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基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視角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洪軍
內容提要:缺少對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特質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是「馬克思反(或非)道德主義」錯誤認識產生的深層根源。馬克思對利益之於道德關係的論述遵循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邏輯進路,其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表徵為:批判道德純粹精神論,強調利益是道德的基礎;批判道德單向利益決定論,肯定道德對利益具有反作用;批判以追求「特殊利益」為核心的「法權的道德」,弘揚「解放的道德」。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馬克思明確反對脫離物質利益的道德空談,強調以現實生活實踐中「人的解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烈批判以虛假全民利益面目呈現的各種形態的道德。但這種批判卻被一些人誤解為是對道德的全盤否定,並稱馬克思是「反(或非)道德主義者」。作為源頭和起點,馬克思的道德觀無疑影響乃至決定了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的道德觀是科學把握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關鍵。本文以分析馬克思道德觀錯誤認識形成的深層根源為起點,以馬克思關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權威論述為依據,力圖深刻揭示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並進而分析其當代價值,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徹底的道德批判者」與「似是而非的道德觀」?
長期以來,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後,關於馬克思是完全的道德批判者或反對者、馬克思道德觀「似是而非」或「自相矛盾」的觀點就一直存在,乃至在西方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馬克思反(或非)道德主義」學派。這一錯誤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幹擾了我們對馬克思道德觀的正確認知,有必要釐清其主要觀點和判斷依據。
「馬克思反道德主義」學派的觀點較為激進,認為馬克思不僅批判以虛假意識形態面目呈現的道德,而且批判所有形態的道德,明確反對信仰一切形式的道德,也不屑於乃至強烈反對將道德教育及道德批判作為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手段。如「塔克爾—伍德」命題的提出者之一羅伯特·塔克明確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在本質上是科學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被認為不包含任何道德內容。」這一命題的另一提出者艾倫·伍德也決絕地認定,馬克思「對道德教化、對道德價值……甚至道德本身極端且公開的反對」是清晰明確、毋庸置疑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中,所有的道德「而非僅僅資產階級的道德意識形態,都被科學且理性地以這樣一種方式描述和分析,任何了解情況的人都會看到信仰道德在道理上等同於信仰上帝,信仰上帝和信仰道德都是以幻想為基礎」。該派學者充分發揮了「分析學派」的特長,在馬克思、恩格斯浩如煙海的著作文本字裡行間找到了「對任何一種道德,無論是禁欲主義道德或者享樂道德,宣判死刑」,「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共產主義要廢除永恆真理,它要廢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等諸如此類話語,以此論證「馬克思理論以其反倫理傾向而區別於其他任何社會理論,馬克思理論自始至終沒有任何倫理言論、倫理命題和倫理預設」。
「馬克思非道德主義」學派的觀點相對溫和,雖然承認馬克思有自己的倫理思想、倫理命題、倫理假設和道德判斷,但又認為馬克思對不同領域、不同階級和不同社會道德的判斷標準不統一、態度有偏見,馬克思道德觀是矛盾的或似是而非的。如:「馬克思非道德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察·米勒認為,雖然馬克思「提出要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犧牲的行為準則……同時,馬克思也經常明確地攻擊道德和基本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盧克斯則明確指出:「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事實上是似是而非的矛盾的:一種彼此存在表面上的矛盾(contradiction)或至少是對立(tension)的態度的混合。」該派學者主要從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出發,認為根據馬克思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點,作為上層建築的道德無疑是被動的、從屬的,是各種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特定生產方式及其社會關係的產物。因此,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道德、任何階級的道德本身都是反映客觀社會存在的精神產物,都是不應該受到譴責或頌揚的。但是,馬克思的做法卻與此相反:一方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進行了無情批判和嚴厲抨擊,認為資產階級道德「全都是資產階級偏見,隱藏在這些偏見後面的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極力頌揚無產階級道德的先進性和正義性,明確表達了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解放的道德」的無限憧憬和極力讚美,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針對「馬克思反(或非)道德主義」學派的觀點,人數眾多的「馬克思道德主義」學派分別採用了語境主義、道德社會學、道德類型區分等不同理論和方式為馬克思道德觀辯護。如,凱·尼爾森就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承諾一種語境主義,而不是相對主義或主觀主義。它並不排斥關於道德進步的信念。」馬克思對道德的批判並不是否定道德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而是「通過批判道德化,通過展示認真對待道德的重要性,但又不陷入道德化或不追問道德的理性基礎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關道德功能的社會學描述」。盧克斯認為,馬克思批判「法權的道德」與讚頌「解放的道德」兩者並不矛盾:「一旦我們認識到它指責為意識形態和不合時宜的是法權的道德,而採納為它自己的道德的是解放的道德,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態度中似是而非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雖然這些辯護不無道理,但由於沒有深入挖掘「馬克思反(或非)道德主義」錯誤認識產生的深層根源,相關辯護存在辯護力度不夠、論證不夠全面的缺陷。筆者認為,正確理解馬克思的道德觀,需要運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特別是需要依據馬克思本人對利益與道德關係的權威論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
