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2021-01-17 騰訊網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臺!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跟王陽明學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個「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這就是:胸懷有寬度,辦事有力度,讀書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說話要適度。

一、胸懷有寬度

道家喜歡論「境界」,按照儒家的說法叫「胸次」。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

胸次漸窄,人也就走進了死胡同,是謂「著相」。

懂得享受當下生活的人,對於過去的得失,不做無謂的計較;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

他們胸懷寬闊、內心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莊子云:「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納進來。

人的胸懷也是這樣,王陽明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雜草,去除那些無謂的煩憂,才能常保安寧祥和。

二、辦事有力度

王陽明是心學宗主,卻也是一位實幹家。

在他看來,任何成就都不是憑空想來的。

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夠好,一定是功夫下得還不夠深。

只要工夫深,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會不求自來。

王陽明自己飽讀詩書,卻不滿足於紙上談兵,一有機會就實踐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欽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項工程。

王陽明以兵法統御之方,對工程隊實行軍事化管理。

他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讓民工勞逸結合,按時作息。

對待手下的管理人員,也以兵法約束和指揮。

在他的領導下,工程隊的效率遠勝平常。

等到工程建設完畢,他對兵法的領悟也更深了。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在他看來,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這些都得在事上磨練。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穩。

三、讀書有厚度

王陽明認為,讀書是為了積累人生的厚度。

有些人腦袋空空、腹內草莽。

無法在世間做出絲毫貢獻,對於自己的人生也全無益處。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積自己讀書的厚度。

從書本中汲取的知識越厚重,遇到困難解決的辦法也會多一些。

王陽明說,書一定要多讀,但不強求全部記住。

多讀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智慧,更是為了在反覆思索中存養本心。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使人善辯。」

每讀一種書,便能收穫一種的好處。

有了知識的託舉,人生便如順水行舟、翼下生風。

四、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決定了起點。

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都應往更高更遠處看。

王陽明十三歲時,就向私塾先生發問:「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他:「讀書考狀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的確,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參加科考金榜題名,便是眼前最要緊的事了。

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地說:「考狀元不算什麼,讀書做聖賢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唐太宗曾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取法於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是說,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後所能做到的不過是中流;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後所能做到的不過是末流;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後可能什麼都做不到。

要有高於尋常的眼界,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五、說話要適度

中國人講究「出言有尺,說話有度」,其實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言語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卻勢必傷人害己。

