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而王陽明只是「文成」?

2020-11-26 騰訊網

文章作者:琢磨君(用傳統文化「內聖」,用企業家思想「外王」)

在中國古代,有「諡號」這一說法,何為諡號?就是指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他們在去世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蓋棺定論,給予褒義或貶義的稱號。

比如說,武王、文王屬於「美諡」,帶「厲」字的諡號則屬於「惡諡」。但是到了北宋時期,朝廷重新規定:人死為大,不再立惡諡,只作美諡或平諡。

有種說法叫:「只有明朝的王陽明和清朝的曾國藩,達到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聖人標準」。但是,為什麼他們兩人的諡號截然不同,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而王陽明只是「文成」?下面我們來一起分析分析。

01、兩人功勞對比

王陽明自幼聰明伶俐(父親是狀元,基因好),28歲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第七人。王陽明能文能武,45歲時候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他為「戰神」。後因平定寧王「宸濠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曾國藩祖上世代為農,自幼天賦一般,但是他非常勤奮刻苦,終於是勤能補拙,也在28歲時考中了進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之後,曾國藩深得道光皇帝賞識,在京為官期間「十年七遷」,步步升遷到二品侍郎。

鹹豐皇帝繼位後,南方爆發太平軍起義,正在家守孝的曾國藩臨危受命,組建湘軍,經過十幾年鏖戰,終於力挽狂瀾,攻滅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國藩晚年主辦洋務運動,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蓄德育人,代表作《傳習錄》;曾國藩30歲時立志做聖賢,非常注重德行修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比如說家書、日記、文集等等。可以說,他們兩人都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做得很好,而且都是文官出身。

02、文正和文成諡號的區別?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王陽明的諡號叫「文成」,哪個的諡號更好,都有什麼區別呢?

在古代,傑出文官的諡號一般都帶有一個「文」字,而且「文正」是文官諡號中等級最高的,其次就是文貞、文成、文忠、文獻、文端、文定、文簡、文懿、文肅、文毅、文憲等等。

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後,都是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也不會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受人敬仰的對象,比如範仲淹、司馬光、方孝孺、曾國藩等。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諡號比王陽明的諡號高出2個等級,這也說明朝廷對兩人的評價和態度不盡相同。但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明朝最牛的文官就屬王陽明,為什麼他死後連個「文正」的諡號都得不到呢?

王陽明

03、曾國藩和王陽明的諡號不同的原因

或許,我們看看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諡號,就可略知一二:劉伯溫神機妙算,充當智囊角色,多次出計謀輔助朱元璋平天下,連朱元璋自己都多次稱他是「吾之子房」。

民間也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但是劉伯溫去世後(1375年去世),朱元璋壓根都沒有給他諡號。一直到了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這才追贈劉伯溫為太師,追加諡號「文成」。

王陽明的諡號和劉伯溫一樣,功勞也都很大,但是他們都在領導那裡不受賞識,或者說帝王對他們有意見,因此他們死後得到的諡號也都比實際要低。

劉伯溫劇照

王陽明雖是成功平定了寧王「宸濠之亂」,但是明武宗朱厚照並不買帳,因為武宗非常自負,他認為即便是沒有王明陽,如果自己出馬,也可以手到擒來。有些奸臣讀懂了明武宗的心思,希望王陽明將寧王釋放,然後再讓南巡的明武宗朱厚照親自「擒獲」,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

最後,王陽明出力不討好,終其武宗一朝,他的平叛之功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明武宗朱厚照是個「頑主」,年僅三十一歲就駕崩於豹房。之後嘉靖皇帝,對王守仁短暫的賞識之後,又開始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所以說,嘉靖七年的時候,王陽明去世了,嘉靖皇帝也沒封賞諡號。

嘉靖劇照

一直到了隆慶皇帝繼位後,朝廷考慮到王陽明生前有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追贈他為新建侯,諡號「文成」,評價不高也不低。

但是曾國藩不一樣,他在剿滅天平天國後,主動申請裁撤湘軍,因此深得朝廷和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曾國藩以身體疾病為由,多次想要告老還鄉,但慈禧就是不放人,最後曾國藩是「鞠躬盡瘁」,死在了兩江總督任上。

同治11年,曾國藩因病去世,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曾國藩為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

04、結語

五代不倒翁宰相馮道在《榮枯鑑》中有句名言叫:「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上層領導信任的人,下層百姓就可能詆毀他;失去下層百姓信任的人,上層領導必定會懷疑他。

由此可見,與領導處好關係,還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我們現代人所說:「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曾國藩和王陽明的功勞、名氣、德行都差不多,都是被後世尊為「三不朽」的聖人,但諡號截然不同:一個是文官諡號中的最高級別「文正」,一個只是「文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兩人一個深得帝王賞識,一個被帝王猜忌。