二、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特質的具體表徵
利益與道德的關係問題始終是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命題,對兩者關係的理解和處理不同,就此形成了價值旨趣各異的道德觀。馬克思始終以物質利益為軸心理解和評判道德,堅持辯證批判的立場,科學展示了道德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馬克思道德觀「既不否認利益佔有(與規範性道德觀相異),但絕對不止於利益的佔有(與描述性道德觀不同)」。馬克思對利益之於道德關係的論述實際上遵循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邏輯進路,其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層面。
1.批判道德純粹精神論,強調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馬克思自身並不否認道德是人類獨有的精神現象,還明確指出道德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類精神和社會意識形態,乃至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但是,馬克思明確反對把道德視為純粹的精神現象,強烈批判任何脫離社會現實利益的道德觀,這其中包括宗教道德觀、各種唯心主義道德觀和掩蓋了階級利益差別的所謂永恆不變的道德觀。宗教把人類社會的道德歸之於「神制」戒律,排斥人的理念和個性,勸導人們拋棄對現實世界的物質利益追求,信仰神的萬能精神力量。馬克思對其進行了嚴厲批判:「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批判康德以「善良意志」為標誌的唯心主義道德先驗論,認為康德把道德視為絕棄現實物質利益的高尚精神,具有極大的虛幻性和危害性:「康德只談『善良意志』,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調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這個善良意志完全符合於德國市民的軟弱、受壓迫和貧乏的情況,他們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終不能發展成為一個階級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因此他們經常遭到其他民族的資產階級的剝削。」為極力掩蓋階級利益的差別,統治階級的思想家往往以「使命、職責、任務、理想」等把統治階級的道德描繪成代表全民利益的道德。馬克思對此批判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識地從理論上把它們變成某種獨立自在的東西,在統治階級的個人的意識中把它們設想為使命等等;統治階級為了反對被壓迫階級的個人,把它們提出來作為生活準則,一則是作為對自己統治的粉飾或意識,一則是作為這種統治的道德手段……他們必然會把事物本末倒置,他們認為自己的思想是一切社會關係的創造力和目的,其實他們的思想只是這些社會關係的表現和徵兆。」
馬克思批判道德的純粹精神論與強調道德的物質利益本質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認為,人是物質的存在,也有精神追求,但道德既不是來源於神明天啟,也不是人之純粹理性思辨的產物,而是來源於調節人與人之間物質利益關係的需要。馬克思認為道德的產生、發展和最終實現都離不開物質利益的作用,都受到物質利益的制約和影響,並明確指出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無條件的前提,也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無條件的前提:「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就此,馬克思明確肯定了物質利益之於道德存在的前提性和決定性價值:「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具體而言,從道德觀念形成的起源看,道德來源於產生物質利益的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從道德的內容、形式及其性質的發展變化看,道德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統一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道德、宗教、形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 「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從道德最終實現需要的各種條件看,物質利益的充分滿足是道德最終實現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指出,人們「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
2.批判道德單向利益決定論,肯定道德對利益具有反作用
馬克思強調物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是否意味把物質利益看作是決定道德的唯一因素?道德就完全是被動的、從屬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馬克思強調物質對道德的決定性作用,意在批判統治階級遮蔽和掩飾道德的階級利益屬性,把道德作為統治被壓迫階級的麻醉劑和精神鴉片。馬克思是從「歸根到底」意義上說物質利益決定道德的,事實上從未將物質利益作為決定道德的唯一因素。針對當時一些人形上學地把馬克思道德觀歪曲為「經濟決定論」或「技術決定論」的錯誤,恩格斯明確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在馬克思那裡,道德受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經濟基礎、社會關係、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道德不僅具有階級性和實踐性,還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和習俗性。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謂善惡道德標準絕對論時,對馬克思道德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闡釋,明確指出:「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強烈反對杜林「竟在舊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在社會革命的前夜把一種永恆的、不以時間和現實變化為轉移的道德強加給未來的無階級的社會」。他們明確表示,「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做永恆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藉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
