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但是,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天生的,老子也並非發明「仁」字之人。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
許多文字學者一般地都認為,「仁」字出現非常晚。在我國最早成熟漢字甲骨文與籀文(金文或叫銘文)中並沒有出現「仁」字。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曾說,「仁」字「不見於虞夏商《書》及《詩》三頌、《易》卦爻辭之內, 似周初有此言而尚無此字。」(阮元: 《經室集·論語論仁論》) 雖然仁字出現於何時還不清楚, 但也似與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我反省和認識有關。在《禮記》、《中庸》及《孟子》等先秦典籍中常有「仁者, 人也」的說法,這應該是我國古代典籍對仁之本義的基本訓釋。所謂「仁者,人也」,是說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徵, 換另外的話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區別於動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仁。
具體來說,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在於,人不是滿足、停留於自然、本能的生活,也不僅僅是在消極地適應環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人在滿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後,更進一步對生命的意義發生追問,並進行一些基本的哲學思考。在《詩經·鄭風·叔于田》中有這樣一句話:「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此詩描寫貴族「叔」打獵、飲酒、騎馬時的風姿,讚美其人品出眾,無人能及。基於此,我們可以判斷,最初的「仁」並非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概念,「洵美且仁」的「仁」主要強調的是外貌英俊威武,有個人魅力。到了春秋時期,「仁」字已完全是一道德的概念了,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並擴及到大多數人的思想意識之中。
通常認為,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通過無為而過到無不為之目的,孔子力主仁和禮,可謂實用之學,兩者好似根本不搭邊,一碼是一碼。依此出發,老子斷然不會對仁學有何影響或是對仁政有何啟發。可是,如果我們真是那麼想,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這兩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先知聖賢,還是有一定的通點存在的。近些年來,儒學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可是,許多人在這樣的復興過程中將我們的哲學思辨之學道家學派忽略掉,更不用說將道家與儒家結合起來研究問題了。可是,眾所周知,既然同處一個時代,自然就少不了這一時代的共同烙印。同樣是「禮崩樂壞」,老子和孔子雖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回歸到以前的狀態,排斥激進,確實是兩人的共同特點。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回到原始的社會狀態,孔子感嘆人心不古,哀嘆周禮的衰落,繼而提出了一整套維護周禮的道德標準與行為規範。但是,他們都懷著一樣的社會責任感與普世價值觀,都要求回到以前的社會秩序中去,只是兩人採取了不同的宣傳方式和說教理論而已。
求仁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比較極端的方法就是「殺身成仁」。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講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的時候,為了仁,是可以殺身的;而這個時候再求生,就是在害仁。
仁者還要「善其事」、「利其器」。同樣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仁者,一定是個聰明者,是善於假於物者,如其不然,離開了智,仁就不存在了。另外,仁還不能守,仁要在不停的反思與訴求中,才能得到。還是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立)之,則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再者,在《論語子張》中,子夏還說過這樣一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不僅要智,而且要思,只有思,才能讓仁者變得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