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歷來被公認為是西藏著名的藏密咒語,因此,在我國西藏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六個藏文字母。藏民們把這「六字真言」寫在房屋上、牆壁上,還有的把字寫在紙條或布條上藏在滾筒中,被稱作「轉經輪」。純樸善良的人們在吟誦中不知不覺地承受著她所賜予的恩惠。
「六字大明咒」的緣起就是蓮花生菩薩祈禱西方極樂時所唱的六個字。這六個字是:唵、嘛、呢、叭、彌、吽。另外,習慣在發音末尾加一尾音「敕(chi)」。這便是「六字真言」。「唵」,表示佛部心,「嘛」、「呢」表示如意寶,「叭」、「彌」意為蓮花,「吽」,表示金剛部心。
我們現在用漢字書寫的「六字真言」,由於系音譯字,故其寫法與讀音不盡相同。因為,有些同音字可以相互替代,如「吽」字有寫作「轟」等。讀音也不盡同,一種原因是由於拼注錯誤,或將漢語拼音使用錯誤;二是由於有的字本身就有兩種讀音,如「呢」字,一讀「ne」,一讀「ni」。此外,就是方言上的差異所致。下面,對六字之體用,簡要淺釋。
一、唵。現在大多數「六字真言」都用這個字,也有寫「嗡」字的。其讀音為weng(嗡),張口微聚,發鼻腔音,有嗡嗡之聲。其聲發自氣海,沿任脈升至喉部,在口內迴旋上升至頭部,充於七竅。《新華字典》對此字的注音為an(安),註解為「佛教咒語的發聲詞」。「唵」字可能在別的咒語中發音為an(安),在這裡我們就不去探討了,但在「六字大明咒」中卻是weng(嗡)音。「唵」為「六字真言」之始,為智慧、快樂的本源。常誦可以使人耳聰目明,如有耳疾可使嗡嗡之聲震於耳部;如有目疾,可使嗡聲出於眼部;如有鼻炎,可掩一鼻孔,令其從另一鼻孔出氣發聲,兩鼻孔交替進行。
二、嘛。對此字沒有爭議,其讀音為「ma"(音調為輕聲音)。發音時唇先合後開,聲振喉部,天突發麻,可治療喉炎、咳嗽等病。
三、呢。此字發音應為「ni」(陽平),而不能發「ne」(助詞)音。口微張,舌抵齒,發音時,舌向上、向後卷,聲震於胸,可治療胸、肺等內臟疾病。
四、叭。讀「ba"(陰平),有些書籍上拼作「bei"(背),但字典上卻沒有這種發音,也許是由於方言不同的緣故。發音時先閉口,後張口,內氣自丹田入,命門出。念誦此字時,命門及背部督脈均有溫暖感,可治療腰痛、腎炎、脊椎炎等。
五、彌。發音「mi」,,將「彌」字加上「口」字旁可能是為了與其他五個帶「口」字旁的字相配合。「六字真言」由於是音譯字,故可以用多個同音字來代替。筆者認為最好是用一些發音正確且熟悉的漢字來代替,如「唵」用「嗡」替代,「彌」用「咪」替代,「吽」用「哄」代替。發音時,口微開,舌下音,聲向下,小腹有振動感,內氣沿帶脈運轉,主治肝炎、腸炎、腹痛、腹瀉等症。
六、吽。此字有寫作「哄」、「轟」的,讀為hong(陰平),口聚,發鼻音,發聲起自湧泉走足少陰腎經,最後貫於耳部,其聲低沉有力,為精氣之聲,可率諸聲貫通各部,通常與「敕」字連用。「吽」聲快結束時,口微開,發「敕」音,氣即沿兩腿下行,直抵湧泉穴,主治腿。當然,這種發音也不是絕對的,關健是要順其自然,感覺舒適為妙。
「六字大明咒」可單獨念誦也可連續念誦,可徐可疾,或高或低,緊慢適宜,鍾馨相合,龍吟虎嘯,鳳鳴鶴唳,抑揚頓挫,高聲隆隆,低音委委,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李仁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