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遭宦官追殺跌人生低谷 因一個卦象直面命途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若要說起寧波歷史名人,王陽明絕對是標杆級的人物。這位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儒家四哲的大學者,被公認為是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的「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

  6月28日下午,在寧波市閱讀學會舉辦的「悅讀寧波」講座上,王陽明的故事吸引了滿屋子的聽眾。原寧波工程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上海社科院兼職研究員、現任寧波大紅鷹學院陽明講堂主持人的吳廷玉教授,與寧波市民分享了這位寧波古代「重量級」鄉賢的奇聞軼事,尤其是這位曠世大儒與《周易》之間的淵源。原來,《周易》這本堪稱「國學巔峰」的奇書,竟是王陽明人生拐點的一枚指南針——

  □通訊員 陳金菊

  記者 餘曉麗

  相逢

  之前

  它是傳奇 孔子為之傾倒

  他是憤青 天賦異稟而平步青雲

  《周易》是一個傳奇,王陽明也是一個傳奇。

  《周易》給人的印象,大概總是奇絕詭異,深奧艱澀的。吳廷玉說,關於它的由來,有很多傳說版本,比較主流的說法叫「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是上古、中古、近古。上古時期的伏羲氏,創製了八卦圖,中古時期的周文王將八卦演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解經。

  重點要說說孔子。他可能是《周易》最忠實的粉絲了,不僅寫讀書筆記,還極力為易經點讚,叫「贊易」。光點讚還不滿足,孔子還寫了十篇讀書筆記,也可以說是十篇論文,這就是流傳後世的《易傳》,也是幫助後世人們理解易經的最好注釋。

  孔子對《周易》的痴迷,創造出了一個成語典故——韋編三絕。古時的書是竹簡,以堅韌的牛皮繩來串聯固定,孔子痴迷易經,走到哪裡,就把易經帶到哪裡,白天看、晚上看,展開、合上,展開、合上,以至於拴易經的牛皮繩先後斷了三次。後人於是用這個成語比喻讀書的勤奮。在孔子的推崇下,易經進入了儒家經典的主流,被尊為群經之首。

  生於官宦之家的王陽明,年少時是肯定接觸過《易經》的。他是紹興王羲之的後裔,祖父王倫官至翰林院修撰,父親王華中過狀元。王陽明可了不得,6歲就能拾金不昧,12歲就能說出「做人第一等大事並不是中舉登第,而是讀書學聖賢」這樣有眼界的話來。28歲,他進士及第,常給皇帝寫建議書,叫父親看,父親看了以後給他批了一個字:狂。34歲,他首次在京講學。

  總體來說,王陽明的前半生非常順遂,而且是個標準的憤青。「人不能太順,憤青也是要倒黴的」,吳廷玉話鋒一轉,開始講述這個天才少年,如何栽了一個大跟頭,幾乎毀掉自己的人生。

  因緣際會

  跌落人生低谷的王陽明

  因一個卦象而直面命途

  1505年,明孝宗去世,15歲的太子即位為明武宗。宦官劉瑾趁機專擅朝政,排擠異己,許多上書進諫的正直官員或被殺,或下獄。次年,王陽明站出來仗義執言,為諫官撐腰,直接撞在了劉瑾的槍口上,被杖四十,隨後貶到了貴州龍場做驛丞。

  王陽明走到杭州,遇見了自己的弟弟王守文,就寫詩云:攜汝耕樵應有日,好移茅屋傍雲山。意思是等我熬過這幾年,咱就一起回家種田去。言辭中頗有灰心和歸隱之意。弟弟一看,哥哥這身體也熬不住啊,乾脆留他先住在杭州調養調養再說。王陽明就順勢留了下來。卻憤青之心不死,開始在杭州講學,結果風聲傳到劉瑾耳中,立馬找錦衣衛去追殺王陽明。

  趕緊逃吧!聰明絕頂的王陽明製造了一個「假死」現場:將自己的鞋襪丟在錢塘江邊,讓人以為他已投江自盡。沒想到,假戲差點成了真:他坐的船不巧遇上颱風,翻了。好在他水性還不錯,順流漂到了武夷山一帶,然後在這裡,偶遇了一位故人。

