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創: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16位【名人專業班】
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16位【名人專業班】
高考志願規劃專家 薛耀康
1.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學森與毛澤東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5年,經中宣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實驗班】目的就是要傳承錢學森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積極探索傑出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為中國能夠培養出更多傑出人才探索一條可行之路。 據西安交大教務處處長程光旭教授介紹,在「錢學森實驗班」,西安交大專門安排學校的國家教學名師擔任班主任,優秀教授、副教授授課。在課程設置上將專業課、非專業課、實驗課等有機結合起來,打開各門科學技術之間的界限,使學生逐步形成全新的觀念,從而系統性創造性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清華大學航空航天類錢學森力學班】(比較優勢):清華航院學科特點是「頂天」、「立地」。其中「頂天」是指學術前沿的科學研究。「立地」是指面向應用和工程。清華航院與其他院校不同的特點是,更注重寬厚基礎教育及國際化,立足培養航天航空方向綜合性、複合型領軍人才。力學學科和工程熱物理學科等基礎學科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在教育部三輪一級學科評估中,均排全國第1名。近幾年有多名省理科第1名和前10名學生選擇航天航空學院就讀。【專業剖析】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航天、航空、航海(簡稱三航)得到迅速發展和大力支持。「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大飛機、四代戰機、蛟龍載人深潛器、航空母艦等計劃的逐步實施,已經充分表明本學科光明的發展前景。本學院學生寬口徑、厚基礎培養,前兩年打基礎不分專業,後三年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航空航天、工程力學方向進行學習。【科研實踐】航院具有自己的本科生科研實踐平臺。已經成立了本科生航空航天創新實踐基地,鼓勵學生開展無人機、微小衛星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航空航天設計能力。學生科協舉辦的飛行器創意設計大賽已發展成為清華大學重要的科技創新品牌活動之一.航院每年都組織和支持本科生參與學術、科技競賽,如挑戰杯、機械設計大賽等。如以航院同學為主的航模隊在2007年全國高校航模比賽中榮獲單項冠軍;同樣是以航院學生為主的清華代表隊,在2009年的全國周培源力學大賽中榮獲團體總冠軍,2013年由我院學生航空創新實踐基地(AIR)組織的代表隊獲得歐洲大學生載重飛機挑戰賽(ACC 2013)亞軍,並在載重量和裝載速度兩個重要單項上拔得頭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所依託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形成的培養平臺,其學科實力之強,在國內遙遙領先於其它任何一所大學。中國科大力學學科的前身是建立於1958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與力學工程系,是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郭永懷院士一手包創辦的,首任系主任是錢學森院士。錢學森、吳仲華、郭永懷、林同驥、胡海昌等多位世界聞名的工程科學大師均曾任教於此。力學作為一個基礎工科專業,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橋梁,對於航空航天、新能源產業、機械工業、建築等諸多產業領域都起到了支撐作用,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力學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勢力,因此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國內各個大學都非常強調力學學科的發展。和當時國內其它大學的工科培養面向生產線的普通工程師不同,科大力學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研都是在錢學森、吳仲華、郭永懷、林同驥、胡海昌等世界級大師的主持下建立了,充分體現了錢學森院士所說的「工程科學」的理念,既科學和工程相結合,培養能適應不變變化的工程技術前沿,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學基礎和領導能力的研究型工程師。
2.侯宗濂(1900年1月23日-1992年3月17日),中國近現代生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家。1900年1月23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漢族。研究論證了Fick氏間隙的本質是陽極抑制,提出短時通電兩極興奮、兩極抑制學說;研究了興奮性及其指標問題,論證出能正確反映興奮性的指標;研究過針感生理,論證了不同穴位的針感感受器和針感傳入纖維。多年擔任醫學行政工作,對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92歲。
【西安交通大學侯宗濂醫學實驗班】為探索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西安交通大學自2007年開始開辦以我國生理學奠基人之一、著名醫學教育家、我校醫學院老院長侯宗濂教授命名的「侯宗濂醫學實驗班」,旨在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與辦學實力,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侯宗濂醫學實驗班的學生從有志於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優秀的臨床醫學七年制新生中選拔,按照「學碩博連讀,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的培養原則,採用先理後醫的培養方式。
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華羅庚與陳景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羅庚班」成立於2009年3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09年3日籤訂協議,發揮系所結合優勢,共同創辦「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簡稱「華羅庚班」,學制四年,前兩到三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基礎課,後一到兩年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習專業課程,並在院士、研究員指導下參加科研實踐.招生納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類招生計劃。學生一部分從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優勝者中直接招收,另外一部分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生中選拔。華羅庚班學制四年,每年招收30名左右的學生,學生從錄取的數學系與少年班新生中選拔,前兩到三年在中國科大學習基礎課。期間,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將通過選派院士、研究院承擔部分課程、開設專題報告和暑假短期課程,或安排學生暑假到研究院參加專題討論班和科研活動等形式參與教學與實踐活動。後一到兩年在數學與系統科學院學習專業選修課、參加科研活動,並在研究員指導下撰寫畢業論文。此外,從大三起,學生將每月取得補助。畢業生將有大量的機會赴世界一流大學或者在國內頂尖研究院所繼續深造。華羅庚班作為單獨班級,實行輔導員加導師的雙軌制管理,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雙方分別為每班配備輔導員及若干名教授或研究員,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科研活動進行全程管理。