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特別重視闡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認為兩者之間並不必然體現為相互排斥的關係,而是共同作用於社會的變革發展。在論述經濟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時,一方面,馬克思強調「經濟運動是最強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決定性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明確指出「它也必定要經受它自己所確立的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運動的反作用」,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受到迄今為止一切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反過來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易而言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揭示市民社會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本質聯繫,超越了亞當·斯密物質利益驅動社會發展的單一要素論,指出利益與道德都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這實際上也就指明了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辯證關係:利益決定道德,道德對利益具有反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是由人創造並服務於人自身及社會發展的,道德本身體現著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並且能在某種限度內改變經濟基礎」。關於道德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道德「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道德既可以充當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統治和剝削無產階級利益的工具,也可以成為無產階級開展階級鬥爭和獲取自身利益的武器,馬克思這一關於道德對利益具有能動作用的表述十分清晰明了。
3.批判以追求「特殊利益」為核心的法權道德,弘揚「真正人的道德」
如果說在古代社會利益與道德衝突論或對立論一度佔統治地位的話,那麼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承認追求利益之於道德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已經成為主導性觀點。馬克思對此持贊同態度,明確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具體而言,馬克思不僅認為追求利益本身並非不道德,而且強調道德的發展與進步必須以人利益的滿足為基礎,也不認為個人追求自身利益與維護社會利益之間是必然的衝突和對抗關係。馬克思明確指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這就清楚地表明,馬克思認為利益有「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分,人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是否道德,關鍵要看獲取「特殊利益」的方式,但只有為全人類的「普遍利益」而奮鬥才是值得弘揚的道德。因此,馬克思不是從一般意義上批判代表「特殊利益」的道德,實際上要批判的是,披著全民利益外衣、實質上充當維護剝削階級利益工具的道德,即「法權的道德」。馬克思之所以要強烈批判這種道德,原因是:一方面,「法權的道德」在階級社會中總是被作為規範全民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合理而必要的工具」使用的,它掩蓋了服務於統治階級自身「特殊利益」的實質,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蒙蔽性;另一方面,這種道德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辯護,而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不僅把人當做商品、當做商品人、當做具有商品的規定的人生產出來;它依照這個規定把人當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體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產出來」。易而言之,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私人資本的存在,導致了利益追求與人的「解放的道德」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法權的道德」助推了所有人(包括資本家和工人)的全面異化,而「作為這個世界(它受自己的規律支配)的原則的道德正在消失中,而代替本質的卻是外表的現象、警察的禮貌和拘泥的禮儀」。因此,馬克思強烈批判這種「法權的道德」,倡導以「解放的道德」取而代之。
馬克思要弘揚的「解放的道德」或曰「真正人的道德」,是指以全人類的「普遍利益」為基礎,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以實現全人類的生活幸福為終極目標的道德。這種道德擺脫了「特殊利益」的羈絆,或者說以消解「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矛盾為前提,克服了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是人向自身「類特性」和自由本質的復歸。擺脫「特殊利益」的羈絆,並不是指道德完全「非利益化」或「去利益化」,而是說要改變以追求個人或少數統治階級「特殊利益」為中心的現狀,實現由追求「特殊利益」為核心向追求「普遍利益」為核心的轉變。馬克思明確指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全人類的利益。」顯然,人們一旦把追求「特殊利益」作為生活的核心目標時,不但做不到馬克思的上述要求,而且會背離人自身的本真屬性,遠離「真正人的道德」。確切地說,馬克思倡導「解放的道德」不是要求簡單地拋棄利益,而是要求揚棄利益,目的在於避免以追求「特殊利益」為核心所導致的人、勞動和社會的異化,通過構建以追求「普遍利益」為核心的「真正人的道德」,促進人之自由「類本質」的自我澄明和自我顯現。馬克思認為,「解放的道德」的實現必須要從革除利益獲取的不正當、不正義生產方式做起,「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從勞動不再能變為資本、貨幣、地租,一句話,不再能變為可以壟斷的社會力量的時候起,就是說,從個人財產不再能變為資產階級財產的時候起……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馬克思所謂的「真正人的道德」或「解放的道德」,需要以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為基礎,需要實現人類生產關係和社會交往關係的根本性轉變,只有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因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主義運動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的基礎,並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
