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1日,則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夏至為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民間有句俗語:「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日長長到夏至」,則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時間為全年最長。
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的人們而言,看不到候鳥因節氣變化的活動,也無需根據節氣變化而事農桑,夏至,或二十四節氣其他,不過是掛曆上的一個普通日期。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程度,必然不僅指「時間」。簡單通俗而言,類似我們現代面市的新產品的說明書,用以指導進行農耕活動,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
一、耕種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沒有現代科學技術預報天氣的古代,二十四節氣則「陰晴雨雪表」,民間有大量與之相關的諺語,毫無疑問是古人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出色的農人都會依據夏至日(或其他)的風向、雨晴等,為接下來的耕種做好應付的準備。
二、生活
冬吃蘿蔔,夏吃薑
冬至餛飩,夏至面
《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
《呂氏春秋·盡數篇》:「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
不至夏至不熱,夏至過後,氣溫逐漸升高,別以為缺少空調的古人面對高溫天氣無可奈何,相互贈送扇子等,甚而經驗總結了許許多多的炎夏養生之道。
三、文化
相對於既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節日的「冬至」,夏至似乎「遜色不少」,但是,就節氣文化而言,無論冬至或夏至,意義一致。
《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時至夏至,正值麥收之後,不少地方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慶祝豐收,傳承於古代「夏祭」遺存的習俗,寓意顯而易見,感謝上天恩賜穰穰滿家,又祈求未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最後,分享一個記住二十四節氣及推算的方法。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取首字而成的《二十四節氣歌》,則「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仍然記不住?請聽陳明《冷暖人家》,唱出來總比死記硬背強吧!
二十四節氣推算的方法
1、記住僅有的既是節氣又是傳統節日的清明、冬至
清明在公曆4月5號前後,冬至在12月21-23日
2、運用初中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太陽高度角,要求背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具體日期,
公曆3月20日左右是春分,秋分在9月22-24日,夏至在6月20-22日,冬至在12月21-23日。
一年12個月,每月平均30天,則每個節氣15天,當我們記住記住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清明六個節氣,以15天一個節氣的時長推算,大致某個節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