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行學說來看戰國七雄們的顏色

2021-01-08 海叔說春秋

受諸多影視劇的影響,大凡戰國七雄的君主,多呈現莊嚴肅穆,從君王和大臣們的服飾,到宮殿裡的裝潢和擺件,一般都是純色系。對於秦國,大多認為其崇尚的是黑色系。那麼,為什麼秦國會崇尚黑色呢?

歷代尊崇的顏色,與每個朝代崇尚的五行學說有關。世界的組成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而這五行相生相剋,前朝多被新朝所克。如夏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的是紅色。金克木,火克金。而水能克火,有趣的是,秦國就是水德,代表顏色正是黑色。

那麼,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其他六個國家,又分別是屬於五行中的哪一行,崇尚什麼顏色呢?

天下對五德循環說無不認可,立國之初,便確定了自己的德性。面臨戰國亂局,七雄之間紛紛宣揚崇尚的五行。夏商周的五行已被確定,戰國時的周王室尚且殘存,諸侯國們都不敢覬覦,周朝的火德,被五行的水所克。於是,戰國時期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就是所有國家都不敢說自己崇尚水德,即便是秦國,也未曾公開說自己崇尚水德。

晉國源自姬姓王室,承繼周的火德。到後來晉國被三分,初期相對強大的魏國就延續了晉國的崇尚,也是火德,所以魏國的顏色,就是紅色。魏國行軍打仗,旗幟服飾都是紅色。

韓國雖也源處晉國,但是周之火德已被魏國霸佔,韓國要表現自己的獨特之處,便選擇了木德作為國之根本,其國家顏色也就選擇了代表木德的綠色。

魏國選了紅色,韓國選了綠色,那麼趙國呢?趙國便將五行學說再次進行推演,所謂「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這裡就有些趣味了,此時的周尚還在,周崇尚紅色,魏國也崇尚紅色,周魏皆是火德,按照韓國對五行的解說,就是木德與火德不可分離,且相遇相成,趙國偏向於木德,那麼到底是想幫助周王室壯大?還是幫助魏國壯大呢?趙國也許對這種推演也感到困惑不已,最終就選擇折中的辦法,搞出了所謂火木德,趙國的顏色也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

戰國時的齊國已經不是姜子牙的齊國了,此時的齊國是田齊時代,田齊篡奪姜齊而來,其正統性受到質疑,他既不能延續當年齊國的火德,又要其他諸侯區分開來,便再次對五行學說進行推演,提出「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崇尚的顏色也變成了紫色。

南方的楚國,則更是奇怪。由於本屬蠻夷,與中原文化區別比較大,很長時間裡有相信五行學說的,也有不相信五行學說的,崇尚的顏色也是五色雜亂,因此還常被中原人嘲笑。到戰國時代,楚國成為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對天下的覬覦同樣不遜色於秦國,便也開始考慮自己的正統性,也便對五行學說進行推演,推演出「炎帝後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

最為特殊的是燕國,燕國也是正宗的王族諸侯,承繼火德順理成章天下沒有非議。然而,燕國公族認為,先祖的火德已經衰敗,作為王族旁支後裔的燕國若承繼火德,這把火必然熄滅,要興盛,須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推演出「燕臨北海,天賦水德」,確定了燕國的水德。燕國之水是煙波浩淼的藍色大海,於是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