三、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特質的當代價值
習近平指出:「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因此,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僅指引了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航程,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為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提供了實踐工具
馬克思強調物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與批判純粹的道德精神論是辯證統一的,目的都在於揭示道德的物質利益本質和根本成因,反對掩飾道德的階級性和利益性。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出發,運用辯證批判的方法,既肯定了道德的精神性,把道德看作是人類獨有的社會意識,又反對把道德視為無利益訴求的純粹精神現象,把物質利益視為道德的基礎,認為道德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與此同時,馬克思道德觀又明顯超越了既往道德觀的雙重屬性論,向我們清楚地展示了物質利益之於道德的先在性和決定性,道德的精神性是從屬的、第二性的:「這一『道德的』表明……就這些影響(首先是經濟的)以『道德的』形式存在而論,它們始終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決不是第一性的。」由此,馬克思將道德從虛幻的「彼岸世界」拉向了現實利益的「此岸世界」,其道德觀體現了鮮明的物質性和實踐性,這就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提供了實踐工具。顯然,分析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價值觀多元化等種種道德問題的成因,就不能僅僅只是從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程度層面去尋找,而應該從產生上述道德問題的深層根源上去尋找,解決道德問題顯然也不能僅僅依靠道德教育來完成。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雖然剝削階級已經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廣大人民群眾都是國家的主人,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但由於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利益分配方式多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突出,事實造成了不同社會群體利益格局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導致個人及不同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與社會及國家的整體利益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張力和矛盾。由於道德衝突實際上是利益矛盾的外在表現,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當代中國的各種道德問題,還必須回到馬克思提供的方案,從產生道德衝突的物質利益根源做起。那就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擴大公有制經濟基礎,不斷完善公平正義的分配製度,不斷和諧勞動生產關係,努力消除貧富兩極分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形成和發展壯大真正意義上的物質利益共同體,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真正的道德共同體。
2.為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作用提供了理論遵循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看待道德之於整個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尤其重要。馬克思既明確肯定物質利益對於道德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影響,明確指出利益關係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範,推動人類歷史變革的原動力在於物質利益,而不是道德,道德對於社會變革的功能與作用是有限度的、有條件的。同時也明確指出,道德發展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可以能動地調控利益關係,推動社會進步。這就為我們正確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了必須堅守的理論遵循:既要反對「道德萬能論」,也要反對「道德無用論」。高度重視物質利益對道德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針對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期忽視保障個人利益,過分誇大道德能動作用的問題,鄧小平明確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鬥」。習近平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這就是說,不斷發展經濟並保障人民的物質利益本身就具有道德進步意義,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解決其他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本和關鍵。
承認物質利益對道德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作用,就是否定「道德萬能論」。但如果就此認為發展經濟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認為道德完全無用,那無疑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實際上,克服市場經濟的私利性、盲目性和功利性等負面效應,更需要發揮道德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指出,「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表現為利益」,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生產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恩格斯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存在必然導致利益是單個利益,利益的統治必然表現為財產的統治,批判利益「被提升為普遍原則」 「被提升為人類的紐帶」 「被提升為對人的統治者」。