4\嚴濟慈(1901.1.23—1996.11.2),譜名澤榮,學名寓慈、濟慈,字華庭、慕光,號子祥、廠佛、岸佛,浙江東陽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研究水晶壓電效應第一人。嚴濟慈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物理系;1935年,被選為法國物理學會理事;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院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後,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嚴濟慈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和應用光學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他精確測定了居裡壓電效應「反現象」,發現了光雙折射效應;系統研究了水晶圓柱體施加扭力起電現象,發現水晶扭電定律;深入研究了鹼金屬蒸氣等光譜,發現軸向對稱的分子有效截面數值和費米━萊因斯伯格方程不符,並為原子物理學中的斯塔克效應等提供了豐富的實驗證明;在大氣物理學的臭氧層測試研究中,他精確測定了臭氧紫外吸收係數,被世界各國氣象學家使用達30年之久;他還研究了壓力對照相乳膠感光性能的影響,發現壓力能減弱乳膠感光性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嚴慈濟物理科技英才班:嚴濟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以他名字冠名的「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是由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創辦。科大擁有一大批熱愛物理的學生,物理學院每年招收300名左右本科生,加上少年班學院100名左右修讀物理專業的學生,有將近400名。希望在此基礎上,挑選一些學生組成一個班級並提供持續支持,讓熱愛物理的同學能夠有機會成長為出色的物理學家,幫助大家實現物理夢,這就是嚴濟慈班創立的初衷。
5\盧嘉錫(1915.10.26—2001.6.4),福建廈門人,原籍臺灣省臺南市,祖籍福建省永定縣,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34年,盧嘉錫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工作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核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有傑出貢獻,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研究等,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所指導的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績。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盧嘉錫與胡錦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
6\貝時璋(Shitsan Pai,1903.10.10~2009.10.29)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浙江大學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大陸地區最後一位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貝時璋生命科技英才班
7\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京大學】文科試驗班(元培學院)、理科試驗班(元培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紹興市元培中學
8\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徵。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黨中央曾評價他「對自己是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
【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英才班
9\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北京中醫藥大學】時珍國醫班
10\朱憲彝,臨床內分泌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臨床內分泌學的奠基人之一。20世紀30年代以代謝性骨病的鈣磷代謝系統的研究聞名於世,成為國際代謝性骨病鈣磷代謝研究的先驅者。1950年代後他倡導並主持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的研究,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在醫學教育方面,他創建天津醫學院,並首倡與綜合大學合辦八年制醫學教育試點班、恢復高等護理教育專業、推行醫學本科畢業生二次分配製度。
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朱憲彝班】
11\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生於日本東京。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主持製成了中國第一臺雷射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被稱為「863計劃」。1992年與其他五位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王大珩物理科學班):王大珩物理科學班是大連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參加教育部首批「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該班主要針對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需求,充分利用中科院科研院所的雄厚的科研資源,廣泛的國際研究影響,結合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的學科優勢與特色,以及我校一貫嚴謹、優越的教學科研條件,對有潛力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使之成為基礎雄厚、創新能力突出的領軍人才。
王大珩物理科學班單獨設置培養方案,強調夯實數學、物理、化學基礎,強化物理理論課程,拓寬專業物理課程,追蹤學科前沿,重視科研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與科研院所將組織優秀科學家和骨幹教授授課,聘請青年學術帶頭人作班導師。合作科研院所將接受學生進行科研實習、畢業設計等。
專業的專業方向包括:等離子科學與技術、理論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化學物理、信息光電子學、微納米功能新材料等。
專業主幹課程:量子力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原子物理學、數學物理方法、計算物理學、固體物理學、雷射原理、等離子體物理基礎。
12\張大煜(1906.1.15-1989.2.20),江蘇江陰人。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3年獲德國德勒斯登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感光化學研究所顧問、研究員。中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06年1月15日生於江蘇江陰,1989年2月20日卒於北京。1929年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公費留德。1933年獲德國德勒斯登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交通大學教授。1949年後任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顧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燃料化學學報》主編等職。曾倡辦《催化學報》,是中國開創催化反應和催化劑研究的科學家之一。
