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術語背後有一個故事生命科學的十大進步不難理解

2021-01-10 中國荷都網

1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選出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步」,並評選出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學發現。和往常一樣,我讀的專業詞彙充滿專業名稱,如「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的超分子結構」和「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的大量缺失效應及其優化解決方案」。許多人說「很難理解」。然而,在專家解釋之後,中小學生也可以饒有興趣地聽。

」在去年舉行的進步會議和青年科學普及會議上,許多孩子問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表明他們已經運用了大腦並消化了這些理論。他們是非常體貼和驚訝的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協會秘書長王蕭寧說,事實上,這些成就不僅是重大的學術進步,也為我們揭示了生命科學的許多奧秘。理解它們並不難。

為了更容易理解,《科學技術日報》的記者梳理了其中幾篇,講述了其中包含的生活故事,打破了生命科學重大進步難以理解的形象。

最陽光通透:硅藻「吃光機」結構被看清

除了陸生植物,水下藻類還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吃」陽光,轉化有機物和氧氣。其中,最「成功」的浮遊植物是海洋中的硅藻。

十大「解開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正是精巧的結構得到了解決,讓硅藻「沉浸」在水中,同時也進行光合作用。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沈任劍和鄺聽雲的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分析了硅藻集光天線的膜蛋白。這種「簇」蛋白不僅能高效捕獲藍綠色光,高效傳遞和轉換光能,還能起到光保護的作用。

首先,應該解釋一下,這是一種「球」蛋白,就像一臺工廠機器,它有一個組合和裝配線。因此,許多人生動地將承擔某一生命相互作用功能的生物體中的蛋白質稱為「蛋白質工廠」,在學術上稱之為「蛋白質複合物」,因為複合物的組成與樂高拼接非常相似,但各部分只是單一的蛋白質。

這種分析具有極高的精度,就像用幾百萬倍的放大鏡一個接一個地清晰地看到硅藻上的「進食機器」部件。

「蛋白質複合物提出後,我們用冷凍電子顯微鏡來了解它的結構。它的結構非常複雜,包括70種蛋白質。」沈任劍說道。這70個蛋白質「零件」與樂高零件完全不同。它們不是規則的,而是分枝的。電子云相互作用和合作,完成一系列任務,如吸收光能將水分解成氧氣,轉移電子和釋放能量。

但是為了清楚地看到原子和電子之間的功能,冷凍電子顯微鏡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就像從一千米高的地方俯視島嶼的輪廓一樣。要知道有哪些港口以及如何運輸「貨物」(電子)需要更高的精度。該團隊隨後使用蛋白質晶體衍射方法,在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精度方面獲得1.8埃(10-10米)的高解析度,原子直徑約為1埃,在此基礎上每個原子都清晰可見。

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在硅藻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凝塊」上?中國科學院匡聽雲院士給出了答案:「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活動,它利用光能和化學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並儲存在體內。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低級植物每年通過光合作用合成2200億噸乾物質,而人類能源消耗僅佔總量的十分之一。硅藻的光合作用每年貢獻大約20%的地球初級生產力。它們能發揮如此大作用的原因主要與硅藻光合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據報導,經分析的巖藻黃素已用於減肥藥物,並正在推進臨床試驗。將來,這些看似遙遠的蛋白質將能夠展示它們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最親近自然:那頭麋鹿有一雙抗癌的角

「我們進行的研究通過涵蓋所有6個反芻動物科的大多數物種的大規模組織學數據分析和功能驗證揭示了這個秘密。」王文說:「這些結果對於我們了解反芻動物的進化史、再生醫學、腫瘤生物學、睡眠障礙、骨質疏鬆症等醫學研究,以及培育新的家畜品種都具有重要意義。」鹿角每天可以長1-2釐米,幾個月後它們可以長成一個10公斤重的大傢伙,比任何腫瘤都長得快王文說,通過組織學研究,他們發現鹿角細胞激活了大量癌症基因,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生長。

