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不僅參與了申遺工作,同時運用傳統格律詩創作了24節氣詩並寫成書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評。今日起,「有禮有節」將按節氣順序陸續刊載趙學敏的相關作品,以飱讀者。本期主題為二十四節氣之十夏至。
2018年夏至節氣從6月21日(陰曆五月初八星期四)18點07分12秒開始,2018年7月7日11時41分46秒結束,太陽位於黃經90°,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海口市這天日長約13小時,而黑龍江漠河則達到17小時之多,北京約15小時,而且,這天是太陽一年中照射北半球範圍最大的一天,也是太陽距地球最高的一天。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今年「三伏」從7月17日到8月26日,每伏10天,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立秋前後,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驟來疾去的雷陣雨,由於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國際寬容日 我們應該怎樣寬容?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國際寬容日 我們應該怎樣寬容?
夏至習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3、夏至南北要吃麵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國際寬容日 我們應該怎樣寬容?
夏至養生
夏至前後人們身體明顯感覺疲乏燥熱和心悸氣短,食慾也會明顯下降。遵循以下幾條養生原則,可讓你愉快平安度夏。
1、晚睡早起中午打個盹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力爭每天午睡半小時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2、飲食清淡多吃點「苦」
炎熱季節飲食應清淡為宜,早晚喝點粥,可以生津止渴,補養身體。同時,蘋果、葡萄、木瓜、枇杷這類平和的水果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享用;除了飲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溼、清涼解暑、促進食慾等作用,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3、調整呼吸整理好情緒
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脈的通洩。切忌情緒大起大落、為小事大發脾氣,以免加重甚至誘發心臟病。
4、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涼爽時
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場地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鍛鍊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會損陽氣,還易中暑。所以,夏至養生歌謠:夏至心靜自然涼,晚睡早起午休躺。暑傷津氣炎熱防,切忌飲食過寒涼。神清氣和胸寬暢,戶外防曬講著裝。國際寬容日 我們應該怎樣寬容?
夏至詩書
《夏至》
夏至知時多雨露,驕陽轉折愛溫柔。
只緣久盼良辰到,百卉爭妍樹攢頭。
組詩《二十四節氣詩》作者:趙學敏
名家評論:
一項獨具特色的文化工程——趙學敏24節氣詩書賞析
作者:翟萬益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背景:2017年8月7日,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中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和二十四節氣詩書畫展,我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展出了自作24節氣詩書,並向中國農業展覽館捐贈「24節氣」書法作品。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農耕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的時序劃分方法,先民經過數千年的經驗集累,到秦時已經充分完善,成為黃河流域農事活動的指導總則,它不斷向全國推進,各地以二十四節氣為參照,指導人們生活生產活動。
