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與起源,易學界、哲學界各有其詞,難以統一,其主要觀點是:
1、易學界的觀點
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周易·說卦傳》把五行納入到陰陽八卦體系之中,言:帝出乎震(「震,東方也」),致役乎坤(「坤為地」),說言乎兌(「兌,正秋也」,西方也),戰乎乾(「乾為金」,「西北之卦也」),齊乎巽(「巽為木」,「東南也」),相見乎離(「離為火」,「南方之卦也」),勞乎坎(「坎者,水也,正北之卦也」),成言乎艮 (「艮,東北之卦也」)。這就是《說卦傳》把五行 ( 木、火、土、金、水)、四方四隅(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及四時(春、夏、秋、冬)一併納入到八卦之中。若將時間、空間均融入陰陽、五行、八卦之中,即產生了「五行」。但這一理論雖新穎但不甚完整,尚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八卦與五行對應方面,只明確提出乾為金,巽為木,離為火,坎為水。近似地提出艮、坤為土(按因山、地基本上都是土,故以土論),而沒有提出震為木、兌為金。
(2)從方位來看,這是個後天八卦圖,只提出八卦對應四方四隅,而未涉及五方(東西南北中)中央土的概念。
(3)在四時(春、夏、秋、冬)方面,只明確指出兌秋,其他僅是蘊含而已。不難看出,方位和時令(即空間和時間)是建構陰陽——五行——八卦體系的結合點。
經過漢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易醫相通的《黃帝內經》、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以及漢易等歷代易學著作的整理和發揮,陰陽——五行——八卦系統才得以完善。
2、史學界的觀點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年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年有餘歲……由王至孔子五百年有餘歲……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晚時期的鄒衍,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的,並沒有確切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了自己的說法。他在同一書同一篇中又講墨子不信五行,駁斥佔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兇,足見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了,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了,由此可知,五行學顯然不是由孟子發明的。有人還說,五行學是漢朝董仲舒創立的,看來更不對。
3.哲學界的觀點
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創立於西周初年至戰國時代。巫白慧、王鐮則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牆(見《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科學的影響》)。」可見五行學說的起源,仍是一樁疑案,有待進一步研究。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的特徵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經歷代改善後,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八卦與五行配套。乾為陽金,坤為陰土,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陽木,巽為陰木,艮為陽土,兌為陰金。
2.八卦與五行都分陰陽,遵循陰陽之道。如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硬而高,喻為森林之木),乙為陰木(軟而矮小,喻為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烈,似太陽之火),丁為陰火(柔,似燈盞之火);戊己同屬土,戊為陽土(向陽高燥,稱大地之土),己為陰土(背面低溼,稱田園之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硬,為斧鉞之金),辛為陰金(軟,為道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多,為大海之水),癸為陰水(少,為雨露之水)。依此類推。《黃帝內經·素問》說得好,「陰陽者,萬物之綱紀」。
五行的特性
五行中的「木」具有生發、發達的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為五類,將具有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五行規律解釋和說明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及變化。
1.五行生剋
五行學說認為,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而這種聯繫促進著事物的發展與變化。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生克規律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克制、抑制的意思。
(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剋五行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像陰陽一樣,構成了事物的對立與統一。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沒有克就沒有事物的平衡與協調。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就要求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3)五行亢乘亢乘是反常現象, 事物盛極則為亢、為太過。凡事物亢極則乘,強而欺弱,這叫作乘。事物亢極,太過,往往易折,如玉硬則碎,鋼太剛則折。
(4)五行反侮反克為侮, 即受克的一方反過來克。例如,本來是火克金,現在金旺火衰,金反克火。這種逆克叫反侮,這是一種反常現象。
2.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五行在一年五季(春、夏、秋、冬和每個季節末月的「四季」)中會發生周期性的強弱變化, 由於相生相剋的結果,會出現旺、相、休、囚、死五個狀態。其歌訣為:當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
從五季看五行的生態。
春:火旺 火相 水體 金囚 土死
夏: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金旺 水相 土休 水囚 木死
冬:水旺 木相 金相 木囚 水死
「四季」: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由此概括出五行的五季生態。
木:春旺 冬相 夏休 「四季」囚 秋死
火:春旺 春相 「四季」休 秋囚 冬死
土:「四季」旺 夏旺 秋休 冬囚 春死
金:秋旺 「四季」相 冬休 春囚 夏死
水:冬旺 秋相 春休 夏囚 「四季」死
若用五行的五季生態分析某人的生辰八字,大概可以看出是當令得時,還是不逢時。例如,同是生在夏天,若日幹是壬水,那就是被囚而不得時;若日幹是丙火,那就是當令得時了。
建築風水學的實用五行觀
建築物作為建築空間,有不同的方位,各方位有不同的五行;不同的時間,亦有不同的五行;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五行。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方位,則有不同的五行作用,即有吉兇之別。例如,住宅可按八卦分為東四宅、西四宅,而居住在該建築的主人按命卦又可分為東四命、西四命。建築風水學(如《八宅明鏡》)根據八卦五行及其相互的生克關係,可判斷出該人在建築物內各方位的吉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