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六草?鏤月裁雲:西安博物院藏中國古代書畫精品陳列

2021-01-10 網易

2020-12-26 12:37:40 來源: 關中拍客

舉報

  在陝西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之中,古代書法和繪畫作品都非常有限,數量根本無法與這裡的出土文物相比。在西安博物院的二層,有一座書畫專題展廳,乃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書畫常設展覽——

  

  2007 年 5 月 18 日,西安博物院建成開放的時候,這裡便有中國古代書畫精品陳列。後來,這個展廳被改為臨時展廳,舉辦了許多其他主題的展覽。近年,這裡再次恢復為古代書畫精品陳列,集中展示了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書法和繪畫文物。

  展覽以「三真六草·鏤月裁雲」為主題,分為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和陝西名家書畫作品兩個部分。這些書畫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為主,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山水、人物、花鳥和書法等不同的題材。

  西安博物院收藏有 6000 多件書畫作品,大多為上世紀 50 年代至 60 年代民間收藏家捐贈,還有一部分是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曾經的舊藏。在這個展覽中,精心挑選了 120 餘件書畫作品進行展示。

  古代書畫

  

  陝西書畫

  

  1、山水畫

  中國的山水畫脫胎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畫,至隋唐時期形成獨立畫科,五代、北宋時更加成熟。按照不同的畫法,傳統的山水畫可以分為青綠、淺絳、水墨、沒骨、淡彩等幾種形式。這裡展出有董邦達、蘭瑛、黃賓虹、溥儒等著名畫家的山水畫,古樸大氣,意境幽遠。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一幅清代董邦達所繪的《秋江荒亭圖》立軸。董邦達( 1696 - 1769 ),雍正十一年( 1733 )進士,乾隆二年( 1737 )授編修,官終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恪」。他的山水畫取法元人,善於用枯筆。

  董邦達《秋江荒亭圖》

  

  黃賓虹《清江放舟圖》

  

  2、花鳥畫

  中國的花鳥畫也孕育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畫,隋唐時期開始獨立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它以鳥獸草木為題材,借物敘情,託物言志,以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這裡展出有文徵明、齊白石、徐悲鴻等人的繪畫作品。

  這裡懸掛著一幅近代徐悲鴻所繪的《立馬圖》立軸。他以畫馬著稱,對馬的肌肉、骨骼、神情、動態進行過長期觀察,採用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的技法,融合傳統筆墨與西方素描的方法。這幅畫描繪了一匹俯首吃草的白馬,有別於素描塑造的方法,採用傳統筆墨加以表現。

  徐悲鴻《立馬圖》

  

  齊白石《醉秋圖》

  

  3、人物畫

  中國人物畫的出現早於山水畫和花鳥畫,可分為肖像畫、道釋畫、仕女畫、風俗畫和歷史故事畫等。傳統的人物畫力求將人物刻畫得形神兼備,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和動態的渲染之中。

  這裡展出了一幅清代黃慎所繪的《高士撫琴圖》立軸。它創作於乾隆壬午年( 1762 ),為黃慎晚年狂草入畫和大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作品。畫中的老人雙目炯炯有神,左手託琴,右手撫琴,全神貫注。黃慎( 1687 —約 1770 ),早年師從上官周,繪工筆畫;中年學懷素,以狂草入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高士撫琴圖》

  

  王震《南無阿彌陀佛圖》

  

  4、書法

  書法是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最早的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書法產生的雛形。商周的金文,秦代的小篆,以及漢隸、魏碑、唐楷、行草等諸多書體的形式的發展,成就了中國書法的文化風貌。這裡展出有董其昌、鄭板橋、康有為、曾國藩、吳昌碩、羅振玉等人的書法作品。

  鄭板橋( 1693 - 1766 ),原名鄭燮,江蘇興化人。他的詩、書和畫,被稱為「三絕」。他的書法用隸體摻入行楷,將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不同的字體,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亂石鋪街」一樣,隨筆揮灑,跳躍靈動。

  鄭板橋《行書輪書軸》

  

  吳昌碩《節臨石鼓文軸》

  

  5、陝西書畫

  陝西是我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在 6000 多年以前,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的彩陶紋飾,便翻開了中國繪畫的第一頁。在隨後的周、秦、漢、唐時期,作為國家首都的長安城,成為全國書畫藝術中心。唐朝以後,隨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東移和南遷,雖然陝西地區的輝煌不如從前,但依然是全國的文化重鎮之一。

  這裡有一幅于右任書寫的《行書龍門遊後有感》立軸。他是鹹陽市三原縣人,光緒十九年( 1903 )舉人,早年從事革命活動,曾經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和國民黨政府檢察院院長等高級職務。 1932 年,遊洛陽龍門石窟的時候,于右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首詩。

  于右任《行書龍門遊後有感》

  

