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高度發達的今天還是在古時候的封建社會,我們身邊永遠都不乏一類人,這種人說話做事不經大腦,小人得志,囂張跋扈,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天下第一,稍有看不順眼的輕則冷嘲熱諷,重則破口大罵。對這類人來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他們當之無愧的「鼻祖」,此人名叫張纘,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甚至因為一句話導致別人一家三口全被氣死而被歷史記載下來。
張纘,生於公元499年,範陽方城人。此人本來平平無奇,既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然而他卻因攀附上皇家而一飛沖天。張纘在小時候特別好學,他的哥哥是個藏書家,因此張纘經常待在書屋裡看書,由於其用功刻苦在當時小有名氣。11歲時張纘娶了梁朝皇帝蕭衍的掌上明珠——富陽公主,一躍成為了當朝駙馬爺,可謂是鯉魚躍龍門。
當上駙馬爺後的張纘由於有其皇帝嶽父提攜,在仕途道路上可謂是順風順水,沒幾年的時間竟做到了吏部尚書,而且由於此人從小好學,肚子裡裝有些文墨,比較有才華,曾領命編撰多部書籍,因此在當時的文學界也比較有影響力。身上有這麼多光環籠罩的張纘在這時候還很年輕,因此難免養成了恃才傲物、自以為是、囂張跋扈的性格,放眼朝廷內外,除了皇帝以外就沒有他不敢得罪的人,即便是諸位皇子、王爺,只要是他看不順眼的一樣敢得罪。
有一次邵陵王蕭綸邀請天下文人名士舉辦宴會,由於張纘與邵陵王過去有故,因此也在邀請之列。張纘應邀來到宴會現場後,被邵陵王安排和一個叫吳規的人坐在一起,吳規此人雖也是當時的文豪之一,但卻身無官職,乃一介庶民,因此張纘認為他不配和自己坐在一起,於是張纘借敬酒的機會居高臨下的對其說道:「我慶賀你能夠以此身份與我同坐!」
吳規聽後臉都氣綠了,處境極其尷尬,本想與他爭辯,但無奈他乃是朝中重臣,更是當今皇上的愛婿,因此為了自保而敢怒不敢言,只得自己氣衝衝的離開宴席早早回家。回到家中後,妻兒疑惑怎麼去參加宴席這麼快便回來了,吳規不好搪塞,只得將宴會上發生的事和盤託出,他的兒子聽後為父親所受到的恥辱感到氣憤,竟然當晚就因怒氣上湧而亡。本來就氣得咬牙切齒的吳規在得知兒子死去後,竟一口氣提不上來也跟著去了,面對丈夫、兒子短短數個時辰內相繼離去的事實,吳規的夫人痛得肝腸寸斷,於第二天清早也悲痛而死。
後來吳規一家三口相繼而死的事情驚動了官府,通過調查知曉了一家三口的死因,但當時的法律可沒有因氣死別人而被問罪的,更何況還是人們談之變色的駙馬爺,於是也只好不了了之。不過張纘也同樣沒有得到善終,他後來因貪得無厭,目中無人,導致朝野內外競相對其怒目而視。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張纘竟不知死活的參與進諸王混戰,沒多久便死在了嶽陽王蕭詧的刀下。
值得一提的是,嶽陽王蕭詧的哥哥乃是河東王,而張纘曾經因瞧不起河東王對其出言不遜,自此兩者便結下了仇恨,都想將對方置之死地,但最終張纘成為了贏家,成功除掉了河東王,嶽陽王知曉自己的親哥被殺後對張纘懷恨在心,後來終於在侯景之亂中尋得機會,殺死了張纘為哥哥報仇。
這便是張纘的一生,不可否認張纘確實很有才華而且在為政方面也頗有建樹,無奈他恃才放曠,目中無人、飛揚跋扈,言語也是極為狠毒,導致他四處樹敵,眾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迫於其身份又不敢動手,然而侯景之亂爆發,他的最大保護傘梁武帝都被活活餓死,更何況他一個「毒舌之人」,沒了保護傘他便什麼也不是了,所以他的死也實在是不足為奇。
參考史料:《南史》、《梁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