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正值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經過三年時間拍攝製作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和安徽衛視播放。全片為《革命火種》《紅軍搖籃》《生死轉戰》《北上先鋒》《鐵血堅守》《將星璀璨》六集,時長300分鐘。該片立體地展現出一幅氣勢磅礴、宏闊遼遠的歷史長卷,把老區精神所蘊含的意義、價值,既韻味悠深又酣暢淋漓地展現給億萬觀眾,使人們在現實與歷史的情感中,盡情享用苦難輝煌的老區人民奉獻給中國和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以其翔實的史料、精心的編排和多維的呈現受到觀眾的特別關注。可以說,在近年來反映金寨紅色文獻題材的紀錄片中,這是一部有高度、有質量,且極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的作品。
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大別山腹地,地處鄂豫皖三省結合部。這是中國革命產生的縣。在風雨如磐的歲月裡,先後有十多萬金寨兒女投身革命,絕大多數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已被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11093人。金寨先後誕生了多支主力紅軍,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是全國第二大將軍縣,可謂戶戶有紅軍、村村出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鑄英魂。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決心用影像為紅色金寨作傳,攝製一部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以反映這個縣作為中國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重要發源地、中國共產黨重要建黨基地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在不忘初心、不負使命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在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八月桂花遍地開》是紀錄片工作者向全國人民奉獻的一部極其生動的革命史的教科書。
《八月桂花遍地開》之所以讓人震撼,是它的視野開闊,不再局限金寨一縣範圍之內就事論事,而是以金寨縣為源點,站高望遠,向四周輻射。
一是從第一集《革命火種》開篇,創作者們就把觀眾的目光引向了遙遠的蘇俄,像是尋找黃河源一樣尋找到中國革命鮮為人知的起源。以金寨縣第一個共產黨員蔣光慈生命足跡為主線,輻射到蕪湖、上海、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涉及到陳獨秀、劉少奇、任弼時、瞿秋白、肖勁光等領袖及共產黨人,「打開」了莫斯科共產國際的檔案,讓我們「聽到了」俄羅斯和美國研究者的聲音,展開了「國際」視野。
二是以59位將軍為輻輳,展現他們的戰鬥遺蹟。在僅僅六集的電視片中,每個將軍都留下人生精彩畫面,前後搭配、錯落有致、重點突出、簡略得當,操作難度非常大,而且操作得非常成功。
三是史料的豐富,不僅寫了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而且寫了中央紅軍、第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寫了紅四方面軍的長徵和西徵,展示了這支部隊從鄂豫皖到川陝、從川陝開始長徵三過雪山草地,然後分兵西渡黃河,血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悲壯徵程;寫了紅25軍從大別山開始的長徵,譜寫了孤軍北上的輝煌歷程。這兩支部隊後來在抗戰及解放戰爭中都創造了輝煌的戰功,成為中國人民武裝第四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主力。也寫到了紅軍主力轉移後,留在根據地由高敬亭領導開展的三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甚至還寫到了桐柏山遊擊隊,寫到他們作為新四軍華中主力及解放戰爭華東野戰軍主力的業績。從金寨最基層的紅軍戰士到徐向前元帥、許繼慎、蔡申熙、曾中生、徐海東、王樹聲、陳賡等軍事家,通過一個縣的紅軍展現全國紅軍行動。
四是覆蓋面廣。從金寨縣到安徽省到整個鄂豫皖蘇區,再到中國革命的各個地區和階段,甚至還延伸到抗美援朝戰爭……