  劉古愚《思過齋書法橫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河南博物院陳列展覽12月26日起全面開放
    經過抗震加固和陳展提升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館,繼9月24日試開放以來,在基礎設施、陳列展覽、公共服務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自12月26日起,河南博物院整個陳列展覽面向社會全面開放。觀眾來到這裡,不僅能看到基本陳列「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的恢弘氣勢;還能看到「明清河南」「國寶特展」「中原楚國青銅藝術」「院藏明清工藝」「中原古代石刻藝術」等專題陳列的獨特魅力;再加上「魯迅的藝術世界」精彩臨時展覽,從一樓到四樓洋洋灑灑16個展廳悉數開放,將給觀眾奉上歷史文化大餐。
  • 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等書畫珍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中新社臺北10月6日電 (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北宋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郭熙《早春圖》、宋徽宗《臘梅山禽》、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元代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等10件限展宋元時代書畫珍品,6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展出。
  • 探訪中國木雕博物館:鏤月裁雲間的流年美夢(圖)
    木雕是中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一門傳統手工藝,歷代的木雕大師們因材施藝,因勢象形,將木材的天然之美經自己的妙手施藝而發揮至極致,猶如點石成金般地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  在數以百餘種民間雕刻工藝中,歷經千年錘鍊的浙江東陽木雕,是各流派中影響最大最負盛名的一種。看著巧奪天工的木雕作品,我們不禁感嘆,一段木頭,經歷了怎樣的技藝才雕琢成器?一件木雕,又承載著怎樣的時光雕琢?
  • 一周觀展指南丨董其昌大展還有一周,草間彌生即將來滬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博物館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已進入倒計時,還沒來得及看的觀眾不要錯過。另外,草間彌生又一次來到上海,此次展覽中不僅有其最具代表性作品,還有其最新的繪畫系列。此外,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將推出蕭海春山水教學展、上海中國書法院推出了「長三角名家書畫小品展」。
  •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將於武英殿開展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將於5月6日在武英殿書畫館拉開帷幕,展期近兩個月,至6月28日結束。 「清初四僧」(以下簡稱「四僧」)是指活動於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四人。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從「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到使命與擔當
    (四)故宮博物院保存了許多中國古代特有的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物修復複製技術,其中古書畫的裝裱與修復、青銅器的修復與複製、寶玉石的雕刻與鑲嵌、傳世漆器與木器的修復、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術、古鐘錶的修復技術、囊匣的製作技術、官式古建營造技藝等技術,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有的歷史甚至更為悠久,是經過世代相傳、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形成的有著完整工藝流程的技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 「辛丑吉瑞」聊城籍名家書畫精品收藏展徵稿啟事
    文化資源豐富,書畫名家輩出。美術創作、欣賞和收藏有著深厚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聊城市美術館是專門負責創作、徵集、收藏、展示、研究美術作品同時兼具公共教育功能的藝術機構。為了進一步弘揚優秀書畫藝術,宣介我市傑出書畫藝術名家,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名家經典佳作。值此辛丑新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特舉辦此次"聊城籍名家書畫精品收藏展"。歡迎廣大藏家不吝亮寶,共襄盛舉!
  •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開展
    八大山人貓石花卉圖卷國際在線消息(記者丁旭):「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5月拉開帷幕,集中展出「清初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的典型書畫作品。「清初四僧」活動於明末清初,他們的書畫以先賢為師,兼容並蓄,既繼承先人的繪畫思想,又主張抒發個性和創造力,在實踐中不斷求真、求變。基於坎坷多折的生活經歷,他們的書畫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真摯的感情色彩,不但個性鮮明,而且藝術面貌獨特新穎,極富藝術內涵,又充滿了勃勃生機。他們的藝術特色對清代乃至近現代、當代書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為師的書畫家群體。
  • 往事|老舍、胡絜青的藏畫與捐贈:最愛白石,也愛古代
    舒乙充分認可並尊重吳為山的建議,他隨即調整捐贈意向,並同意中國美術館在其家藏中補充遴選現代藝術作品。這樣,經過專家遴選,任伯年、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傅抱石、林風眠、陳半丁、王雲等一批近現代藝術大師的精品入藏中國美術館,這些作品幾可代表中國近現代書畫界的最高水平,意義非凡。
  • 南京博物院藏曆代古琴辨識
    琴的象徵傳統和解釋琴的象徵意蘊成為琴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並隨著琴學內容的豐富,其象徵意蘊也越來越豐富複雜起來(劉承華《古琴神秘性探源》,《中國音樂》2003年第4期)。 雖然從文獻中得知歷朝名琴代有其勝,如史傳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別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號鍾」「繞梁」,西漢的「綠綺」,東漢的「焦尾」。另外,唐代有春雷、瓊響、秋籟、寒玉等,五代有洗凡、清絕等。
  • 9幅過億的書畫作品欣賞,大飽眼福!
    如今的書畫市場,拍出天價的字畫已經不是什麼奇事,數億的字畫在拍賣會上也是層出不窮,除去炒作成分,這些天價字畫貴也有貴的原因,其中大家名畫也是數不勝數。 過 億 書 法 · 中 國 古 代 篇 古代書畫作品一方面時間久遠,存世量越來越少,能得以流傳足以說明其珍貴,另一方面這些作品極具歷史和學術價值。所以我們在觀看古代名畫時,除了欣賞作品本身價值外,作品的歷史屬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欣賞點。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詳解2020年保利拍賣的精品回顧
    一、古代書畫古代書畫部分作品選自2005年至2019年保利拍賣中國古代書畫部、書畫季拍部拍品,作品共選取247件,以創作時間為據,上起唐宋,下至辛亥革命以前。(清)項芝房:《南雪齋藏真十二卷》,道光十二年(1832)至鹹豐三年(1853),伍葆恆撰集。6.(清)羅天池:《海山仙館藏真續刻十六卷》卷二、卷三。7.(清)潘仕成:《宋四大家墨寶》卷六。8.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第35、36卷,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9.[日]中田勇次郎:《黃山谷真跡》,日本二玄社,1912年。
  • 南京博物院,館藏乾隆御用畫師的《八駿圖》!
    南京博物院藏。艾啟蒙,(1708—1780)字醒庵,生于波西米亞,原名Jgnatius Sickeltart,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乾隆十年(1745)來中國,四洋畫家之一。乾隆十年(1745)來中國,師從郎世寧學畫,得郎氏指授,使西法中用,很快受到清廷重視,詔入內廷供奉。供職如意館,賜三品銜。1780年 (清乾隆四十五年)卒,享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