「祖」,簡直就是泛濫。

明代也出現了兩個「祖」,一個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則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嘉靖皇帝追加的)。

不過大多數朝代還是嚴格按照規矩來的,只有一個「太祖」或「高祖」,其他的皇帝都叫「宗」。至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這篇文章就不講了,比較麻煩。

但是在隋代之前,廟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周朝和秦朝就直接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才開始恢復,而且必須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有廟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武帝」是他的諡號,而他的廟號叫「漢世宗」。

但是漢武帝的親爹漢景帝劉啟就沒有廟號,劉啟駕崩後只有一個「孝景皇帝」的諡號。

因為漢朝大臣認為,正是由於漢景帝的決策失誤,才引發了七國之亂,導致宗室自相殘殺,這是漢景帝的一大過錯,因此大臣們決定不給他廟號。

所以從漢朝到隋朝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如果一個皇帝的工作不出色,那麼他連個廟號都沒有。直到從隋朝開始,每個皇帝才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廟號。

(隋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

諡號

諡號是周朝發明的,周朝建立後放棄了商代的廟號,轉而使用諡號來稱呼先王。

諡號帶有很強的評價性質,是對一個君主生前所作所為的蓋棺定論。後連衍生至諸侯、王公、大臣死後都會給個諡號。

當然諡號是有好壞之分,分:上諡、下諡、平諡,這個就看君主生前的人緣了。比如導演了「烽火戲諸侯」的周王姬宮湦,其死後就被上諡號為「幽」,後世稱之為周幽王。這個「幽」字在諡號中就不是什麼好詞兒,表示「壅遏不通」。

諡號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末,幾乎每一位君主都會有(秦朝除外,秦朝即無廟號,也無諡號)。所以對於一些沒有廟號的皇帝,我們就以諡號稱呼他。

後來為了統一稱呼,索性對唐朝以的前所有皇帝都用諡號稱呼,以免發生混亂。而唐朝以後(包含唐朝)的皇帝則都用廟號稱呼。

所以即便漢武帝有廟號「世宗」,但我們也很少稱呼他為漢世宗,基本上都叫他漢武帝。

(漢武帝,其諡號全稱「漢孝武皇帝」)

到了明代,朱元璋又立了個新規矩,一個皇帝只允許擁有一個年號(此前皇帝的年號可以隨便換)。於是此後的明清兩朝皆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

