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主要人物是誰?一號男楊過,一號女小龍女,男女主角的師徒戀也是修成正果,有情人終成眷屬。
楊過,名過、字改之,取意知錯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楊過從一個任性、衝動的少年,磨礪成一位神鵰俠,就傳遞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君子養成、英雄長成,都是一個修正錯誤、艱難進益的過程。
有一句古語說得好,「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這句古語的字面意思簡單易懂:見好學好,有錯就改。
「善」是美好的意思,「遷」是轉變的意思。
這句古語簡單,但來歷不凡。它出自中國哲學智慧的源頭《周易》。《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中有一卦為益卦,益卦,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是相對吉利的一卦。益卦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見到美好的事物就自覺去學習,自己有過失就努力改正。這裡就是「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出處。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善」與「過」的態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孔子《論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唐代史書《貞觀政要》:「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過。」
我們常用的成語:見善思齊、見賢思齊、見德思齊、從善如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都是要向好的榜樣學習,修正自己的不足。
中學課本有個故事:
齊國宰相晏子有個馬夫,總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仿佛自己不是車前的馬夫,而是車裡的宰相。
有一天,他的妻子湊巧看見了,自己的丈夫比宰相還趾高氣昂,這怎麼行呢?於是,妻子勸告他說: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麼謙恭,你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馬夫恍然大悟,此後時時注意保持謙遜有禮的態度。
面對馬夫的改變,晏子感到奇怪,就問他:「你怎麼了?」馬夫就把妻子的勸誡告訴了晏子,晏子聽後大為欣賞,推薦馬夫做了大夫。
如果這位馬夫面對妻子的勸告不是從善如流地「有過則改」,而是繼續趾高氣揚的牛逼哄哄,那他怎麼能夠一躍跳龍門不當馬夫當了官呢。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前事之成,後事可學。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莫不如此。
對於普通人來說,「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對於提高修養、養成美德,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