  故人是位老道士。王陽明17歲那年去江西南昌迎娶妻子,新婚之夜他逃離酒席外出閒逛,在一座名為鐵柱宮的道觀裡,認識了這位年過九旬的道士。兩人相談甚歡,王陽明連洞房之夜都忘了,第二天才被嶽父家的人找回去。沒想到,十幾年後兩人又在另一個地方重逢了。老道士說,我在等你。王陽明大驚,地球人都知道我跳江死了,你怎麼知道我會來這兒?道士說:二十年前曾見君,近來消息我先聞。王陽明續了兩句話:移家便住煙霞壑,綠水青山長對吟。

  天災人禍的連續打擊,對王陽明來說的確有點迷茫,他想拜道士為師,就此出家。

  老道士阻止了他的遁世之意,說,你不能跑,如果跑了,讓劉瑾知道你既沒死又沒有去龍場,你就是欺君大罪,你的全家都完了。來,我給你算一卦。

  這就是成就王陽明人生拐點的「異人一卦」。

  道士佔出的卦象叫「明夷卦」,卦辭寫到:明夷,利堅貞。光明掩蓋在大地之下,被壓抑了,但要正視艱難。孔子進一步註解道,明夷卦象徵著蒙受了大難,但要學習周文王和箕子那樣,千萬要在困境中堅持下去。

  經歷了重大挫折,六神無主,充滿避世之意的王陽明,好像一下子有了信心,他從卦象的推演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危險已經過去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使命等著他去完成。

  「這一卦堅定王陽明的大任信念,在他人生最倒黴的時候幫助他站立起來,奔赴龍場,才有了『龍場悟道』和後來一系列的輝煌。如果這個時候他逃避了,跑到深山老林,那後面的一切都沒有了。」吳廷玉說,後來的王陽明在易經智慧的引導下,成就了整體人格的完善,成為了「真三不朽」。

  他的

  後來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

  確立了道德理想主義

  「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這是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的預言。」隨著吳廷玉的娓娓解讀,令人感覺到,王陽明這位聖賢也確實配得上這頂高帽,因為他給後世留下的精神財富,實在太豐厚了。

  首先,他確立了以道德、良知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義,正如他祖父為他取的名字「守仁」一樣。守仁,出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智商很高、智力超群、很有智慧,那麼確實可以得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光重視智力、知識,不講品德、人格,那麼得到的東西最終也將失去。

  吳廷玉很希望人人都來學學王陽明,這對於救治當今社會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等弊病,是一劑特別有針對性的良藥。創業靠知識、智慧、智商,但是守業主要要靠品德、靠人格,所以古人說創業難,守業更難。

  怎麼學王陽明呢?除了先理解他「致良知」的道德理想主義,吳廷玉還列出了幾條很接當下社會地氣的「學習提綱」。

  比如,學王陽明的價值觀。他的價值觀非常正,用學術語言來說,叫「堅信自我主體性圓滿自足,確立價值自居」,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解釋,就是「要有擔當」。「這個價值高高地就在那裡,我就自居,我就認它。這種東西恰恰是我們今天最缺乏的。」

  也可以學王陽明多元和諧的文化取向。他學朱熹,也學陸九淵,但都是批判地繼承,不完全肯定他們,也不完全否定。而且王陽明喜歡結交道教、佛教的朋友,他精通佛、道、儒各家的思想,融會貫通,為當今全球劃時代多元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了歷史的借鑑。「我們現在提倡『正和博弈』,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學陽明學的核心——「知行合一」,真知力行,這對強化執行力、行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吳廷玉說,當今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知行不合一,知行兩張皮,說歸說做歸做。比如,有些商家當面好話說盡,背後壞事做絕,造成了社會整體性失去公信度,大家都不誠信,誰誠信誰倒黴。這樣的社會積弊,必須通過知行合一來解決。

