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2021-01-10 歷史的青年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但是,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天生的,老子也並非發明「仁」字之人。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

許多文字學者一般地都認為,「仁」字出現非常晚。在我國最早成熟漢字甲骨文與籀文(金文或叫銘文)中並沒有出現「仁」字。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曾說,「仁」字「不見於虞夏商《書》及《詩》三頌、《易》卦爻辭之內, 似周初有此言而尚無此字。」(阮元: 《經室集·論語論仁論》) 雖然仁字出現於何時還不清楚, 但也似與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我反省和認識有關。在《禮記》、《中庸》及《孟子》等先秦典籍中常有「仁者, 人也」的說法,這應該是我國古代典籍對仁之本義的基本訓釋。所謂「仁者,人也」,是說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徵, 換另外的話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區別於動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仁。

具體來說,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在於,人不是滿足、停留於自然、本能的生活,也不僅僅是在消極地適應環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人在滿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後,更進一步對生命的意義發生追問,並進行一些基本的哲學思考。在《詩經·鄭風·叔于田》中有這樣一句話:「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此詩描寫貴族「叔」打獵、飲酒、騎馬時的風姿,讚美其人品出眾,無人能及。基於此,我們可以判斷,最初的「仁」並非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概念,「洵美且仁」的「仁」主要強調的是外貌英俊威武,有個人魅力。到了春秋時期,「仁」字已完全是一道德的概念了,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並擴及到大多數人的思想意識之中。

通常認為,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通過無為而過到無不為之目的,孔子力主仁和禮,可謂實用之學,兩者好似根本不搭邊,一碼是一碼。依此出發,老子斷然不會對仁學有何影響或是對仁政有何啟發。可是,如果我們真是那麼想,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這兩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先知聖賢,還是有一定的通點存在的。近些年來,儒學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可是,許多人在這樣的復興過程中將我們的哲學思辨之學道家學派忽略掉,更不用說將道家與儒家結合起來研究問題了。可是,眾所周知,既然同處一個時代,自然就少不了這一時代的共同烙印。同樣是「禮崩樂壞」,老子和孔子雖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回歸到以前的狀態,排斥激進,確實是兩人的共同特點。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回到原始的社會狀態,孔子感嘆人心不古,哀嘆周禮的衰落,繼而提出了一整套維護周禮的道德標準與行為規範。但是,他們都懷著一樣的社會責任感與普世價值觀,都要求回到以前的社會秩序中去,只是兩人採取了不同的宣傳方式和說教理論而已。

求仁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比較極端的方法就是「殺身成仁」。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講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的時候,為了仁,是可以殺身的;而這個時候再求生,就是在害仁。

仁者還要「善其事」、「利其器」。同樣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仁者,一定是個聰明者,是善於假於物者,如其不然,離開了智,仁就不存在了。另外,仁還不能守,仁要在不停的反思與訴求中,才能得到。還是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立)之,則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再者,在《論語子張》中,子夏還說過這樣一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不僅要智,而且要思,只有思,才能讓仁者變得更加靈活。

