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哲學觀之五行學說

2021-01-07 小大夫讀書

五行學說,是研究五行的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認識世界、解釋宇宙變化的古代哲學理論,屬於古代的系統論與方法論。

一、五行的概念與歸類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及其運動變化。

現在較為公認的是五行源自四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以木之生發特性, 概括春天溫暖的氣候特點和萬物生機勃發的物候特點;以火的炎熱向上的特性,來概括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和萬物長大茂盛的物候特點;以土的長養萬物,來概括長夏之季溼的氣候特點和萬物秀實的物候特點;以金的沉降清肅特性,來概括秋天涼燥的氣候特點和萬物收斂凋零的物候特點;以水善於滲下滋潤的特性,來概括冬氣寒冷的氣候特點和萬物閉藏的物候特點。春,夏,長夏,秋,冬。風,熱,溼,燥,寒。木,火,土,金,水五種。

(二)五行的特性與歸類

1.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春溫。

(2)火曰炎上。夏熱。

(3)土爰稼穡。長夏溼。

(4)金曰從革。秋涼。

(5)水曰潤下。冬寒。

2. 五行屬性的歸類

(1)歸類方法。

一是取向比類法,即從事物的形象或性質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質的特有徵象,並與五行的特性相比較,然後將其歸屬於五行中某一行的方法。 例如肝屬木,脾屬土,東方屬木,西方屬金,中央屬土。

二是推演絡繹法,是根據已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歸納其他相關事物,從而確定其五行歸屬的方法。例如,肝在五行屬木,而肝和膽相表裡,在形體上與筋關係最密切,開竅於目,其華在爪甲。由此推演,肝膽筋目爪在五行均屬於木。

(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的方位、時間的季節、人體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現象進行五行歸類,從而形成了聯繫人起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

事物五行屬性歸類表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五行之間的關係

1.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生我者為我之母,我生者為我之子,所以相生關係又稱母子關係。

(2)五行相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 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即生中有制。土克水,水克火,火生土,即克中寓生。

2.五行乘侮及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制約,又名「倍克」。其次序與相剋次序相同, 木盛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稱「反克」。次序與相剋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與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如水為木之母,若水虧不足,無力生木,則導致木行虧虛,出現水竭木枯,母子俱虛。子病及母,如心為肝之子,心血不足引起肝血虧虛,導致心肝血虛。母子俱病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母子俱實,如心肝火旺。二是母子俱虛,如肝腎陰虛。

(二)中土五行模式

中土五行,是土居中央,木火金水位於四方的五行模式,是突出土生萬物、土控四行的作用。中土五行模式,源於古人對方位與季節認識的「河圖」,木位於東方,應春季。金居於西方,應秋季。水位於北方,應冬季。火居南方,應夏季。土居中央,應四時。

1.中土調控木火金水四行。

土位中央,能生萬物,是自然萬物生長收藏的基礎。中央土,對四時氣化的調節也具有重要作用。

2.木與金火水之間關係密切。

脾居中央,肝心肺腎居四旁的四時五臟陰陽理論體系。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係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五臟六腑五官五體五志。

2.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3.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

(1)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例如肝生心,也就是木生火,肝藏血以養心,促進心主血脈的功能。

(2)以五行相剋說明五臟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肝克脾,也就是木克土,肝主疏洩能調節脾主運化,防止脾氣壅滯。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1. 說明五臟與發病季節的關係

春夏長夏秋冬,有風暑溼燥寒,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春季多發肝病,夏季多發心病,長夏季多溼病,秋天多肺病,冬天多腎病。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

(1)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個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有母髒傳至子髒,如腎為肝之母,腎陰不足,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稱為水不涵木。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由子髒傳至母髒,如心火旺導致肝火旺,而見心肝火旺。

(2)相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傳變與相侮傳變。如肝氣乘脾,脾虛肝盛,肝火犯肺,肺虛肝侮。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由於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通過五行連接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因此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病變的五行屬性來判斷疾病所屬的臟腑。在四診方面,經常根據面部五色,口中五味及患者的脈象不同,推測疾病所屬的臟腑。例如,面紅口苦,脈數,多為心火。如果面色萎黃,口中甜膩,脈象濡緩,為脾虛之症。

(四)指導疾病的防治

1.闡釋中藥性質

藥物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通過五行的聯絡分別歸屬於肝心脾肺腎五臟。例如石膏桑白皮色白入肺經,宜清瀉肺熱。硃砂丹參色赤入心經,以鎮心安神或者活血養血。

2.控制疾病傳變

任何疾病都有其發展與傳變的規律,臨證應當根據其傳變規律,及早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3.確定治則治法

(1)根據相生關係確定的治則治法

治療原則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適應於母子俱虛證。實則瀉其子,適用於母子俱實證。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滋水涵木法,補木生火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2) 根據相剋關係確定的治則與治法,治療原則為抑強與扶弱。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抑木扶土法,培土製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

4.指導針灸治療及精神療法

(1)指導針灸療法,在針灸治療中,古人將手足12經脈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腧穴,根據其特點不同與五行相配屬,然後根據病情不同運用五行的生克規律,選擇不同腧穴進行治療。

例如治療肝血不足,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則需補肝經合穴(水穴)曲泉或補腎經合穴(水穴)陰谷,以達到瀉實補虛,恢復臟腑正常功能。

(2)指導精神治療,由於五臟與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關,肝心脾肺腎分別與怒喜思悲恐五志相配屬。 臨床上可以通過五志相勝關係治療相應疾病。例如怒傷肝,悲勝怒,即金克木。 喜傷心,恐勝喜,即水克火。

