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芊蕁 yuan-qianxun
原創文章 抄襲必究
>五行起源<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者,往來於天地之間而無窮」。
什麼是五行呢?它是構成事物的五種元素和促進事物發展、變化的一種動能。這五種元素分別是金水木火土。
金水木火土這五種物質元素在天地之間,始終不停息地變化、消長和運動,所以稱之為「五行」。
五行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洪範》,「天乃賜洪範九疇」。九疇的第一項就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法則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古人發現火燃燒完了之後,餘下的是一堆灰土,又看見有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落下來變成土了,故得出「火生土」的概念,所以說火能生土。
「土生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在土壤中間有天然的金屬;沙中淘金取之於土,各種金屬礦物質都是大地的產物;
古時候人們燒飯常在戶外進行,燒飯時的火的熱度非常大,其中火旁邊的土、石頭中所含的金屬被融化出來了,所以當古人消除灰土的時候,就會發現裡面有些金屬,從而產生了「土生金」的概念。
金生水,金屬被燒制時在火中加熱後,融化稱為流體的物質;金生水的另外一種常見情況,固體的東西表面溫度一般低一些,當外界溫差和氣候溼度比較大的情況下,就會發現金屬表面有一個個的小水珠,古代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亦認為是「金生水」的情形。
「水生木」,植物的生長 有水的滋養,就可以生長下去。
「木生火」燧人氏鑽木取火,通過對木的高速摩擦,達到燃點就能生出火來,燒柴做飯也是木生火的情形。
>五行相剋<
五行元素在在天地之間始終不停息地變化、消長、運動,所以五行之間相生亦相剋。
五行相剋的法則是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土能克水,古時候的人們發現水往地上一潑,馬上就被土吸收掉了,水來土掩,洪水泛濫時,用沙土築起防護,便能阻擋水,所以「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歸納總結出來的五行理論。
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五行乘侮<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五行元素在特殊情況下會產生反生和反克。
即看起來是生,實際上變成了克,比如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或者看似相剋,反而得到生的結果,比如金能克木,木多金缺,用斧頭砍木頭,木頭過于堅硬,而斧頭不勝木,金反而受損。
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五行的旺衰<
不同季節裡的五行,其旺衰程度是不同的,五行也有不同季節的不同階段。
比如木在春天最旺盛叫「壯」;到了夏天,外在好像很繁盛,但內氣已開始消退了,稱為「老」;秋天金氣肅殺,木進入「死」的階段;冬天的外象寒冷,而木氣已開始悄悄受生,稱之為「生」。
>五行的性質<
《洪範》還進一步說明了五行的性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牆。
潤下曰鹹,炎上曰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五行不僅有了多姿多樣的形態、性情,也有了鹹苦酸辛甘的不同味道。
自然界各種事物的運動、發生、發展都是五種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是由於五行的相互制約,推動宇宙從平衡到不平衡,又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向前發展。
>五行的歸類<
將萬物進行類比,都可以納入五行的範疇。
五行學說是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世間的事物進行分類,從而確定事物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
五行不僅代表五種物質,也代表五類不同性質的物態,其中的哲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極為密切。
它既是宇宙觀,也是方法論,也是系統論。用最簡約的文字,儘可能的概括了完整、豐富的思想內容。
>五行學說發展的外延<
五行在不斷的補充、發展、完善生克關係的基礎上,其外延也得到了充分的擴展。
與陰陽學說相融合,形成了以陰陽五行為基準的多項對應系統,如五色、五時、五方、五味、五因、五臟六腑等。
陰陽五行在周易預測領域,進行加工改造,創立了陰陽五行為用,以八卦、六十四卦為體的象數易學,一個比較完善的佔筮體系就基本完成了。
天地之間的五行運轉,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一種客觀存在。
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詳細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