相關焦點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
  • 日本天皇的名字為何喜歡用「仁」字?跟孔子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如果大家認真去了解過的話,我們還會發現所有熟悉的天皇名字當中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字。日本天皇的名字中都有仁這個字,這就讓我們不禁想到,這個仁和我們中國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有什麼聯繫?日本人的好鬥性情能符合仁的境界嗎?其實這還真不是瞎說的,因為當時日本正是借鑑了我國儒家的文學。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述而》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憲問》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貢以為「仁」應具備「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品性,但是,孔子卻認為廣泛地施恩於人民並能周濟大眾的能力已經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為聖人的典範了。
  • 孔子的三個大願,聖人的胸懷和願望
    聖人王陽明也有一個大願「讀書成為聖賢」。那麼,儒家的聖人孔子有什麼大願呢?有一次,孔子跟子路、顏回聊天,三個人各談自己的志向,孔子說出了自己的三個大願: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說:我願意使老人安樂,使朋友之間互相信任,使年少的人得到關懷。這就是孔子的三個大願,看似簡單的三句話,實則是三個比天高比地厚的大願。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第一,孔子曾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專注遊說和教育,根據他言行語錄和思想內容編纂的《論語》也成為了後世學子不可不讀的典著。所以,這一手勢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所做出的畢生貢獻。「教」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如上所示,可以發現「爻」部十分醒目。爻,是組成卦符的基本符號,表示的是陰陽交織,意為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
  • 這個人才是真正的聖人,比孔子更完美,思想更先進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公人認的聖人,至聖先師。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統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美化的結果。實際上,儒家思想只是當時的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而已,在百花齊放的春秋可不僅僅只此一花獨放。另一朵豔麗耀眼的鮮花就是我們要說的墨家。他的創始人墨子,其思想更超前,人格更完美。說他是聖人一點也不為過。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
  • 麒麟或與孔子相關 仁獸形象頻頻出現
    原標題:麒麟或與孔子相關 仁獸形象頻頻出現 麒麟,是古人心目中的「四靈」之一,被稱為「仁獸」。但其形象在先秦極少出現,漢代以後才開始流行,並隨時代而變化。早期似鹿體、馬體、羊體,後來像獅像虎,宋以後逐漸走向龍形化。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因為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賢明忠誠,便將他封在了宋。
  • 原來在美色的誘惑面前,聖人孔子是這樣做的!
    孔子雖是人人稱頌的聖人,卻也是肉胎凡骨,生有七情六慾,並且晚年的孔子早已周遊列國,名聲在外,不乏傾慕欣賞之人,人紅是非多,50多歲的孔子來到了衛國,決定先暫居在衛國大夫蘧伯玉家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和孔子傳緋聞的女子出現了,並且指明要孔子來見她。其實她是這樣說的:「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願)見。」
  • 《孔子家語》10大經典語錄,令人醍醐灌頂、終身受益!
    《孔子家語》簡介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紀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1、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出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木料經過墨線畫線,就能夠取直;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就能成為聖人。2、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 孔子還原——讀李零先生的《喪家狗》
    不少學者對書名中的「喪家狗」很反感,他們認為,這與傳統文化中漢儒及宋學中聖人形象相去甚遠,因之不願意接受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名號;也有學者持理性的審慎態度,他們從文化自省的角度思考李零先生的創見,並深入探討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李零先生在該書自序中指出,讀《論語》,要心平氣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用一個知識分子的心,理解另一個知識分子的心, 從儒林外史讀儒林內史」。
  • 一代聖人孔子受萬人敬仰,他的畫像,為何總露出2顆醜陋的門牙?
    ……相信這些句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它們皆出自於一人之口,那便是一代聖人孔老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從古至今,無論中外,都把孔子稱為「聖人」,早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地位毋庸置疑。
  • 真正有出息的人,懂得如何看待命運,就是孔子總結的4個字
    今天是孔子誕辰日,我們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離開我們已經2569年了。他是我們中國讀書人的祖宗。他用自己的一生都在與命運鬥爭,我想年輕時的孔子也一定認為是人定勝天的。可是,直到他晚年讀易,韋編三絕,才發出這樣的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人生可無大過矣。最後用4個字慨嘆人生:時也,運也!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釋義:樊遲問仁,夫子說:仁者行事之時要在眾人先,收穫之時要在人之後。樊遲問仁,夫子說:平常生活起居對人要恭敬有禮;執掌事情時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要言而有信。解讀:樊遲名須,字子遲,在《論語》裡他對仁的問題有好幾處,我取用這兩節來說明前,還得先說明樊遲的為人。很多人都知道夫子曾說樊遲那句話,「小人哉,樊須也。」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對於古人來說,聖人之學有可能就是某個晚上星空下的一次頓悟,但那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是需要一個漸悟的過程。陽明心學,本身就是一個致良知的過程,然而,學習者悟性不一,就產生了大量的心法,並且,王陽明所提的觀點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知行合一,都是他愛用的。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歷來就是一本頗有爭議的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有人認為《易經》也是儒家經典,必須跟《詩經》、《尚書》一起燒掉,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等人,認為《易經》只不過是一本卜筮之書,這才讓《易經》逃過了秦火一劫,可見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易經》是本什麼樣的書,就已經很有爭議了。
  • 孔子的是哪個星座的?(圖)
    中國儒家始祖孔子經過兩千多年的析讀、供奉和曲折的衝擊,不消說已經家喻戶曉得爛透了,其美學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便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即禮,「質」則包含了舊觀念中的門第、社會地位、相關德行以及他所倡導的新因素「仁」,強調人格和情感的覺醒,強調仁者愛人,只是這種思想核心始終偏向於盛世之治,面對衰世和亂世則一籌莫展,單單以「隱、藏、愚」規避之。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千古聖人」,太史公司馬遷是在鄙夷孔子嗎?「犬」和「狗」的區別在甲骨文中,「犬」字極像了一條站立的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犬字的演變而「狗」這個字從於「犬」,並沒有甲骨文。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孔子認為狗是『叩氣而吠』的犬,只要是犬類,在古代都畫成狗的模樣。因此,犬字的出現是早於狗的,且狗就是「犬」的一種。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