  它的

  後來

  群經之首《周易》

  高端粉絲一大群

  吳廷玉認為,易經是中國文化最為清澈的源頭活水,也是中國文化的制高點。雖然它很深奧,但一旦爬上頂峰,理解了易經,那麼回頭再領略中國文化的風景,就很輕鬆了。

  這部流傳幾千年的巔峰神作,徵服了許多古今學者。王陽明之後,明朝又出了個名臣,叫張居正,他也是名副其實的「周易粉」。在他的一封私人信件裡,與友人說過這樣一番悄悄話,說他自己私下認為其他經書都是在講格言,真正有用的,只有一部《周易》。小到起居,大到治國平天下,無一事不有微機妙用,無一事不可至命窮身,你別想把它全部搞透,能得到其中一兩點就夠夠的了。

  不僅在中國,《周易》的粉絲還遍布世界。

  吳廷玉舉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現代計算機技術奠基人,「二進位」發明者,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當年,他看到了傳教士從中國帶回去的伏羲八卦圖,深感震驚,一下子受到了啟發。陰就是0,陽就是1,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算法,多少代數學家苦苦研究沒有弄出來的問題,中國好幾千年前就把這個解決了。

  從此,萊布尼茲迷上了中國,甚至給當時的康熙帝寫信,希望成為中國公民,並在中國建立研究院。可惜最後未獲允許。

  還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德國的海森堡和丹麥的波爾,他們各自的論文《測不準原理》、《相生相剋原理》,也都借鑑了易經的智慧。當丹麥國王決定為波爾授勳,讓他自行設計勳章圖案時,波爾在勳章的正中畫上了太極圖,表達了對中國太極文化、周易八卦的高度敬意。