不過要說清一點,「廟號」和「諡號」都是在皇帝百年後才追加的,是在祭祀時使用的,皇帝生前是不可能有的。但「年號」在皇帝繼位時就有了,而且必須得有。

所以假如你穿越到古代,千萬記住!別用「某某宗」或「某某帝」去稱呼當今皇上,你這是咒皇上去死,是大不敬之罪。至於後果,不用我多說了。

相關焦點

  • 廟號、諡號、年號,應該如何區分?為什麼皇帝那麼多稱謂?
    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區別呢?今天我就用乾隆皇帝來舉例。    二、諡號(大清純皇帝)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它和廟號的區別就是,主要用來評價這個人的生前的是非功過。  諡號與廟號的相同點,就是兩者都由後人評定,所以人在世的時候,是不會知道自己的廟號與諡號的。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有一次對群臣說話,就自稱是「我,孝莊……」,這顯然是不嚴謹的,「孝莊」就是諡號,所以當太后在世的時候,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後會叫「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諡號是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跡所作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海瑞,字汝賢,號剛峰,諡號忠介廟號人在死後一般都會被祭祀起來,而專門祭祀皇帝的地方則被稱為太廟。
  •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能分得清古代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今天虎臣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咱們挨個來說。先說年號,古代的主要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漢武帝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年號。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在隋朝之前,並非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是有著明君之稱的君主才能有廟號。但是到唐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二、什麼是諡號?第二種是諡號,諡號起源於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滅亡以後,周王朝棄用了廟號的說法,採用諡號。諡號是為天子、諸侯、王公大臣死後,後人對其一生作出的評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諡號的使用範圍比廟號的廣,上面介紹廟號的時候,發現能有廟號的君主,基本都是比較正面的,而諡號是都可以評價,正面的負面的都行。
  • 如何給美國總統上諡號廟號:美太祖?美元帝?美侯王?
    諡號與廟號中國歷史上對帝王往往有約定俗稱的簡便稱呼:夏、商君主多稱名,如禹、湯、桀、紂等;周、秦帝王多稱諡號、尊號,如周顯王、秦始皇;漢、隋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宋至元,由於諡號字數太多,便稱廟號,如唐高宗、宋太祖;及至明、清,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當時起廟號有著嚴格的規範,必須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否則不能起廟號。 在漢朝的時候,劉邦又恢復了廟號和諡號,但是漢朝對於廟號的給予十分慎重,仍然遵循著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因此漢朝獲得廟號的皇帝不多,當時人們對於皇帝的稱呼還是以諡號為主,如漢文帝
  • 三國禮儀制度之廟號:廟號在三國是個稀罕物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建立新政權後,必須要給祖宗們上一個合適的廟號以及諡號。舉個例子,比如曹操,他在史書中正式的尊稱是太祖武皇帝,「武」是諡號,「太祖」是廟號。廟號制度本來是非常嚴格的,尤其是在西晉之前,各政權很嚴格地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舊制,非有大功德的皇帝,只有諡號,沒有廟號。漢末董卓和蔡邕等人商議,自東漢和帝以下,皆無廟號。
  • 皇帝的廟號,原來是這樣定義的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廟號的起源和發展廟號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不過最原始的廟號比較簡單,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例如太祖湯、高祖王亥、世祖盤庚、中宗且乙等。周滅商之後,廟號被廢止,產生了諡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
  • 中國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沒有年號以前用什麼紀年?
    元就是剛開始的意思,譬如我們習慣性的會說貞觀元年、乾隆元年,又或者某某皇帝改年號了,就會說改元貞觀、或改元建武。應該說這是年號制度剛剛建立,漢武帝還沒有在這個年號上面琢磨下功夫,怎麼方便就怎麼來。但後來可能覺得這種年號太簡單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寓意,所以後面的年號就不再用元了,而是改為什麼太初或者徵和之類的。
  • 朱棣酷愛行軍打仗,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
    朱棣在位22年,剛開始廟號為太宗,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改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簡單來說,朱棣的諡號不論是改之前還是改之後,都簡稱為文皇帝。
  • 在填充上,膠原蛋白和玻尿酸,到底有啥區別?
    確實是如此  也確實會容易打腦殼  所以今天乾脆就來聊下  在填充上  膠原蛋白和玻尿酸  到底有啥區別它的透明質分子能攜帶500倍以上的水分  適合缺水、角質層老化的乾燥、  粗糙、皺紋、失去彈性的膚質  換言之  缺少玻尿酸→乾燥、粗糙、皺紋  缺少膠原蛋白→松垮、下垂、衰老  3.過敏反應  玻尿酸與膠原蛋白都是微整填充材料  但是其材料的理化特性與實際應用卻有著很大區別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五:什麼是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它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一般由君主發起。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一、年號的起源它始於漢代,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紀年稱建元元年。
  • 古代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為何他能夠得到如此霸氣的諡號?
    古代人會給死去的人加諡號,這個諡號相當於對這個人一生的總結,比如隋煬帝,這個諡號就是一個不大好的諡號,文人最好榮譽是文正,武將最高榮譽是忠武。皇帝也有諡號,比如李世民諡號文帝,太宗是廟號,不過唐朝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他老婆武則天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後來改成了則天大聖皇后,這兩個人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李治為什麼能夠得到天皇大帝這個諡號呢,他有什麼功績?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嫡子,僥倖得到皇位。李世民已經給李治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了,李治必須要超過李世民的功績才能夠得到天皇帝這個諡號,那麼我們看看李治有什麼功績。
  • 同樣是豆製品,腐竹和豆皮到底有啥區別?口感差很多!
    在食物不是那麼匱乏的現代,大豆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美食,不論是用來炒菜還是用來當日常的小零食都深受人們的歡迎,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豆腐、豆漿、豆皮、豆乾一類都是屬於大豆製品,還有就是我經常吃的辣條一類也是屬於大豆製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常在餐桌上面出現的腐竹和豆皮到底有啥區別吧!
  • 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有啥區別?北洋政府又是哪一時期?很少人知道
    我們在看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或者是小說,經常看到有兩個名詞,那就是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其實這四個字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中的「國」和「民」順序顛倒了,但是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說法不同,還有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因為兩個字的順序已變更就產生了不同的意思,所以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 眼袋 臥蠶有啥區別?女神和大嬸之間只差臥蠶眼!
    還有美眉問「臥蠶和眼袋有啥區別?」臥蠶?眼袋?淚溝?......這些都是什麼鬼?有木有頭暈的趕腳?時尚圈颳起了一股「臥蠶風」,娛樂圈女星都在眼部做了這個修飾,有了臥蠶眼笑起來可愛迷人又減齡,難怪那麼受美眉們的歡迎~想要擁有臥蠶眼,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臥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