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達,微信等通訊工具的便捷,社會人群自由的遷徙,中國已經由「熟人社會」進入到「熟悉的陌生人社會」。以家天下倫理體系為核心的「熟人社會」是較封閉的環境,人們彼此熟悉,重情重義,互幫互助,團結友善,德高望重的人會受到推崇,不誠信的人會受到群體排斥甚至清除,因此社會信任度很高。
但隨著通訊工具的越來越便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通暢,心存不善的人乘勢而起,利用人與人的情感虛偽宣傳,虛假包裝,坑蒙拐騙,更由於法治並沒有與時俱進地充當起合格的懲惡揚善的護法神角色,不誠信的人很容易逃脫懲罰,並且能擺脫道德約束。法律不去管,道德管不了,於是許多企業和個人在以法律不完善為理由的大旗掩護下都表現出損人利己、喪行敗德的行徑,這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社會」。看似熟悉,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有交流互動,都情話綿綿,但心與心的隔閡卻在不斷加深。虛情假意,爾虞我詐,各懷鬼胎,食言而肥,背信爽約,這些負面行為更增加了整個社會的不信任感。
缺乏信任,讓我們現實社會的每個人都品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酒。一個人不信任別人,社會交往面就會縮小,遇到困難和煩惱時能夠傾訴和求助的對象也變少,很少有機會獲得社會支持,從而變得更加孤獨。長期生活在憂慮、恐懼、懷疑當中,還可能被焦慮症、抑鬱症等各種身心疾病纏身。缺乏信任感,人人都不敢主動去關心和幫助別人,社會就會變得冷漠,人人感到無助。一個信任感缺失的民族,無論經濟上多麼富裕,都是缺少幸福關愛,缺少人生方向的。
關公文化中的忠誠、信義、責任、奉獻,無疑成為了挽救道德淪亡,重拾信任尊重,增加社會穩定的基石。以關公文化重新營造重情重義、守望相助的道德文化氛圍,重建正面社會輿論導向,重塑正能量的價值觀,安全感和信任感就會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關公的大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歷經1800多年,中華民族各階層、各民族、各行業都融入到神化、聖化、美化關公信仰、關公崇拜的浪潮。歷朝歷代、儒釋道教、士農工商,都將關公之義納入到自身的道德體系建設中。
無論在歌舞昇平的和平時代,還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只要中華民族最有需要的時候,關公精神都會應時而起,應運而起,以關公之義來增進人品道德,以個人品德來表達關公精神,真正虔誠的關公信眾都會以坦蕩的胸懷、真誠的關懷、細心的呵護,在無形的崇德尚義的氛圍中給所有的身邊人帶來安定和信任。
在關公文化裡,每個人都將是正能量的傳播者,時時從「正氣浩然」的關公身上感受到正能量,漸漸地衝淡社會上以負面為主的情緒、價值觀和集體潛意識,實現和平共處,誠實友善,有情有義的人情化社會。
關公文化能夠給每個信眾最根本的幫助就是重拾人格的魅力和尊嚴,人格的力量是贏得信任,重拾尊重的重要法寶。
關公文化的本旨是剛直正義,坦蕩不欺。正氣、正義、坦誠、正直、感恩、奉獻、有原則、肯擔當的品格使人油然產生值得信賴、樂於交往和相處的直覺和感受。信任是一種力量,人有信義才能贏得信任。當你給予別人信任,別人會得到正面積極的力量。當你得到相應的力量,你也會得到前進的動力。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光芒正是在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坦誠、相互信任的正能量的氣氛中,才可以不斷走向光明,不斷走向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期待更多的有社會責任心、責任感的忠義之士能夠與我一起攜手並肩,共同弘揚關公文化,共同傳承中華傳統道德精神,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貢獻自身的才智。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