【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張大煜化學菁英班):張大煜化學菁英班立足於應用化學專業,以培養化學家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學生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培養能在化學或相關領域從事研究、教學和科技開發的高素質學術型人才。該專業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實施聯合培養,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研究所的科研條件,構築科學的課程體系,實施多層次實驗教學,為學生從事化學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本專業實施本-碩、本-博連讀培養模式,研究生保送比例為50%。專業主幹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儀器分析、基礎及專業化學實驗、化學研究訓練。本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化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研究或教學工作。該專業有權授予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3\錢令希(1921 07.16 - 2009 04.20),工程力學專家,著名力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是我國計算力學工程結構優化設計的開拓者。1916年7月16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1936年畢業於上海中法國立工學院。1938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工程師學位。回國後曾從事鐵路橋梁工程設計,擔任雲南大學(1942~1943)、浙江大學(1943~1951)教授。1952年起在大連工學院執教至今,歷任數理力學系主任、研究部主任。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院長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82年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他歷任第二、三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和第三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錢令希長期從事結構力學方面的研究。他在剛架結構分析、懸索橋分析、餘能理論、結構極限分析和板殼理論等方面有研究。70年代後在中國國內倡導計算結構力學和結構優化設計。他將結構力學理論用於許多建築、橋梁、船舶等結構工程中的大型計算任務。
【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力學(錢令希力學創新實驗班):錢令希力學創新實驗班是為紀念我國已故著名力學家、教育家,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錢令希院士而設立的高層次複合型力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該班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因材施教、質量一流」的培養理念,依託大連理工大學力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及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建設。該班招收數理基礎紮實,對力學科學具有濃厚興趣,並在力學前沿基礎理論研究與重大工程應用方面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採用研究型教學模式和靈活的管理模式,培養全面發展的厚基礎、寬口徑、複合型的工程力學創新拔尖人才。
14\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2]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3]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吉林大學】考古學(中科院郭沫若考古學卓越培養計劃)
15\馮秉銓,電子學家、教育家。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河北省安新縣。1926年北京匯文中學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即應聘至廣州嶺南大學任助教。1932-1934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直至畢業。1935-1937年任廣州嶺南大學副教授。1938-1939年任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代主任。1940-194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任教。1947-1951年任廣州嶺南大學教授、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務主任、嶺南大學教務長。1951-1952年任廣東省高要縣羅勒村土地改革小分隊副組長。1952-1962年任華南工學院首任教務長。1962-1966年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1973-1979年任華南工學院革委會副主任。1979-1980年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
先後在發展電子振蕩理論和無線電廣播發射技術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所提出的強力振蕩器相角補償法、抑制脈寬調幅發射機殘波輻射法,以及用射頻削波法解決我國邊遠地區廣播覆蓋面積有限和抗幹擾能力差問題的方案,均得到肯定與應用。執教50年,培育人才,成績卓著。
【華南理工大學】信息工程(馮秉銓實驗班):依託長達30年的精英人才培養探索成功經驗(1985年設立的信息工程精英創新班「電類聯合班」與2011年設立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卓越工程師班),針對創新型複合人才內在知識系統、經驗系統和意識系統,通過「高層次的目標導向、寬口徑的課程體系、全方位的創新實踐和英才式的育人文化」的培養路徑,培養知識系統寬厚、工程能力突出、富有主動精神及創新意識的電子信息類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16\茅以升(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時稱交通部唐山工業專門學校英文名稱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教授、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國立河海工科大學校長、交通部唐山大學校長(今西南交通大學)、北洋工學院院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代院長、院長、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北洋大學校長、中國/北方交通大學(時含今西南交通大學和今北京交通大學)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裡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
【西南交通大學】金融學類(茅以升學院)、力學類(茅以升學院)、機械類(茅以升學院)、材料類(茅以升學院)、電子信息類(茅以升學院)、測繪類(茅以升學院)
(作者:薛耀康:中高考填報專家,高考志願規劃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高考志願研究16年,成功指導千餘名學子夢圓北大 、人大、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航等高等學府.2013年成功指導山西省康傑中學於志特考入北京大學物理專業.2014年指導山西省萬榮縣理科高考狀元張金珠考入北京大學。)關注高考 服務考生 ! 中、高考家長交流群QQ: 213112684;關注中高考,微信掃一掃:xyk13834940898;一對一預約輔導:1383494089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