王陽明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與朋友對話,不宜當面指責對方的過失。

可以選擇委婉地表達,才是更容易被接納的做法。

古人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

把握說話的分寸,守好言語的邊界。

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 END -

文章來源於靈性覺醒中國夢訂閱號,編輯者-胡學長,覆核者-張學長,版權屬於作者,如有侵權,告知後立即刪除,文中觀點不代表發布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懂得節制,是更高級的人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一生推崇知行合一,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節制。01 節制,是一種大智慧「節飲食,戒遊戲」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重要一條。他的家訓理念和論語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謀而合。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比如王陽明在學習探索聖賢之路上,經過「五溺」的挫折彎路,也是挫愈多、志愈堅。湛若水是王陽明的生死之交,他說王陽明「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湛若水指出王陽明「五溺」的「溺」是沉迷之意,過了頭可能會玩物喪志。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如何讓人生"完美到開掛"?王陽明給你5個錦囊
    這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他開掛的人生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不久後,王陽明的所作所為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和誇獎,人們紛紛解囊相助,隨從們病好後,也一起開荒種地,生活慢慢好起來。面對坎坷,你是選擇輾轉反側、夜夜難眠還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王陽明選擇了後者。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解開你心結
    有一次王陽明抓了一個匪盜,而這個匪盜殺人不眨眼,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匪盜沒有良知,但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王陽明在審問他的時候,那個匪盜也是說要殺就殺,當時的王陽明就脫他衣服,當時的匪盜連殺人都不在意,脫件衣服怎麼了?等到後來王陽明要脫他內褲的時候,那個匪盜就說:能不能不脫啊!當時的王陽明一笑,就說道:你也是有羞恥心的,所以你也是有良知的。後來在王陽明的教導下幡然頓悟。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值得一看)
    對人生低谷,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這是因為他一生中的許多成就,都是在谷底中成就的,如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銘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遲早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自古「君子易處,小人難防」,而現實中,誰是小人,小人有什麼樣的特徵,遭遇了小人應該怎麼辦?在職場中,有一種人,水平通常、但本領卻非常大,晉升迅速,這些人常伴於領導幹部前後,常常德不配位,卻能哄得領導幹部暈頭暈腦。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對自己大愛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教乃萬人師」是後人對王陽明的評價,王陽明創良知之說,並為暗世一炬,是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新儒學的誕生。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要狠心遠離掉這三種人,對自己所負責。1、狠心控制自己的欲望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就是節制!
  • 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人生低谷時,嘗試了解下聖人王陽明的智慧
    男人要想取得成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大家都會經歷一番磨難,經歷一些挫折,人生的難免會陷入低谷。就好像明朝聖人王陽明一樣,王陽明的前半生一直都是人生的低谷,但是王陽明卻感謝這些人生低谷,他說:正是因為有這些艱難困苦才讓他擁有後來的成就,強大的內心就是在低谷時期才修煉成的。
  • 王陽明遭宦官追殺跌人生低谷 因一個卦象直面命途
    總體來說,王陽明的前半生非常順遂,而且是個標準的憤青。「人不能太順,憤青也是要倒黴的」,吳廷玉話鋒一轉,開始講述這個天才少年,如何栽了一個大跟頭,幾乎毀掉自己的人生。兩人相談甚歡,王陽明連洞房之夜都忘了,第二天才被嶽父家的人找回去。沒想到,十幾年後兩人又在另一個地方重逢了。老道士說,我在等你。王陽明大驚,地球人都知道我跳江死了,你怎麼知道我會來這兒?道士說:二十年前曾見君,近來消息我先聞。王陽明續了兩句話:移家便住煙霞壑,綠水青山長對吟。  天災人禍的連續打擊,對王陽明來說的確有點迷茫,他想拜道士為師,就此出家。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1、對自己狠心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我們的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沒有以前那麼健壯了。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不是靠人脈和錢,要牢記這七言
    都說男子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都需要廣大的人脈和金錢,但是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走向,不是靠人脈和錢,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金錢。王陽明一生擔任過許多職位,他匯集畢生經驗與智慧,提煉出了七個字:「行、勤、知、底、心、誠、耐」,以此來告誡世人,幫助其早日成大器。
  • 王陽明: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莫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
    但是我們依然要明白,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這一輩子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要懂得:人生的道路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意義的事情和人應該珍惜,無意義的事情要懂得捨棄。有一個人就參透了這種想法,活得通透,活的豁達,他就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家集大成者——王陽明。
  • 王陽明遭宦官追殺跌人生低谷 因一個卦象直面命途(圖)
    總體來說,王陽明的前半生非常順遂,而且是個標準的憤青。「人不能太順,憤青也是要倒黴的」,吳廷玉話鋒一轉,開始講述這個天才少年,如何栽了一個大跟頭,幾乎毀掉自己的人生。  因緣際會  跌落人生低谷的王陽明  因一個卦象而直面命途  1505年,明孝宗去世,15歲的太子即位為明武宗。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謹記八字真言
    而人活一世,誰都希望自己可以出人頭地,希望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而成功肯定不是那麼簡單的,很多時候你付出了,努力了,也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而男人這一生有那麼幾個重要的階段,也總有那麼幾個低谷,如果選擇妥協,只會讓自己沉淪下去。而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僅僅靠能力就夠了嗎?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據說男人成名後應該擁有寬廣的人脈和金錢,但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後半生運勢走向,不靠金錢和人脈,而是要記住七字真言,只有這樣,才有源源不斷的人脈和金錢。先後擔任過王陽明、龍場驛丞、刑部主事、廬陵縣知縣、巡撫、兩廣總督等職,並在人生觀、軍事、教育、書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光明
    王陽明說: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1508年,來到龍場那年,王陽明36歲。不誇張地說,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來。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戴銑、薄彥徽等官員。王陽明義憤難平,向明武宗上書直言。
  •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是節制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王陽明家訓中有一條:「節飲食,戒遊戲」。 《論語》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黃帝內經》講, 「飲食有節」。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吃得越來越好,卻也有了很多富貴病。真正的智者,飲食也會自律,掌握「度」。節飲食,方得健康,方得自在。戒遊戲,則是為了立志。
  • 千古奇人王陽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隨便想像的
    王陽明之父王華為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在1481年高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封新建伯。如此家庭背景自然對少年王陽明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所以王陽明打小就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王陽明12歲時正式拜師讀書,有一次,他突然向私塾先生發問:「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答:「惟讀書登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