相關焦點

  • 五行的特性與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引入的又一個重要的說理工具。二、五行的特性我將五行的特性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五行的自身特性,另一部分是五行之間的關係特性。(這個打字說起來比較費勁,回頭我拍視頻說)三、五行配屬五行要應用到中醫學中,就要一方面與人體組織器官進行配屬,說明人體生理病理;另一方面與自然界進行配屬,指導藥物炮製及使用等。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認為,陰陽是促使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本,而五行則是構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
  • 醫療衛生:中醫學基礎知識之五行學說的概念及特性
    醫療衛生:五行學說: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剋」規律來認識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五行的概念「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 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 陰陽五行學說,系統科學的靈魂,中國達人的經典思維導圖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認為,陰陽是促使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本,而五行則是構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
  • 你懂得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嗎?
    一提到陰陽五行學說,很多人首先就想到封建迷信,認為是無稽之談;另外一些人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都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誤解。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是非常完善的描述動態平衡系統運行規律的理論。中醫學正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完善的以動態平衡為核心的理論體系。無論中國的先人曾有過多少醫學實踐,在沒有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以前,就沒有形成真正的中醫理論。無論那些排斥陰陽五行學說的人怎樣的把中醫理論向現代解剖學靠攏,都擺脫不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五臟為中心就是五行學說和生命體相結合的產物;中醫理論中無處不體現著陰陽學說的精神。
  • 王老師四柱預測之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
    在中醫學中,有著豐富多彩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既來源於長期的實踐,又對醫療實踐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諸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學說,經絡學說等,其中氣血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陰陽五行學說是整體觀,是陰陽辨證,是五行聯繫,是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確立了中醫的理論基礎,那麼,藏象學說就是具體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針對人體更深層次的剖析,由諸內形於諸外的認識,揭示人體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關係!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五行學說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照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是對應的,各具其德之一種,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呂氏春秋》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
  • 五行相生相剋原來這麼簡單|五行中的哲學觀
    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觀的一種體現,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風水、算命和佔卜等領域。五行描述的是世間萬物相互演化過程的五種基本狀態:金代表斂聚(如桃子堆積),木代表生長(如桃子成熟),水代表滋潤(如雨過桃林),火代表破滅(如桃過熟落地),土代表融合(如桃爛成土)。五行強調整體,萬物是一個整體,而這整體內部又在不斷進行著相互轉化融合的各種過程。
  • 中醫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概念: 以木、火、土、金、水為分類標準的五大體系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的一門學說。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長,生發,條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上升,光明。 土曰稼穡:生化,承載,收納。 金曰從革:沉降,蕭殺,收斂。 水曰潤下:滋潤,寒涼,下行(閉藏)。
  • 五行學說的起源於發展
    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與起源,易學界、哲學界各有其詞,難以統一,其主要觀點是:1、易學界的觀點 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2、史學界的觀點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年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年有餘歲……由王至孔子五百年有餘歲……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晚時期的鄒衍,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奇門遁甲來自於陰陽學說和五行文化首先,學說是什麼?學說就是一種學問,一種說法。中國的漢字具有表意、象形,另外音也有表意的作用,漢字是多種寓意的一個綜合體。我們在解釋母語的時候,按字意大致就能夠追溯到他的根基。陰陽五行學說是預測學的理念依據,陰陽包含著五行,五行中又包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
  • 中國算命術之從五行看性格喜好(上)
    五行是一種傳統文化,這個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運動。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佔卜方面,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元素金、木、水、火、土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行觀念,是中國算命術中最為關鍵核心理論,但它們在使用時卻並不是孤立的,在很大程度上要和一年的春、夏、秋、冬四時以及方位的東、南、西、北、中五方緊密結合起來。
  • 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
    今天我將跟大家共同學習中醫理論五行學說。首先讓我們來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一生氣就會胃痛、胃脹,甚至會出現唉氣頻頻?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越累越睡不著?這個人通常會描述已經精疲力竭,但就是睡不著。要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中醫理論五行學說中去尋求答案。五行學說,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學習。首先是五行的基本的概念。
  • 認識理解五行學說的基礎
    昨天講了中醫五行學說,後面有朋友反饋說沒有怎麼聽懂,似乎講得深奧了一些,那麼今天就再來談談,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談談。首先,需要明白一點,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和陰陽學說一樣。因為同樣是對自然規律的描述,所以被使用到了醫學裡。
  • 儒學與中醫學有八通
    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三者有同有不同。儒家思想從淺層來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區分;從深層來說,其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作了極大補充和豐富。《漢書·藝文志》記載:「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微言」就是深奧微細之語,就是儒學的深層奧義,是儒家思想最有價值的精華方面,也是儒學與中醫學「契合動昭融」(杜甫語)之處。
  • 陰陽五行來解析你的性格特徵
    陰陽五行來解析你的性格特徵時間:2015-04-02 15:08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漢民族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把萬物分陰陽,而把「金木水火土」認為是時間不可缺少的五種元素,這五種物質相生相剋,互相影響制約。
  • 五行學說分類概論
    五行學說分類概論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相雜相和而化生的。
  • 「五行學說」是文化糟粕嗎?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稱「五行學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理由是五行學說是一個閉環,什麼東西都能在五行裡得到自圓其說,哈哈!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五行學說和哲學都認為事物都是相剋相生並且依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詳細的介紹,當然人們介紹時由於側重點不同,所以有時候對整體性方面太過強調,比如一提「中庸」就認為是走中間路線,是和稀泥,實際不然,只是不像「法家」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破壞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