能從這樣一個高度和廣度去規劃作品和思考問題,不僅反映了編導人員的大局意識和宏觀思維,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他們對歷史的熟悉和客觀把握。我們在《八月桂花遍地開》中感受到的那種激情和發自內心的感動,很重要的是編導對老區精神的感悟和理解達到一種新的高度。
其次,《八月桂花遍地開》把歷史細節與宏大敘事相結合、區域發展個人命運與國家沉浮相勾連,重視對細節的再現和敘述。這部紀錄片的編導以金寨縣的光輝徵程為源點,分赴俄羅斯和中國20多個省份攝製的這部以大視野反映紅色題材的紀錄片,旨在通過眾多人物、眾多史料、眾多專家學者,對金寨老區紅色精神的歷史碎片予以時空聯接和精神重塑。
百載時光流轉,關於那段紅色記憶已漸漸被歲月淹沒。在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徵程中,當年的親歷者已日漸稀少。在攝製過程中,編導進行了一次搶救性拍攝和搜集資料:攝製組歷時兩年,採訪了健在的老將軍、老紅軍,真實記錄了一段段鮮活的歷史。
2020年11月、享年105歲的金寨籍最後一位開國將軍詹大南病逝,攝製組的圖像資料已成絕響。編導通過設計採訪專家、學者以及與金寨籍革命先輩相關的當事人及其後人,信件及文物展現了很多細節,多為第一次展現;片中庾家河戰鬥犧牲的紅軍團長葉光宏的後人,從金寨縣送去兩棵桂花,栽種在庾家河烈士陵園內,讓烈士聞到家鄉的桂花香,就十分感人。
在人物、故事、史料的有序交織中,講述漸次推進。金寨的先驅者都是「土馬克思主義者」,商南立夏節起義的軍事領袖周維炯在敵人戰報中只是一個「士兵」,可是他們精心籌備,成功發動起義,以最小的損失創建蘇區和紅軍,那種忠誠、勇敢和艱苦是一些讀者難以想像的。
開國少將肖選進13歲摸過周維炯的大槍;作為旅長的皮定均大家很熟悉,可是這次卻挖出了作為班長皮定均的戰鬥故事;從「列寧號」飛機參戰到珠海航空節,紅軍戰士的家書、大別山民謠、志誠小學校歌、川陝蘇區的民歌、《草地夜行》課文的運用、紅25軍血雨腥風的長徵、吳煥先犧牲、徐海東、程子華負傷;在「用戰鬥勝利接應到中央紅軍」時,給中央送錢、送槍、送物!抗戰時營救美軍飛行員,抗美援朝時詹大南率部,首戰打垮美軍王牌師「北極熊團」;還有方子翼從識字不多的紅軍戰士成為空軍師長,抗美援朝帶機首次升空作戰就擊落美機;「皮有功、少晉中」、洪學智兩授上將,更是中國革命的傳奇。志願軍副軍長吳國璋從援越戰場轉戰援朝戰場,參加了五次戰役,準備勝利後回大別山看望剛剛聯繫上的母親,卻血灑朝鮮戰場……
這樣大量細節的再現,為一部紀錄片增添了巨大的感染力。這樣的細節,絕不是編導憑空想像所能完成的。這就需要紀錄片創作者用專注的精細和激情的生動去實現,從而使紅色基因的脈絡呈現得更加紅豔。
「重複是紀錄片創作之大忌」,數十年來,描寫和歌頌金寨紅色歷史的作品不勝枚舉,稍不用心就會步入老套。該片主創人員介紹說,「一開始,我們就把藝術創新作為本片的標高,採取最具開創性的新視角來講述金寨。此次,我們沒有重複以往的講述方式,而是以一種國際化視角與當事者視角交互印證,廓清歷史迷霧,從而清晰地顯影、解讀紅色金寨這一部恢宏史詩。」對金寨的紅色資源,我們曾一次次紀念,曾經無數次地挖掘採訪,但很多故事,依然需要像《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編導一樣,做一些深入的開掘和採訪,體現出「這一個」創新性的原則。
第三,這部作品是一個在思想和史料價值上具有意義的高端作品。人們從艱苦卓絕的徵程,從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精神中再次受到深深感染。一是自始至終充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老區兒女面對強敵在惡劣的情況下,依舊憑堅強的鬥志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的心中有信仰,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導,所以一步步都走得無比堅定。二是用心寫作,它不是敷衍地應付差事,而是扎紮實實帶著濃濃的情感在謳歌紅色金寨、革命老區,在讚頌革命前輩的英雄壯舉,在用史詩的筆法頌讚偉大的老區精神。這部作品的解說詞,以精煉、精準、精彩的敘述,時時敲擊著觀眾心靈動情的穴位,與觀眾產生了思想的共鳴。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重視語言的錘鍊打磨,重視每一句解說詞的感染力、穿透力。
我們共產黨人不能忘記初心,不能忘記我們出發的路。什麼是初心?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用他們的英勇犧牲和無所畏懼的壯舉,對此作出了最完整的詮釋。《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堂展示共產黨人初心的思政課。讓我們為《八月桂花遍地開》點讚叫好。(圖文:馬德俊 紅四方面軍戰史專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