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誰寄錦書來?揭秘古人寄信的那些保密「小心機」

2021-01-10 保密觀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通信技術落後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聯繫方式。

但你有沒有想過,那時山高路遠、旅途艱難,古人靠啥寄信呢?雖然郵驛制度很早就建立了,但專供政府傳遞公文,即使「偶爾」夾帶個人信函,也只是達官貴人的權力行為,並不「為人民服務」。

「快遞小哥」也有千年歷史

古人寄信,最常見的是找人捎帶。

這種方式很早就產生了。《詩經·檜風·匪風》收錄了一首先秦時代民歌。主人公老家在西邊,自己卻遠遊東土久滯不歸。於是他站在道路邊等著來往的車輛,挨個問:「誰將西歸?懷之好音。(哪位朋友西歸故鄉?請為我帶信回家)」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在遠方服役的丈夫託人為妻子寄來書信(因古人常將書信結成雙鯉形或將書信夾在鯉魚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雙鯉魚」為書信的代稱),妻子驚喜激動,趕緊「長跪讀素書」。

捎信的人,可以是熟人,可以是一些專門的代理人如走南闖北的商人,還可能是專門以幫人傳遞信件或物品為業的「快遞小哥」——信客,這個職業直到20世紀還存在。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裡總是人頭濟濟。……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餘秋雨《信客》

「物理防護」巧做「保護罩」

現代生活,我們常說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其實古人也不例外。尤其在信件保密方面,他們可謂「絞盡腦汁」。

在紙張未發明前,古人常用木牘寫信。信寫好後,用一塊木板蓋在有字的「牘」上,這塊蓋板叫做「檢」。然後用繩子把「檢」和「牘」系在一起。為了保密,古人會在檢的中心位置挖一個小孔,填上泥砸實後,蓋上印章,就叫「封泥」。

2020年7月,寧波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考古發掘時,出土一封木牘類書信,上寫「王仲郵棨」

到了紙張盛行時期,家書封緘常用棉紙封和火漆的形式。棉紙封即在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火漆亦名「封蠟」,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印記,既美觀又能有效防止信件被私拆。

2008年8月,首屆奧林匹克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紀念郵票「傳承北京」的右下角,是一枚「祥雲火漆章」

古人還會把信放在密封的細長筒裡面,一般是竹筒,這樣既能保證信件不受損,也能保護隱私安全。這種裝信的竹筒因此被稱「郵筒」。

不過這種「物理防護」也有風險,遇到不靠譜的信差就「白搭」。例如《世說新語》中有一則故事:東晉官員殷羨在即將離開建康(江蘇南京)赴豫章(江西南昌)擔任太守時,很多人託他帶信,足足「安排」了100多封。到了石頭渚(江西贛水西口)時,殷羨把這些信拆開,發現全是請託、求官的,於是將它們一股腦拋進水裡,並說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羨又不是信差。」

「保密技術」另闢蹊徑

為了擺脫人為因素幹擾,古人另闢蹊徑,發明了動物傳信,最典型的是信鴿傳書。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唐朝宰相張九齡就是一位出色的養鴿人,他常用鴿子與親朋通信,號曰「飛奴傳書」。

此外,老祖先們還有個信件保密「殺手鐧」:密語。即通過在字句行文中設置標記進行加密,以防止信件被偽造、私拆。

南北朝時期,東魏重臣侯景與君主高歡約定了一種行文標識——加「微點」。後來,侯景收到高澄(高歡長子)發來的敕令,「景得書,無點」,遂意識到這是高澄在假傳旨意。

在信件中使用密語,雖然當事人彼此心知,但外人特別是後人看到,則如墜雲裡霧裡,索解為難,堪稱保密的成功實踐了。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倩倩.書信寄託類典故探究——鯉魚傳書、鴻雁傳書、黃耳狗寄信[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12):129.

[2]梁海燕.《飲馬長城窟行》中的「雙鯉魚」到底是什麼?[J].文史知識,2018(01):54.

本期編輯:高 健

相關焦點

  • 好物分享|信紙篇:雲中誰寄錦書來,一處相思,兩處閒愁。古風信紙,有...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古人是如何把信寄出去的?這些古代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俗話說,一機在手,天下我有,手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娛樂活動,回想一下剛開始的手機,那時候僅僅能打個電話發個簡訊,後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聊天軟體,說到底,手機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了方便人們可以隨時聯繫,那古人是如何聯繫的呢?答案是寫信,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寫信的那些冷知識。
  • 心理測試:你覺得哪個手機最漂亮,看明天第一個聯繫你的人是誰
    心理測試:你覺得哪個手機最漂亮,看明天第一個聯繫你的人是誰ABCD答案在這裡:A、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誰在給你打電話呢,是你的好朋友,還是異性知己呢,或許都有可能吧,異性知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你們之間只有一層窗戶紙,可是誰也不願意捅破它。B、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一個很喜歡你的人明天會第一個聯繫你,他(她)時常在夢中都思念你,你的魅力真是無可抵擋啊。C、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 海口郵報亭不賣郵票等郵品 市民抱怨寄信難
    符先生在郵報亭買不到郵票「如今寄封信太難了,我寫兩頁信紙只花了半小時,寄信卻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由於找不到賣郵票和信封的地方,最後只好打車去郵局寄信。」近日,海口市民符阿公告訴記者,他想寄一封信給女兒,可是找遍了海口大英山西三路一條街的郵報亭,都沒能買到郵票和信封。「我們年紀大了,不會使用網絡和手機拍照,只是很想念女兒,想讓她知道我們老兩口過得還行。」符阿公說,由於女兒在甘肅蘭州定居,今年不能回家過年,為了讓女兒不那麼牽掛,他想給女兒寄封信,還準備把老兩口的照片放在信裡順帶寄過去。
  • 《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出自黃庭堅的《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創人。
  • 太尷尬了,盤點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中出現的令人猝不及防的生僻字
    作為詩詞愛好者,平時碰到那些一見傾心的詩詞,肯定會選擇毫不猶豫背下來。然而,其中卻有拿不準讀音的字,一時又不想去查字典,只好憑感覺讀一個音。很快詩詞背下來了,那個憑感覺讀出的字音也記住了。詩歌朗誦鷓鴣天宋 晏幾道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 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
    古人結婚講究「三媒六證」,「三媒」是誰?「六證」有啥?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書」是啥?「六禮」為何?古人結婚講究「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三書三媒六證六禮是啥?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古代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即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棄老墓、寄死窯,古人曾到60歲被活埋,被活埋的真相是什麼呢?
    如果我聽說誰不孝敬父母,不管什麼理由,這個人不可交,鑑定完畢。但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卻總是能顛覆我的認知,殊不知原來中國歷史上還存在「人到六十就活埋」的朝代,這真的是將我的認知打的稀碎。下面咱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個有想法的朝代,為何會有這種匪夷所思的規定。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⑬ | 男女之間,有一種緣分不拘泥於愛情
    荊楚網聯合湖北省圖書館在每周六晚推出「東湖夜讀·為你講書」欄目,邀請長江讀書節講書人分享閱讀心得,將書中的精彩娓娓道來,將那些與好書邂逅的故事,與您分享。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裡就寫到: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詩裡的鯉魚便是書信了。人們通過書信,互通信息,交流情感,訴說相思與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