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生"完美到開掛"?王陽明給你5個錦囊

2020-11-15 網易新聞

人生進階錦囊都在這裡了,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卡片,悄悄變聰明↓↓

「完美到開掛」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

無數後人頂禮膜拜:

曾國藩、張居正、梁啓超、孫中山,甚至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立功無數:

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乃明傑出軍事家。

開學立德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

創新立言:

創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成為儒學又一宗。

這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他開掛的人生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

中華上下五千年,多數學者認為,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

明穆宗朱載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讓蔣介石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功利性強,人不免煩躁、焦慮,而王陽明的心學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現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寶、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不管是學術界、商界、政界都推崇備至。

以上,都是我們看到的結果,那麼過程是怎樣的呢?難到真的有人生下來就是天才,一路開掛,所向披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也遇見好幾次生死險境,只是有錦囊護體。

錦囊一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神馬都是浮雲

古料記載,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做官,三十三歲時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仕途順利。三十五歲那年他上書皇帝言政,觸怒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廷杖,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

王陽明離開京城後,劉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隨,想尋找機會加害。

王陽明在錢塘江邊拋下衣物,裝出投水自盡的假象,然後搭乘商船去舟山才免去一死。王陽明決定先到南京探望父親,再赴任貴州,途徑一寺廟,離開時在寺院牆壁上題了一首詩。

其中一句是「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把所有的艱險都看作浮雲,隨他去吧。

到了龍場驛站,又是困難重重,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的語言又不通,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

王陽明生火做飯,照顧生病的隨從,並且唱歌給他們解悶;開荒種地,與當地的居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

不久後,王陽明的所作所為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和誇獎,人們紛紛解囊相助,隨從們病好後,也一起開荒種地,生活慢慢好起來。

面對坎坷,你是選擇輾轉反側、夜夜難眠還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王陽明選擇了後者。

錦囊二

越是艱難時,越是修心時

龍場驛站的住宅環境非常惡劣,但王陽明仍不忘時常靜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尋的聖賢之道,「如果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會怎麼做呢?」?

想了數日之後,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大徹大悟,「聖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種振聾發聵的思想——王陽明「心學」就此誕生,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種「心學」修身養性,對做事做人都有好處,王陽明將這些思想耐心傳授給當地居民,時間一久,當地居民與王陽明的關係非常融洽,還為他建造了「龍崗書院」,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

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錦囊三:

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頓悟之後的王陽明越來越強大,他能感覺到,在日復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內心的力量正逐漸強大起來。

這時候他需要走出龍場去更大的地方施展。「獨善其身」之後,當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龍崗書院賦詩云:「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

果然不久之後,王陽明就告別了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錦囊四: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後來,王陽明仕途越走越順,但他仍然不忘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處事,正是因為如此王陽明才始終受眾人尊敬。

王陽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也就是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錦囊五:

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關於生死,王陽明也有自己的參悟: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也就是說人生,除生死外無大事。

向死而生,與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終究一死,萬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東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達一些。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從王陽明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開啟人生智慧的錦囊。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有很多像王陽明一樣有智慧、有頭腦、有情操的明哲先賢,他們的人生智慧,就像錦囊妙計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工作。

現在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生導師結合自己20年左右的歷史研究經驗,寫出了這本《拆錦囊——盡顯人生智慧的60個錦囊妙計》。

就是把歷史上最有價值、最有啟發的錦囊妙計經過精心篩選、做成一道道香甜可口的文化大餐,以故事的形式講給你聽。

讓我們可以看到環境變革之時,古人如何修身持家;

千鈞一髮之際,古人如何機智避禍;

榮華富貴之時,古人如何避妒修福;

局勢未明之際,古人如何未雨綢繆;

人心猜疑之時,古人如何信人用人。

讓我們從古人那裡借來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了解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提升我們的決策水平,從而少犯錯誤,走好人生每一步。

導師簡介

課程部分大綱

拆開歷史的錦囊,與古聖先賢對話。

古為今用,收穫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一段歷史,聽一段故事,品不同人生。

拆開歷史的錦囊,與古聖先賢對話。

古為今用,收穫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一段歷史,聽一段故事,品不同人生。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購買

