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機在手,天下我有,手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娛樂活動,回想一下剛開始的手機,那時候僅僅能打個電話發個簡訊,後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聊天軟體,說到底,手機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了方便人們可以隨時聯繫,那古人是如何聯繫的呢?答案是寫信,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寫信的那些冷知識。
一.古人用什麼寫信?
說到這個,大家應該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古代人們寫字用的材料,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字體是甲骨文,因為那時候只能把字刻在烏龜殼上,這樣雖然好保存,但是實在是笨重,用這個寫信的人極少,後來大家發現竹簡木牘就很好,又好保存又不貴,所以很多歷史文獻就是通過竹簡的方式流傳下來的,但是用這個寫信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太重了,寫不了多少就厚厚一卷,於是有一種輕便又好看的材料出現了,那就是帛錦書信,據說前秦時候有一個才女叫蘇蕙,有一天她思念遠在外地的丈夫,就用五彩絲線在錦帕上支織就了一首迴文詩,帛錦也叫絹布,雖說輕便好攜帶,但是價格昂貴,聽這名字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後來,蔡倫登上歷史舞臺,大家寫信用的材料就全變了,其實在蔡倫之前就已經有紙張了,只不過當時紙張太粗糙,凹凸不平,不能寫字,一般用來包裝,蔡倫不斷改進後,大家寫信才用上紙張,在此基礎上,古人為了讓寫信更富美感,開始DIY,比如有女子用花朵把紙張浸出另一種顏色,以此來表達對另一半的思念,論情調,還是古人會玩。當然了,如果實在沒錢,古人就會用身邊所有的東西代替紙張,比如很多古裝劇裡的血書,相傳,古代還有用楓葉寫信的。
二.古人如何寄信?
在我們印象中,似乎古人寄的信總能到達目的地,就像現在發個微信一樣的簡單,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古人寄一封信要分兩種情況,大家都知道古代政局動蕩,經常會發生戰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是「家書抵萬金」了,要知道戰亂時代送一封信特別難的,第二種情況是和平年代,這時對方收到信的機率會大一些,但依舊有很多限制,比如古代小郵局——驛站,唐玄宗為了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專門修建了一條官道,這個官道上就有很多驛站,按理來說,這樣送個東西應該很方便,但這是皇家專用通道,不對老百姓開放,第二種是讓家裡的下人送過去,這個方法耗時耗力,最主要的是你得有下人呀,有錢人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飛鴿傳書,這個方法似乎很簡單,好像養一隻鴿子就能免費送信了,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且不說是不是人人都會訓練,單就鴿子來說也是需要分品種的,就像現在導盲犬一樣,幾十隻裡可能只有一隻能成為真正的導盲犬。
那窮人應該如何寄信呢?只能讓人幫忙捎了,一般是認識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有緊急情況,那就只能找商人了,他們去的地方多還走的頻繁,所以花點錢拜託給他們信件送達機率大,但還是會有黑心商人懶得送,直接半路扔掉。
三.古人寫的信用什麼包裝?
現在有很多人的結婚請帖上會用一種流金的金屬材質封住信封的口,其實這種方法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秦始皇當政時,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這些內容又是關乎國家大事的,所以為了保證中間沒有人私自拆開,古人就會用泥土封口,然後用自己的章壓實,後來用的紙多了,這個制度也就廢除了。封泥漸漸被郵筒取代,這裡所說的郵筒是一個圓柱形的空心棍子,很小巧,方便攜帶,材質一般是竹子,還有皮革的,金屬的,甚至還有用玉做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護信封不被風吹雨打,為信封做"貼身保鏢"。
看了古人寄信的艱難,是不是突然對現代手機上各個APP創始人充滿感謝呢?古人本身就生活在飄忽不定的時代,即使和家人離得不遠也很難聯繫到,但他們仍舊通過這種很大機率丟失信封的方法聯絡感情,再難也留存著希望,這是我們這個通訊工具發達的年代不存在的信念。想了解更多古代冷知識,關注我,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古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