  「為什麼周易八卦能夠把人世間這麼複雜的事,這麼透徹地解說出來呢?就是因為它有一套非常精妙的、複雜的運算系統。」吳廷玉說,《周易》並不是人們通常印象中的算命書或封建迷信,而是一種凝結古人智慧的理論系統,曾有哲學大師形象地將之比喻為「宇宙代數學」。易經的推演如同代數體系,所以歷經千年,它依然會有無窮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遭宦官追殺跌人生低谷 因一個卦象直面命途(圖)
    原來,《周易》這本堪稱「國學巔峰」的奇書,竟是王陽明人生拐點的一枚指南針——  □通訊員 陳金菊  記者 餘曉麗  相逢  之前  它是傳奇 孔子為之傾倒  他是憤青 天賦異稟而平步青雲  《周易》是一個傳奇,王陽明也是一個傳奇。  《周易》給人的印象,大概總是奇絕詭異,深奧艱澀的。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值得一看)
    對人生低谷,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這是因為他一生中的許多成就,都是在谷底中成就的,如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銘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遲早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
  • 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光明
    王陽明出生於狀元之家,他的父親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可以說這一點給王陽明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然而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又被冷落,待到再次被重視的時候,他卻因病離世。這樣一個「悲慘」的人,他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謹記八字真言
    而男人這一生有那麼幾個重要的階段,也總有那麼幾個低谷,如果選擇妥協,只會讓自己沉淪下去。而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僅僅靠能力就夠了嗎?那肯定是不夠的,想必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能力夠,為什麼還是不能成功?其實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的人生方向給出了很重要的建議,值得後人受用。
  • 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人生低谷時,嘗試了解下聖人王陽明的智慧
    男人要想取得成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大家都會經歷一番磨難,經歷一些挫折,人生的難免會陷入低谷。就好像明朝聖人王陽明一樣,王陽明的前半生一直都是人生的低谷,但是王陽明卻感謝這些人生低谷,他說:正是因為有這些艱難困苦才讓他擁有後來的成就,強大的內心就是在低谷時期才修煉成的。
  • 王陽明:「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要低調
    王陽明:「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要低調人與人之間相處,尊重是互相的。做人不要太囂張,眼界放寬一點、心態放平一點,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低調是涵養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也沒有人會一直處在低谷,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鹹魚翻身」。做人要低調,低調做人才是真正有涵養的人。
  • 王陽明:懂得節制,是更高級的人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一生推崇知行合一,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節制。01 節制,是一種大智慧「節飲食,戒遊戲」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重要一條。他的家訓理念和論語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謀而合。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然後,王陽明立刻開始明察暗訪,了解到這葛布稅並非國家應收稅種,而是宦官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種斂財手段。隨後,他通過一種方式向鄉民們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稅。剛剛新官上任,還沒有跟上級匯報,就敢宣布免去多年實行的葛布稅?手下人都嚇壞了:這得要擔多大的責任與風險?
  • 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
    王陽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打不贏三大戰役,終究一敗塗地常聽人說:人的命運到底是什麼?遇上人生低谷,會怨天尤人,但你一定要搞清楚,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你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假使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那一定是先想自己錯了。宿命掌握在自己手裡,想要改變自己,隨時都可以!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王陽明一生的遭遇可以說是坎坷不斷,受盡折磨。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官宦,遭廷杖、入獄、被貶,後來又因功高蓋人而被妒忌,甚至被誣陷謀反。常人若經歷這些,早就對生活不抱希望了,而王陽明卻是「樂在其中」。正因為這種樂觀積極的情緒,才使得自己在瘴毒瀰漫的龍場中安然無恙地生活了兩年。如今的科學研究表明,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利。
  • 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暗算詆毀,王陽明寫出的一句話解開你心結
    行合一,一個是致良知,讓眾人尊崇自己的內心,用心去體悟世間來大徹大悟,很多人都說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心理學,這樣理解也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說在儒家的歷史上,王陽明不僅繼承了儒家的道統,而也是儒家的創新者和推動者,更是儒家的一個新裡程碑。其實說起來王陽明的致良知比起知行合一高一個層次,致良知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王陽明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現在仔細想一想,王陽明的心學,對於我們後人是精神支柱。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
  • 如何讓人生"完美到開掛"?王陽明給你5個錦囊
    這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他開掛的人生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明穆宗朱載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讓蔣介石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 王陽明忠告:人的後半生想過好,不靠錢和人脈,牢記3個錦囊即可
    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另一個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他還實現了文人的最高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他的心學不僅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但是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5歲時不會說話,13歲母親去世,22歲考進士不中,25歲再次落第,35歲時,因觸怒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 王陽明心學:人到中年,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憑藉自己獨創的陽明心學,也被人們稱為聖人。王陽明一生所創造的成就,在我國甚至全球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王陽明的前半生歷經坎坷,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大家都覺得他會死在那個荒無人煙,瘴氣漫天的地方。但是,王陽明不僅堅強地活下來了,而且還領會了心學的真諦,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 2020年下半年,最敢於直面人生慘澹的3星座,風雨無阻,鎩羽而歸
    人生有高光時刻,就有低谷,處於低谷的你,應該學會收起鋒芒,韜光養晦,默默的加持自己的砝碼,等待機會來臨。2020年下半年,最敢於直面人生慘澹的3星座,風雨無阻,絕地反彈。不過雙魚座面對人生慘澹時刻,他們不會退宿,而是勇敢的面對,加持自己,前程似錦。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2020年下半年,最敢於直面人生慘澹的3星座,風雨無阻,前程似錦
    人生有高光時刻,就有低谷,處於低谷的你,應該學會收起鋒芒,韜光養晦,默默的加持自己的砝碼,等待機會來臨。2020年下半年,最敢於直面人生慘澹的3星座,風雨無阻,絕地反彈。不過雙魚座面對人生慘澹時刻,他們不會退宿,而是勇敢的面對,加持自己,前程似錦。
  • 王陽明:別硬剛,他有的是辦法對付你!
    當時的宦官當道,大太監劉瑾整日狐假虎威,大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上書,請求釋放戴銑等人。結果被劉瑾重打四十大板後,貶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名沒品級的驛丞。在面對小人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去硬懟他們,這樣很容易給別人塑造一種自己清高別人不義的情況。
  • 千古奇人王陽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隨便想像的
    王陽明之父王華為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在1481年高中狀元,官至吏部尚書,封新建伯。如此家庭背景自然對少年王陽明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所以王陽明打小就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王陽明12歲時正式拜師讀書,有一次,他突然向私塾先生發問:「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答:「惟讀書登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