本文來源:網易公開課 責任編輯:王霜_BNJ10766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忠告:人的後半生想過好,不靠錢和人脈,牢記3個錦囊即可
    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另一個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他還實現了文人的最高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他的心學不僅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但是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5歲時不會說話,13歲母親去世,22歲考進士不中,25歲再次落第,35歲時,因觸怒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 十二星座如何做才能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太準了!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那樣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了,但很多人也說開掛的人生大多出現在小說電視劇裡,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是非常難的,但只要夠努力,還是可以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十二星座如何才能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 開掛的人生,離不開這12個字
    每個女人都想擁有開掛的人生,但並非人人都能擁有。但是,與其羨慕別人開掛的人生,不如給自己的人生開個掛。那麼如何擁有開掛的人生呢?短暫的人生,清醒的心態,選擇對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努力讓自己的人生開掛。02知自律在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中,有段話講的特別好: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 這5大星座人生如同開掛,財運愛情樣樣不缺,幸運到老
    今天就是給大家介紹下這5個星座,在未來也是會收穫到很多好運,這5個星座在7月份的財運會迎來很明顯的提升,都趕緊來看看有你們的星座嗎?這5大星座人生如同開掛,財運愛情樣樣不缺,幸運到老!
  • 這些星座進化讓你人生開掛
    這些特點你可能覺得與你不是那麼的相關(特別是對於年紀小的朋友來說)、不是那麼熟悉,不能理解;但那是我們在改善自己的舊習性後,想要靈魂進化的目標。 這是我們可以發展出來的、實實在在的優點;也是讓自己感覺到人生開掛的進化方式。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一 六個字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解開你心結
    行合一,一個是致良知,讓眾人尊崇自己的內心,用心去體悟世間來大徹大悟,很多人都說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心理學,這樣理解也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說在儒家的歷史上,王陽明不僅繼承了儒家的道統,而也是儒家的創新者和推動者,更是儒家的一個新裡程碑。其實說起來王陽明的致良知比起知行合一高一個層次,致良知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自古「君子易處,小人難防」,而現實中,誰是小人,小人有什麼樣的特徵,遭遇了小人應該怎麼辦?在職場中,有一種人,水平通常、但本領卻非常大,晉升迅速,這些人常伴於領導幹部前後,常常德不配位,卻能哄得領導幹部暈頭暈腦。
  • 王陽明:心軟之人無福,人到五十,人生過半,要對「2個人」心狠
    但是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看來,一個人後半生有福無福,要對「人」心狠。王陽明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和「儒學大家」孔子齊名,被人們稱為「聖人」的人,他的一生都致力於研究「心」,如何修心如何治心,並有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流芳至今。王陽明曾告誡他的弟子們:心軟之人無福,人到五十,人生過半,要對「2個人」心狠,往後餘生才能越來越有福!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對自己大愛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教乃萬人師」是後人對王陽明的評價,王陽明創良知之說,並為暗世一炬,是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新儒學的誕生。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要狠心遠離掉這三種人,對自己所負責。1、狠心控制自己的欲望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就是節制!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是節制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的一生是行動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訴我們:人活到極致,是節制。如過分沉迷於遊戲,日子長了,志氣會消磨殆盡,如何成就事業。真正的智者,更懂得節制脾氣。王陽明因軍功卓著,遭小人記恨。他們散播各種謠言,對王陽明百般侮辱。王陽明卻全當沒聽見,一點火氣沒有。他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節制脾氣,是往寬處想,往好處想,不把芝麻小事放在心上。
  • 千古奇人王陽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隨便想像的
    王陽明之父王華為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在1481年高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封新建伯。如此家庭背景自然對少年王陽明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所以王陽明打小就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王陽明12歲時正式拜師讀書,有一次,他突然向私塾先生發問:「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答:「惟讀書登第耳!」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 王陽明5句經典語錄,通俗易懂,句句精華,道盡人生真諦!
    「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兩個半,其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二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最後「半個」指的是沒有著作的曾國藩。陽明先生雖在知名度上不及孔子先生,但是他的"陽明心學"卻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2.忌心高氣傲活到了一定年紀,很多人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對看不順眼的人或事指點江山,一副儼然「吾即宇宙中心」的姿態。但是,智者如王陽明,卻說驕傲是萬惡之魁。依照現在的標準來說,王陽明是個富二代,家境優渥,學富五車,半輩子狂妄不羈。隨後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流放之路,最終感嘆到「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值得一看)
    對人生低谷,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這是因為他一生中的許多成就,都是在谷底中成就的,如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銘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遲早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
  • 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光明
    然而王陽明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毫無爭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聖人,曾國藩這樣評價王陽明:「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話下」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宋代儒家集大成者陸九淵的學說,加以改進和完善,形成了一套響徹千古的「心學」體系,王陽明認為:人活一生,所有的煩惱苦悶皆生於心,他提出的「處世五法」成為了引導人心、抵禦外界幹擾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