今天我們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要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異化的弊端,以社會主義道德調控和化解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矛盾和衝突,引導人們正確理解馬克思所謂「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的論斷,做到「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全人類的利益」。在當前階段,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重大意義,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完善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人們誠信經營,恪守職業道德,發揚奉獻精神,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係,正確處理物質利益追求與道德品行提升的關係,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匯聚強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動力。
3.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馬克思指出,由於在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力圖創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裡面獲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滿足」,由此導致利益衝突和人的全面異化,「一切情慾和一切活動都必然湮沒在貪財欲之中」。而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總是一定階級利益的外在倫理表現,因此,不僅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存在對立和衝突,而且利益與道德之間也往往存在張力和矛盾。尤其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法權的道德」總是以維護全民利益的面目出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麻醉性,使被統治階級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追求自由和自我解放的意識。馬克思對這種道德給予強烈批判,指出道德必須從追求狹隘特殊利益的桎梏中擺脫出來,從階級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實現從「法權的道德」向「解放的道德」的轉變。其轉變路徑在馬克思那裡被表述為:「財產的任何一種社會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與之相適應,而那種使財產成為勞動之屬性的社會財產形式,決不會製造個人的『道德限制』,而會將個人的『道德』從階級束縛下解放出來。」易而言之,只有當勞動不再異化為對人的佔有,勞動剝削被消滅,階級對立被消除,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全部歸勞動者所有時,道德才能真正從階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恩格斯明確表示:「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這實際上是說,「真正人的道德」要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因為只有在那裡,人才能完成對自身本質的真正佔有,才能完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法權的道德」向「真正人的道德」轉化的路徑,實際上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早在分析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督教道德、資產階級道德和無產階級道德三者中哪一種更合乎真理時,恩格斯說:「如果就絕對的終極性來說,哪一種也不是;但是,現在代表著現狀的變革、代表著未來的那種道德,即無產階級道德,肯定擁有最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這是因為,無產階級的道德不是「法權的道德」,無產階級對利益的追求不以剝削和侵佔他人的勞動成果為手段,無產階級道德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普遍利益。今天,我們已經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雖然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依然屬於階級的道德,依然沒有完全擺脫「法權的道德」的範疇,但剝削階級已經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人民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因此,除在世界範圍內繼續作為與資本主義道德進行鬥爭的必要工具外,社會主義道德在國內作為「法權的道德」的工具性功能應該不斷被弱化,直至最終消亡。當然,在共產主義最終實現之前,社會主義道德依然是調節人民群眾內部利益矛盾的重要手段,堅持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依然十分必要。但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還應該更多強調「以人為本」,更多注重保障和滿足個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生活,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積極為「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引導和幫助人民群眾注重道德精神追求,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實現「真正人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為前進方向和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韋冬、王小錫主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道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2]〔美〕R·G.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呂梁山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4]魏傳光:《馬克思對「道德基礎論」批判的思想邏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2期。
[5]譚培文:《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道德話語權的批判與啟示》,《倫理學研究》2016年第6期。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