趙學敏先生與二十四節氣發生密切關聯,是由於他長期從事縣、地、省的領導工作,並且在很多時間裡分管農業方面的工作,這樣他就必須熟悉掌握工作所在地農業與節候的關係,主動觀察學習各地節氣和物候之間的差異,如數家珍地說出什麼地方在什麼節候種植何種作物,他這樣切入工作,就能適時地把政府導向和季節氣候各種因素統一起來,提升工作指導的正確性。長期形成的習慣,使他對二十四節氣產生了特殊的情感。近年他試圖用詩歌的形式來抒發對二十四節氣的各種感受,每個節氣賦詩一首。現已把各個節氣的詩歌都寫了出來,並用書法的形式加以表現,這也堪稱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工程。我們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裡,可以找出詩人們對各個節候的詩歌表達,且是各領風騷,各擅勝場,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感受,像杜牧的《清明》,我們不知讀過了多少遍,都給我們一次深於一次的審美感受。趙學敏先生並不是在某個季節寫所處的情境,他的目的是明白而一致的,就是要通過這個特定的節候,寫出一個比較廣闊的空間特徵,即符合自己認為的甲地的狀態,也較生動地表達出乙地同一節候的情況,表現出來的境象又能得到讀者最大的認同,在時序上要延續一個年度,在時間上,每個節氣之間的跨度只有半個月,其間有差異,差異又不是十分的明顯劇烈,這和電視連續劇一樣,每集的情節都要有變化,需要一種內在的關聯,比起以往詩人們偶爾一揮不同,得用更大的心力去完成,既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表達,同時又得避免自己的相似性寫作。所以趙學敏的工作是用詩歌貫通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個前人未曾有過的事情,二十四節氣詩形成一個系列,像金陵十二釵般生動的刻畫出來,對自己更是一個挑戰,趙學敏站在這樣一個雙重迭合的點上,經過探求也取得了令人景仰的佳績。
具有詩心的趙學敏,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注意用心觀察各個時空中的物候變化,人情狀態,數十載這樣的積累,和閉門造車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他秉筆抽思時,生活中的一幕幕情節就會和江河一樣蕩蕩而來,素材取捨是多而精,剪裁巧妙是簡而深。像夏至和小暑是前後相銜的兩個節氣,在立夏後滿目蒼翠的季節裡,如何區別二者的特點,且看詩人的手端:
夏至知時多雨露,驕陽轉折愛溫柔。
只緣久盼良辰到,百卉爭妍樹攢頭。
上面是趙詩的 「夏至」,而「小暑」又如是寫:
拂面薰風至,庭深溼氣蒸。
山河沾雨露,天地響雷聲。
蟋蟀尋涼憩,螢光照夜明。
開門迎小暑,戶戶搗香粳。
《夏至》與《小暑》這兩個緊相連的節氣詩是如何區別呢?《夏至》一詩是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小暑》詩是用了寫實的表現手法,所以讀起來特色形象都很鮮明。《夏至》一開始,就勾畫出時間老人充滿了對人間的關愛,要風調雨順,將充沛的關愛以雨露的形式撒向人間,保證豐稔的來到,緊接著一句作者用了「驕陽」一詞,因為這個時候太陽的威力還不是最為強烈,特意說它「愛溫柔」,再一次的擬人化,把這個時段女性化了,平添了些溫婉的色彩。夏至前後,所有的植物和高考前的考生一樣,全在衝刺的份上,詩人用了「猛長」二字極為貼切,「百卉爭豔樹攢頭」,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在夏至的懷抱裡恣肆而徜徉,動態生動活潑,渾然目前。《小暑》裡,作者深入其間,微風徐來,心境平靜,揮毫潑墨,人生快意。首聯可以說與節候關係不大,只是一種鋪墊而已,頷頸尾三聯緊扣季節之特色,環環相續。頸聯的景象可立時勾起我們對農家生活的嚮往,小生物在這個季節裡,成了夜的主人,為人們照明,為人們演奏,構成了一個個毫不歇息的小劇場,人們在繁忙之餘,享受大自然的賜予,能不愜意嗎?蟬鳴是劇場演出的復調,增加的這個層次,把場景變得宏闊了許多,大自然的小主人終於引出了萬物之靈,「戶戶搗香粳」多麼美好的圖景,首尾相接,足以醉人了。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趙詩有之。品趙學敏先生的詩,字裡行間可以概括為一個「動」字,各種事物形象的運動,把一首詩轟動地生機勃勃,他筆下的田園,充滿了「鬧」意,而詩人卻在「鬧」中取「靜」,筆舞龍蛇。趙學敏詩的語言特點是平實,不去選用一些華麗的辭藻,造成的意境卻清新活潑,生意十足,故詩人用字如遣將,將動自有十萬兵隨,於此可窺奧妙。
趙學敏先生先後三、四年時間花力氣寫成二十四節氣詩,不僅僅是以詩文形式描繪節氣物候,而更重要的是用他長期錘鍊的書法功底表現出這些詩文的意味來,這在詩書上無疑是一種創新。「詩言志」,「詩意」表達在書法上,這在古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許多傳世的經典佳作,如「蘭亭序」、「祭侄稿」和「黃州寒食帖」等,都是書法和詩文俱佳的典範。所以,趙學敏先生的二十四節氣詩書是試圖恢復這種傳統。我仔細觀摩氣勢磅礴的二十四節氣詩書展覽,有二十四節氣詩書寫作的目的、意義和序言,有用楷書、行書、魏碑和草書寫成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有釋文等。再仔細研究,作者採用的書體和格式,大都從表現詩的意境考慮,而且筆劃結構儘量簡潔準確,草書嚴格歷來規範草法。還專門書寫了簡化字版本,其用意顯而易見,是為了讓大眾審美易識易讀易理解。通篇詩文明晰生動,可以琅琅上口,但都嚴格符合律詩韻規。觀摩、賞讀二十四節氣詩書展覽,可以說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文化享受,不禁常有驚句,也啟迪我們對節氣文化有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