今日話題:您更欣賞曾國藩還是王陽明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行為事跡給予的稱號,用以褒貶善惡,一般有上諡、中諡和下諡。上諡就是讚揚之意,中諡表同情,下諡表否定。所以諡號幾乎就是朝廷對有功之臣死後的蓋棺定論。晚晴四大臣通常是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也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的說法)。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諡號,你知道都有什麼含義嗎?(上)
    周厲王,和《雪中悍刀行》的徐驍一樣,諡號「厲」。《諡法》中稱:殺戮無辜曰厲。徐驍自然不用說,一輩子沒少殺人。周厲王幹了什麼呢?最出名的就是周厲王為了斂財,對山林湖澤實行國家專有,此舉直接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對此議論紛紛,周厲王不思悔改反而對反對的人大開殺戒,以至於百姓只敢用眼神傳達憤怒之意。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諡號是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跡所作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楊廣為煬帝,範仲淹、曾國藩為文正,張居正為文忠,海瑞為忠介,而文正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諡號為死後評價之用,多多少少會對處於高位之人的生前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 曾國藩曰:古人修身「慎獨處身,心境泰然」,職場人要看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古代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為何他能夠得到如此霸氣的諡號?
    古代人會給死去的人加諡號,這個諡號相當於對這個人一生的總結,比如隋煬帝,這個諡號就是一個不大好的諡號,文人最好榮譽是文正,武將最高榮譽是忠武。皇帝也有諡號,比如李世民諡號文帝,太宗是廟號,不過唐朝有個皇帝諡號天皇大帝,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他老婆武則天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後來改成了則天大聖皇后,這兩個人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李治為什麼能夠得到天皇大帝這個諡號呢,他有什麼功績?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嫡子,僥倖得到皇位。李世民已經給李治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了,李治必須要超過李世民的功績才能夠得到天皇帝這個諡號,那麼我們看看李治有什麼功績。
  • 曾國藩:成大事者,身上都有這兩個特徵,必定大富大貴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 曾國藩座右銘:若性格猶豫,做事糾結,這16字你一定要讀懂!
    曾國藩有句名言:成大事者,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天意,也是天時,也是大家常說的運氣,我們無法左右,只能靠「人謀」去不斷嘗試,做個屢敗屢戰的創業者。歷史上,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比起來,可謂天資愚笨,而他取得成績,也是最大,也為我們這些平常人,指明奮鬥的途徑和方向!曾國藩平定太平軍,開展洋務運動等等,為避免民族分裂,為大清再續命50年了,個人也被拜相封侯,實現人生最高境界。他也是偉人的偶像: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是偉人給他最好的評語。
  • 曾國藩,真聖人還是偽君子?當晚罵自己獸類,隔天卻如此對待少女
    真很難想到,一度臭名昭著的曾國藩老師,晚近以來竟成了人見人愛的網紅。過去風沙飄蕩中的無數淚聲血水,似乎都早已漫漶為繁花麗藻般的點綴。確實,曾老師為人很有魅力,做事也極成功。中國歷代儒生上億,大清國奴才也不計其數,但真能做到「內聖外王」四字,既克己復禮得宛如聖賢模樣,還能上馬殺敵安邦定國的,舍王陽明前輩外,大概只有他「曾剃頭」當之無愧了。
  • 1811年11月26日,晚清重臣曾國藩出生
    日)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學渣長嘆:知道得太晚
    關於人生,王陽明在詢問本心的時候,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問過去,不問結果,不問人心。作為我國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被中國海內外很多人信仰和崇拜。王陽明在對心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聰明的人是不會過問這三件事情的。
  • 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
    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於恢沈德潛六十七歲時才考中進士,後因詩才得到乾隆的恩遇,最後做到禮部侍郎。但是在沈德潛死後卻被乾隆剝奪所贈官職,還把墓碑推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乾隆如此動怒呢?乾隆看了之後龍顏大怒,於是就下旨褫奪了沈德潛的諡號。
  • 《冰鑑》:這本江湖算命相面的書,是如何被安到曾國藩身上的?
    曾國藩除了政績以外,為人稱道的就是《曾國藩家書》和《冰鑑》這兩本書了。其中《冰鑑》被稱為曾國藩用盡畢生心血於臨終前寫成的「壓案之作」,是傳世奇書,識人、用人的寶典。在網絡上搜索「冰鑑」,會發現有各種版本的《冰鑑》,還有形形色色的打上「冰鑑」或「曾國藩」標籤的培訓課程。
  • 曾國藩相人口訣,白話文翻譯,收藏閱讀!
    第四講:曾國藩相人口訣曾國藩簡介: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 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
    王陽明是一個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即使到了人生的最低點,他也能自己掌握命運,然後進行自我救贖!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1、生理戰役很多人往往因為懶惰而失去很多,因為無法戰勝自己的欲望。很多人喜歡王陽明,因為他不是一個空頭學者,而是一個行動派。
  • 曾國藩:治家八字訣,平淡家常育真知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曾國藩為曾子七十世孫,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後為內閣學士,後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被封為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明臣」。曾國藩一生成就卓著,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 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王陽明給你5個錦囊
    無數後人頂禮膜拜:曾國藩、張居正、梁啓超、孫中山,甚至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立功無數: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乃明傑出軍事家。開學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中華上下五千年,多數學者認為,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解開你心結
    王陽明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儒家四聖,他和曾國藩被稱為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有一次王陽明抓了一個匪盜,而這個匪盜殺人不眨眼,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匪盜沒有良知,但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王陽明在審問他的時候,那個匪盜也是說要殺就殺,當時的王陽明就脫他衣服,當時的匪盜連殺人都不在意,脫件衣服怎麼了?等到後來王陽明要脫他內褲的時候,那個匪盜就說:能不能不脫啊!當時的王陽明一笑,就說道:你也是有羞恥心的,所以你也是有良知的。後來在王陽明的教導下幡然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