癌症基因被激活,但它只「被困」在鹿角中,不會擴散或引起其他癌症症狀。為什麼?通過對大量組織學數據的分析,本研究首次將再生能力強的鹿科動物的低癌現象聯繫起來。大量的腫瘤抑制基因,如p53途徑基因,已經被強烈地自然選擇,這可能與鹿科動物的低癌症發病率有關。這表明鹿茸再生能力和鹿抗癌能力來源於相同的途徑調節。理解這一機制將為再生醫學和癌症研究帶來新的想法。

聖誕老人的馴鹿生活在北極,那裡沒有規律的白天和黑夜,也沒有陽光。「這與一些當代『年輕住宅』的生活環境非常相似,但為什麼它們沒有因維生素D缺乏而導致的精神壓力問題或骨骼發育問題?」王文說,一項大規模的組織學比較研究發現,馴鹿晝夜節律相關的基因發生了突變。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兩種關鍵酶的活性遠遠高於其他動物,從而保證馴鹿在弱光條件下能夠高效代謝鈣,促進鹿角的生長。

最具攻擊力:擊破結核桿菌緻密胞壁

曾經上市的減肥藥物被發現是結核分枝桿菌的「毒藥」。

」利莫那班(減肥藥的名稱)最初是一種抗人大麻素受體CB1的拮抗劑,它具有減肥作用。很難想像靶向人類蛋白受體的藥物能殺死結核分枝桿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冰說。

那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了什麼樣的「生命之門」?膜蛋白「MmpL3」負責將細胞內細菌合成的分枝菌酸前體轉運到細胞膜外,並起到「轉運體」的作用,該轉運體的動力來自從膜外流向膜內的質子流。

由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傑出教授饒何姿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分析了關鍵蛋白MmpL3和「藥物靶向-藥物」複合體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創新藥物殺滅細菌的全新分子機制。他們還分析了利莫那班和MmpL3蛋白的化合物的三維結構,從而證實利莫那班會神奇地阻斷MmpL3的質子內部流動通道,這與已知的結合模式非常不同。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由於愛滋病與結核病的交叉感染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出現了嚴重的耐藥結核病。結核分枝桿菌新藥靶點的發現和新藥開發迫在眉睫。新機制的發現為新抗生素的研發和解決世界日益嚴重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開闢了新途徑。

