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蔡夢曉 郭小天)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羊年」來得特別晚,也承載了人們更久更多的期盼。含有羊的漢字寓意美好,如「義」「美」「祥」「鮮」;許多重要的出土文物中,羊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等;而少數民族的羌族甚至把羊視為自己的祖先。羊究竟在古人心中佔有怎樣的地位,羊的含義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新華訪談》邀請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羊年生肖特展」的策展人穆紅麗說「羊」年。
(三陽開泰剪紙畫。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華訪談]:羊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有怎樣的地位?
郭小凌:羊在古人心目中一般有很好的正面形象,因為羊的溫良特徵,又與陽字諧音,所以羊被賦予溫暖、柔順、美好、光明、吉祥等寓意,羊字作為偏旁部首的字多有這些含義和十二生肖選擇羊為其一便是證明。在我國古代不同材質的工藝品中,具有不少羊形象的作品,多隱含吉祥美好的文化意味,非常受人歡迎。
穆紅麗:羊的內涵特別深特別廣,翻看字典就能發現,與羊相關的漢字其實並不多,但帶有「羊」的字大多擁有美好的含義。我想說三個字「義」「美」「祥」。古人說「羊大為美」。在古時候,古人認為肥碩的羊的形體是非常美的,因為在那個時候羊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感官的愉悅就會上升到理性的愉悅,羊是「美」形象的具體化,比如「羊脂玉」是最高級別的美玉石。
(白玉臥羊。圖片由首都博物館提供。)
繁體字的「義」是「羊我為義」。實際上,羊在中國的道德範圍內有很明確的指向,古代傳說中評判公正的神獸獬豸,法家認為它的原型是一隻獨角羊,可以辨識善惡;儒家盛行之後,對於「孝」是非常看重的,小羊有屈膝求乳的形態,被儒家認為是一種至親至孝的象徵,所以在很多古代器物上都能看到「跪羊」的形象。
在「祥」字尚未產生時,「羊」字是通「祥」意的,所以在古代很多器物中常常能看到「大吉羊」的字樣,其實就是大吉祥的意思。後來雖然祥字出現了,但還是有很多器物會用到羊的圖案,以此代表吉祥的含義。
[新華訪談]:對羊的寓意的認知有地域民族的區分麼?
穆紅麗:藏傳佛教裡,以羊為原型的神是值得依託的對象。「騎羊護法」的騎羊人是一個鐵匠,這位鐵匠後來被尊稱為「匠神」,而他騎著的那頭羊就是他生命的依附,所以羊在藏傳佛教中也被認為是一種瑞獸。
(騎羊護法。圖片由首都博物館提供。)
羌族在對羊崇拜過程中,視羊為圖騰。說文解字中有「羌,羊種」的記載,認為羌族與羊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羌族先民們很早就開始馴化和飼養羊,從羊身上獲取生活的必需品,並從中獲得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力量。當時的羌人認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還認為羊具有通神的作用。在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羌族巫師都會穿著羊皮襖,拿著羊皮鼓等法器,嘴裡哼唱著,祈求祖先和神靈的保佑。與此同時,羌族服飾中的「羊角紋」也體現了羊與羌族人生活密切相關。
[新華訪談]:為何現在會有人認為「屬羊命不好」,不願在羊年養育下一代?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攝影:新華網郭小天)
郭小凌:歷史上有些不受歡迎的名人惡人屬羊,於是眾口鑠金。民間的這種傳言則認為屬羊的人命運不好。但如果查查著名歷史人物的屬相,屬羊的也有眾多非常成功的人物,甚至有鐵腕人物,與羊的特徵大相逕庭,比如唐太宗、努爾哈赤、賈伯斯等等,人類文明史五千多年,屬羊命好或命不好或好壞參半的人無以數計。
所以「屬羊命不好」的說法可以完全不予理會。但為何這種說法還是能繼續流傳呢?這可能和現代人的心態有關。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一般人都想在競爭中獲勝,拔得頭籌或至少位居前列。羊顯得溫和懦弱,處在食物鏈的末端,或許有「屬羊」易受欺負的隱憂,事實上,就十二生肖中的羊而言,民間並無這種負面的描述,與其他屬相的釋解一樣,都使用一些正面的、美好的字眼來加以形容、概括。
[新華訪談]:羊為何會排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八位?
(首都博物館羊年生肖特展策展人穆紅麗。圖片由首都博物館提供。)
穆紅麗:做這次生肖特展,我看了很多資料,感覺到這些十二生肖的屬相與天幹地支的相配,並不僅僅標示年輪,它還有記時的功能。當然關於十二生肖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我覺得各個動物的生活習性的時間段與各自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的順序相對。比如說「鼠」,通常在「子時」活動,所以放在了首位。而羊在七八月的時候是最為肥美,所以把羊放在第八位了。所以,我認為是根據動物本身的生長或者習性,來選擇十二生肖排位是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
[新華訪談]:大家普遍感覺到近年來「年味」變淡,民俗禮節變得似乎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如何看待?
郭小凌:傳統民俗禮節是慢節奏的農耕社會的產物。大體上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不需要現代社會表現出來的那種激烈競爭,在緩慢的生活節奏中,時間的車輪也行進十分緩慢。為了生活有意思,也為了調節與規範社會關係,人們設計出許多紛繁複雜的習俗禮節並世代傳續並有所發展。當然也不時發生傳統習俗的斷裂,如甲地強勢文化的侵入,引起乙地舊習俗禮節的改革或消亡。
從歷史角度看,我覺得一些民俗漸淡甚至瀕臨滅亡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因為有些民俗可能本來是陋俗,比如裹小腳。還有一些習俗禮節不同適應世代發展的需求,譬如鞠躬作揖跪拜,比如繁縟靡費累人的婚俗葬俗等等。歷史一直都在除舊布新,過去的習俗在退化,在消失,在變異,新的習俗在生長,在發展。「博物館裡過大年」就是一種新的過年方式,希望能夠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民俗。
[新華訪談]:民俗逐漸消逝,民族文化傳統如何保存?
郭小凌:我個人以為,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標誌是語言,不是某種具體的習俗,甚至也不是黃皮膚、黑頭髮等種族的特徵。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始終保持了文明史記載的民族,它的主體民族是漢族,主體文化是漢字構成的語言文化。歷史上漢族多次被其他民族徵服,但含有漢族歷史與文化內涵的語言文字卻一次又一次地同化了徵服民族。中文的豐富性很少有其他語言體系可以相比。每個字、每個詞彙都具有原生義和或多或少的引申義,都體現著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
所以只要有漢語言文字的存在,無論風俗習慣如何變化,中華民族文化就不會消失,因為語言這一文化遺傳基因沒有磨滅,歷史與核心傳統就不可能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