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冬至日開始數九,標誌著隆冬時節的來臨。
杜甫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說到了冬至既是隆冬時節,又是陰伏陽升之際。
詩人筆下的冬至,還有另一番風景: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讓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枯榮,那先笑的人必將笑口常開。
冬至
今晨,我們迎來了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朔風簇擁著年華走向新的起點,眷戀於這煙火氣的人間,鋪陳開一幅嶄新的軸卷。這一天白晝最短,留給人們的思念最長。
冬至·吟詩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之時,羈旅在外,孤影寒燈,全是掛礙。淡淡的思鄉,濃濃的懷親讓人動容。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
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
不是花時肯獨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冬至寒冷,本應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詩人卻故作輕鬆地自嘲還有誰會像自己一樣,在萬籟此都寂的季節只身前往古剎。表面的形單影隻,內心怕是更悽然。
冬至
冬至已至,眼前的光景看似蕭然枯槁,卻是霜雪將無限的生機藏於土中。習習吹拂,徐徐澆灌。
無論是觀賞,星月相伴的美麗童話還是見到雪夜孤零的一枝梅花,再好的景致皆不及歸途。
冬至·民俗
冬至吃餃子
一個古老而有趣的說法是,冬天天寒,容易凍著耳朵。而餃子卻像「耳朵」,冬至吃餃子可以保護被凍著的耳朵。
冬至吃湯圓
南方人喜歡在冬至這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湯圓寓示著團團圓圓,和和滿滿。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歸家的路途已然不遠。
冬至·養生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冬藏」避寒邪
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人們應當加強對身體的保健,可以延年益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國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
冬至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最重,要多著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氣入侵,以防發生凍瘡。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鬥轉星移
是時光的腳步
也是心中困惑的答案
天寒地凍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
吃上一桌熱乎飯
是許多人家共同的心願
遇見好詩歌 就是以心見心
策劃&統籌:程丹
編務:琬玉
監製:餘笑忠、榮江濤
總監製:張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