相關焦點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奇門遁甲來自於陰陽學說和五行文化首先,學說是什麼?學說就是一種學問,一種說法。中國的漢字具有表意、象形,另外音也有表意的作用,漢字是多種寓意的一個綜合體。我們在解釋母語的時候,按字意大致就能夠追溯到他的根基。陰陽五行學說是預測學的理念依據,陰陽包含著五行,五行中又包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墨家的經濟觀有哪些內容?墨家在先秦各學派中是經濟思想較為豐富的一個重要學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家。《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小說家著作有《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五行學說的起源於發展
    關於五行學說的產生與起源,易學界、哲學界各有其詞,難以統一,其主要觀點是:1、易學界的觀點 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2)從方位來看,這是個後天八卦圖,只提出八卦對應四方四隅,而未涉及五方(東西南北中)中央土的概念。 (3)在四時(春、夏、秋、冬)方面,只明確指出兌秋,其他僅是蘊含而已。不難看出,方位和時令(即空間和時間)是建構陰陽——五行——八卦體系的結合點。
  • 天水放馬灘秦簡:原來陰陽五行學說早已如此完備!
    極珍貴的天水放馬灘秦簡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竹簡,為中國悠久的陰陽五行預測學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佐證。這一批秦簡,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成書,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這一批竹簡共四百六十一枚,成書於戰國末期。
  • 雀鳥生鷂鷹:這個怪事是如何將戰國八雄硬生生變成戰國七雄的?
    (夢歸秋塵:第87期)提到戰國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會想到戰國七雄,但其實有一個國家完全可以與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他就是宋國,只不過由於宋康王的作死行為給了其他諸侯可乘之機,最終被齊國所滅。如果宋國不作死,那歷史書上就不再是戰國七雄而是戰國八雄了。下面,我們先就來了解一下宋國的歷史:1.起源。武王伐紂以後,對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進行分封。
  • 認識理解五行學說的基礎
    昨天講了中醫五行學說,後面有朋友反饋說沒有怎麼聽懂,似乎講得深奧了一些,那麼今天就再來談談,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談談。首先,需要明白一點,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和陰陽學說一樣。因為同樣是對自然規律的描述,所以被使用到了醫學裡。
  • 一句吹牛皮的話,造就了戰國七雄的亂局,嘴賤害了天下人
    春秋到戰國的關鍵性事件是三家分晉,而晉國之所以會一分為三,則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其落寞後被六大勢力所左右,而晉國國君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木偶君主。在六位大佬中,智氏的實力最強大,韓氏、趙氏、魏氏為第二集團,中行氏、範氏影響力偏弱。
  •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怎樣操作中國歷史發展的?
    引言: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五行與五德終始說春秋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後,進入戰國時代,只剩下幾個大國爭雄。此時,諸子百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學說,向各個國君兜售。到了戰國末期,由於爭霸戰爭的推進,各國認為原來「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代表其地位,各國先後率自稱帝。在這樣一個帝制運動的時代裡,急需一種為其服務的思想。齊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應運而生。
  • 《五行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五行配數表二、五行學說的起源之秘五行學說的提出,最早見於《尚書.洪範》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以來有很多觀點。
  • 揭秘戰國「七雄」外的「第...
    那些平素裡「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貝精品,如今因為一場場「雲展覽」,與藝術愛好者們的距離陡然拉近了。零距離觀看,讓觀者與文物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變得不再遙遠。上周起,首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首博電臺」,從現有的特展——「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裡,各選一件重點文物,結合圖片、音頻,呈現「物之聲」。
  • 五行學說的由來,人為什麼缺?五行缺土
    戰國時期,陰陽學說創始人鄒衍根據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運動,建立了五行學說。藉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之間更為複雜的關係。而我們人本身,木屬肝、火屬心、土屬脾、金屬肺、水屬腎。與自然界五行也是遙相呼應。
  • 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
    今天我將跟大家共同學習中醫理論五行學說。首先讓我們來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一生氣就會胃痛、胃脹,甚至會出現唉氣頻頻?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越累越睡不著?這個人通常會描述已經精疲力竭,但就是睡不著。要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中醫理論五行學說中去尋求答案。五行學說,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學習。首先是五行的基本的概念。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古代神秘陰陽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的哲學智慧
    陰陽五行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二氣是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本原,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只有陰陽相合,萬物才會生長,才會形成風雲雷雨各種自然氣象,才會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才會有東西南北四方,才會有春夏秋冬四季。所謂五行,正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是構成世間各種自然變化的基礎。這五種元素又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其代表的方位、顏色也不同。
  • 五行學說和朝代屬性:一篇短文了解和記憶五行相生相剋理論
    作者:村頭二舊傳統五行學說和朝代:一篇短文了解和記住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經常看到古書中說:兩儀,四象,八卦,五行。尤其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到今天還總是被各類玄幻小說和影視劇引用,這裡面的是邏輯自洽的一個系統,有了這篇短文,以後再也不怕看不懂了。
  • 你知道金、木、水、火、土,那麼你知道五行學說到底起源於何時?
    金、木、水、火、土就是這樣生將出來,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五行。這五種自然元素相生相剋,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銷熔生水;水生木:水潤澤生木;木生火:木乾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到公元前6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並被看作是「禮」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範》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五行學說
    五行與地理: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裡,南方屬火,東方屬木,北方屬水,西方屬金,中央屬土。五行與季節的關係: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裡,春天屬木,夏天屬火,季夏屬土,秋天屬金,冬天屬水。春天屬木,木代表氣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裡花草樹木開始生長,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營養向枝頭輸送,因此春天屬木。
  • 「五行學說」是文化糟粕嗎?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稱「五行學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理由是五行學說是一個閉環,什麼東西都能在五行裡得到自圓其說,哈哈!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五行學說和哲學都認為事物都是相剋相生並且依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詳細的介紹,當然人們介紹時由於側重點不同,所以有時候對整體性方面太過強調,比如一提「中庸」就認為是走中間路線,是和稀泥,實際不然,只是不像「法家」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破壞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