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30日 來源:齊魯晚報 【PDF版】 孔子不算卦,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決定我們是否行動的,不應該是利害、得失、成敗的判斷,而是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
□鮑鵬山
近幾年,在民間場合,《周易》盛行,我見過很多給企業家開設的諸如「總裁國學班」之類,其中最紅火的「國學」就是《周易》,而講《周易》的人和聽《周易》的人,特別感興趣的,又往往是算卦。
有人問我:鮑老師研究《周易》嗎?我答:暫時沒有。孔子五十而學《易》,我還沒有到五十,我豈能超越孔子?其實,讀《周易》,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讀不懂,悟不到。只能隔靴搔癢,膠柱鼓瑟。
又問:孔子算卦嗎?答:不。(非常肯定)
又問:可是我們老師說孔子算卦,還非常神。答:假的。(非常肯定。)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編竹簡的熟牛皮皮條斷了多次)。」《論語》說:「五十而學易」。孔子還作《易傳》十篇,稱為「十翼」。但是,孔子算不算卦?我的回答:他一定算過,作為探索,也作為好奇,但是,他一定不信,因為不信,後來也就不算了。而且,這不信,還不是出於事實判斷,而是價值判斷;不是不認知,而是不認同。
據一些學者研究,古代的文獻,記到孔子算卦的有四次:一次是《孔子家語·好生》,一次是漢代緯書《乾鑿度》,一次是王充《論衡·卜筮》,一次是南宋楊萬裡《誠齋雜記》。緯書拉大旗作虎皮,胡編亂造,當然不能信;王充《論衡》本來就把此事作為民間迷信批判的,王充都不信;楊萬裡的記載不知有何根據,他離孔子那麼遠,中間那麼多年沒人說,他哪裡知道的?所以還是不能信。唯一有點可信的是《孔子家語》的記載——那就應該屬於孔子偶然為之作為好奇或探索的了。
我為什麼很肯定地說孔子不算卦呢?很簡單:一,《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記錄的孔子言行,裡面竟然一次孔子算卦的記錄都沒有,恰恰相反,有關孔子反對算卦、祈禱的倒有幾條。二,相關的史料,比如《春秋》三傳、《史記》沒有孔子算卦的記載。三,《易傳》十篇沒有孔子算卦的記載。
《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孔子轉述的南人的話,包含的意思是:沒有恆心,不可以作巫,巫要與鬼神打交道;沒有恆心,不可以為醫,為醫要拯人生死。沒有恆心,能幹什麼?除了遊手好閒,什么正事也幹不了。
為什麼孔子認為這句南方人的話說得好?因為,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事實:一個人能否成事,關鍵在自己。
接下來,孔子就直接引用《易經·恆卦·九三爻辭》上的話:「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地保持自己的德行,總要承受羞辱。孔子對此的解讀是:「不佔而已矣。」——沒有恆心的人不用佔卦,因為他總要倒黴出醜。
《論語·為政》篇還說到對人的觀察: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的意思是,了解一個人,有三種方法:看他做事的動機,看他做這事時所採用的方式方法,看他安心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這樣觀察下來,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品行就一目了然了——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出是什麼樣的人,而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如此,則命運與人的個性、德性有關,與神秘的卦象、生辰八字都無關,所以,無須算卦。
孔子曾經預言過子路的結局:「不得其死」。可是,孔子並沒有用佔卜的方式,而是通過性格觀察。「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閔子立在孔子身邊,氣質正直而恭順;冉有、子貢,氣質溫和而快樂,這都沒有問題。唯獨子路,氣質剛強而直率,這種強亢,衽金革,死而不厭(《中庸》),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論語·述而》)必然要與物相刃相靡,而發生激烈衝突。與孔子大約同時的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子路因為剛強,孔子也擔心地說他可能不得其死。而孔子的擔心後來竟成了事實,他真的不幸而言中:子路後來果然在衛國的孔悝(kuī)之亂裡,因剛直不阿不知迴避而被人殺死。
這不是佔卜所能明白的,也是無須佔卜就可以預見的——老子、孔子這樣對世道體味極深的人,他們悲哀的眼睛,早就看到了子路這樣強亢之人的命運。
而另一方面,孔子對於顏回的死,就顯然毫無思想準備。顏回死,孔子呼天搶地:天喪予!天喪予!
這就有了兩個問題:要不孔子不占卜,要不孔子沒有佔出來。如果孔子佔卜,他至少佔卜過自己的命運吧?他有沒有佔出顏回之死,有沒有佔出自己晚年要遭此大慟?如果孔子佔卜,那麼,他竟然沒有佔出顏回的死,沒有佔出天要亡他,那麼,世上那麼多佔卜之人,難道比孔子還聰明?
所以,孔子說,很多事情,無須佔卜:「不佔而已矣」。孔子這裡說的「不佔」,後來被荀子總結為「善為易者不佔」(《大略》)善為《易》者,就是學走正道的人。《易》教給我們的,就是走正道,做正派人,如此,自然一切逢兇化吉,無須佔卜。
《論語·雍也》還有孔子的這句話:「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的生存依賴於正直;不正直的人生存,是僥倖避免了禍患。正直而合乎正道,是生門。邪曲而走上邪道,是死門。在生門中生,是常態。在死門中不死,是僥倖。這些,又哪裡需要佔卜?
其實孔子不算卦,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決定我們是否行動的,不應該是利害、得失、成敗的判斷,而是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而算卦,乃是對利害得失的判斷。至於判斷是非善惡美醜,需要的是我們的良知,是我們的基本價值觀,與算卦無關。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導,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儒風大家》雜誌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