研究發現,抑制劑的小分子都以基質金屬蛋白酶3蛋白的跨膜區為目標,直接「阻斷」蛋白質的質子內部流動通道,破壞基質金屬蛋白酶3工作時的能量供應,導致遞質「癱瘓」。為了設計更有效的抑制劑,研究小組還利用計算機「虛擬篩選」技術在專利藥物庫中篩選藥物分子。人們發現減肥藥也是結核分枝桿菌的「毒藥」。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為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光明網訊(記者 戰釗)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經成員學會推薦、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 業界| 數據科學簡歷通關指南,一文告訴你HR青睞哪些特質
    首先,學校中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通過團隊成員合力完成的,並且都有帶隊老師指導。其次你所參加的團隊項目可能獲得了獎項,但是你在團隊中發揮的作用,通過獎項成果很難判斷,只能判斷出團隊協作的有效性。你的專業課程之外完成的數據科學項目,最能說明問題。
  • 姆爺《Stan》背後的故事,追星有度珍愛生命
    《Stan》這首歌是他寫給粉絲的歌,裡面的歌詞基本上是他和粉絲書信的對話,這似乎聽起來平淡無奇,但是這背後的故事卻頗有深意。故事源於姆爺的粉絲Stan(化名),他也是姆爺眾多粉絲中對姆爺的熱愛比較瘋狂的一個。
  • 太陽系真的有一顆隱形的星體,十大行星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人類進步到一定階段,計算機就採用二進位,這是要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結構的具體情況。人類的起源,科學的起源,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逐步完善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不是說現在的人就很聰明,古代的人就很愚蠢,如果這樣想,那麼就太自大了。
  • 雲南這座「邪門」景點,相傳是一個愛情故事,科學至今很難解釋!
    旅遊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見證了祖國的進步,有了「中國速度」我們才可以毫不費力地體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你是否會因為這樣的祖國而驕傲呢?聽命湖——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恐怕大家也能推測出一兩個點,是的,能聽懂別人的命令,當地人會警告來到命湖的遊人,不要在命湖周圍大聲喧譁,不要拼命喊叫,如果不這樣做,即使一眼看到萬裡無雲的天空,緊接著烏雲就會壓在頭上,雨滴滴落,雷聲大作,風雨交加,有時還會下冰雹,但是,十幾分鐘後,一切都會恢復原狀,這完全是一種奇怪的現象,而且總是在嘗試了好幾次之後才感到不快,「只要你大聲呼喚,我就風雨無阻」這句話,恐怕就是生命之湖與人們之間的真實寫照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舉行「帶我走進生命科學的第一本書」活動
    11月18日,由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帶我走進生命科學的第一本書」決賽在渾南校區生命學館B101此項活動是創新創業學院支持的科普立項「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VMP科技培育計劃」的子活動之一,旨在激勵同學們去閱讀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書籍,加強專業性學習,更好地促進同學們對生命科學的認識。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該榜單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的指導下,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 科學知識「翻譯官」旭崬: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的鑰匙|喜馬播客
    在追索這些問題的路徑中,旭崬為聽眾串聯起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科知識經緯線,讓聽眾驚訝於一個「笑點」背後,竟然藏著這麼多知識點。 有別於很多科普內容輸出者,旭崬在拋出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時,試圖讓科普破圈,打破與人文社科的二元對立。
  • 走近大科學工程:解鎖農作物的生命密碼
    解鎖農作物的生命密碼  ——探訪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項目  走近大科學工程  本報記者 馬愛平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院內的作物科學研究所重大科學工程樓,即使是在建成16年後的今天,外表看起來也頗為壯觀。
  • 鋼哥的科學驛站|發現自閉症「密碼」的背後:超算加速發現生命真相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超級計算已經成為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乘風破浪的重要工具。 記者從中科院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健康院)了解到,在該院近年來取得的一項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後,都與其自2014年起建設的中科院超算環境廣州分中心(下稱超算中心)密不可分。 這一次,科學驛站就要帶著大家走進這個神秘而威力無比的超算世界。
  • 「懶惰」讓科學進步?別逗了,看專家怎麼說吧!
    小編曾看讀這樣一篇文章,大致說的是:科學是「懶惰」的人創造的。而且還舉例說,比如有的人害怕走路,就發明了汽車;有的人害怕上下樓,就發明了電梯;有的人害怕打掃衛生,就發明了智能除塵器。。。確實,這些發明減輕了不少負擔。「懶惰」發明了科技卻是個事實,雖然聽上去讓人難受。
  • 經典且回憶歌曲《最佳損友》+《漂洋過海來看你》創作背後的故事
    人的這一輩子,最怕的就是在某一個時候聽懂一首歌。因為那是往往是物是人非,曲終人散的時候。就好比這句話。聽懂了,是經歷。聽不懂,是幸運的。而這些故事,有的人把它寫成了書,流傳世人閱讀。有的人把它寫成了歌,千古絕唱。第一首歌曲:《最佳損友》《最佳損友》是陳奕迅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由黃偉文作詞,郭偉亮作曲。
  • 人類依舊孤獨|深度解析「金星上發現生命標誌物」背後的故事
    用國內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國家天文臺已退休教授李競老先生的話來說,尋找地外生命不僅有非凡的科學意義,甚至還有哲學意義:它可以幫助確證我們是否真的唯一。無疑,我們會先從較近的行星和衛星著手。太陽系中,四大氣態行星先排除在外,它們顯著不具備孕育生命的基本條件。
  • 「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
    「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 2021-01-15 21:56: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 原創: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16位【名人專業班】
    原標題:原創: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16位【名人專業班】 影響中國科技進步的16位【名人專業班】 高考志願規劃專家 薛耀康 1.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
  • 《我的孩子生命之源》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故事背景介紹
    導 讀 在我的孩子生命之源手遊中講述這一個悽美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下我的孩子生命之源背景故事介紹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速來圍觀吧~~~ 我的孩子生命之源背景故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