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基》立足中國現代化獨特性,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與策略

2021-01-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鄉村該何去何從,是必須要回答的理論命題。早在2003年,賀雪峰就提出了「鄉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的判斷。一直以來,賀雪峰主張將鄉村建設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固大後方。《大國之基》一書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與策略諸問題,從幾個層次展開作者關於我國現代化實踐路徑的思考。書中的討論,對於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大國之基》,賀雪峰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釐清鄉村振興起點

現代化建設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城市,正確處理城鄉關係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奧秘之一是,我國建立起具有彈性且開放的城鄉關係。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政策推進實施,越來越多農民通過進城定居分享現代化成果。農民是城市建設者,也是城鎮化的受益者。

繼續推進城鎮化是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在打破城鄉體制分割,實現城市向鄉村開放的同時,我國逐步建立起保護型城鄉關係。一方面,國家每年向農村轉移萬億財政資金,實現「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另一方面,政府對於資本下鄉採取了限制政策,要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限定在產前產後環節,避免下鄉資本與農民爭地爭利。

中國以14多億人口的體量推進現代化,既產生巨大的規模優勢,也蘊含若干風險。保護型城鄉關係,既釋放城鎮化和工業化活力,又堅持農村作為農民退路的功能,城市與鄉村構成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動一靜」兩極,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正如《大國之基》所指出的,「正是有了農村這個所有中國農民都有的退路,中國才形成了一個與全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同的全國勞動力市場,也才創造了在快速發展中仍能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奇蹟。」未來的鄉村建設要繼續服務於現代化大局,通過鄉村振興來鞏固「三農」的壓艙石地位。

探討鄉村振興方向

中央確定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20年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第二步,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三步,鄉村振興全面實現。基於此,賀雪峰提出,要區分作為戰略的鄉村振興與作為策略的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作為戰略是指未來30年鄉村建設的總體定位,作為策略是指因地制宜地開展具體的鄉村建設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回答「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大國之基》區分了四種形態的鄉村振興,分別是「三產融合」的鄉村建設、政府打造示範點的鄉村建設、滿足城市中產階級「鄉愁」的鄉村建設和為大多數農民進行保底的鄉村建設。賀雪峰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城鎮化還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在此期間,鄉村建設的核心目標是「保住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底線,維持住農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因此,「只有保底這樣一種鄉村建設才是當前國家應當重點支持的……在現階段,只有為佔農民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農民進行的鄉村建設才是正義的。」

辨析鄉村振興的土地制度基礎

土地制度是最基礎性的國家制度。鄉村與城市的差別之一在於土地制度的不同。農村土地屬於集體所有,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經濟發展推動土地升值,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構成土地制度改革的焦點問題。

當前,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一個重大誤區是,按照城市建設用地價值來想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城市建設存在邊界,城市建設佔用土地存在上限,只有少部分近郊農村土地存在商業開發可能性,廣大一般農村土地不會產生超額地租。也因此,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能通過制度調整而憑空產生巨大財富。當前,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村建設用地超過2億畝,這部分土地構成巨大的戰略儲備資源。一方面,隨著農民城鎮化推進,一部分村莊自然消失,經過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自然演化,一些地形地貌條件良好的村莊可通過土地整理,補充耕地資源。另一方面,在中短期時間內,我國糧食安全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力水平提升來保障,無需通過拆除農民房子來耕種糧食。當前,農民進城總體上還存在雙向流動狀態,一部分進城失敗的農民需要返回鄉村。在這個意義上,農村宅基地構成現代化的「資源冗餘」,「這樣的冗餘不僅有必要,而且對於保障農民的利益,避免中國城市貧民窟的出現、應對中國經濟周期,以及保障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都極為重要。」

探索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存在城鄉差距,而且存在明顯的東中西地域差距,並因此造成鄉村發展的內部差異。總體上看,我國鄉村分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和中西部一般農業型農村兩類。鄉村振興需結合地區差別分類推進。

沿海發達地區的城鄉關係緊密,部分地區形成「大城市帶動小農村」格局,這類地區的鄉村受城市輻射,具有一定的經濟開發機會。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沿海發達地區部分資源稟賦優越和交通便利的村莊,可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與之形成鮮明區別的是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以農業為主,鄉村人口流出,與城市距離較遠,這類地區的鄉村振興,應定位於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

改革開放後,農民通過參與全國統一市場而大幅提高收入,目前鄉村存在的重要問題是,中西部地區鄉村空心化帶來農村文化潰敗。農民在物質生活快速改善之後,面臨著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困境。對此,賀雪峰提出了以農村老年人為主體、以國家財政支持為基礎、以鄉村熟人社會為根基的農村互助養老體系建設和文化建設思路。

(作者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桂華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相關焦點

  • 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馮仕政,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      魏欽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助理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中國鄉村振興調研報告(2018—2019)|新書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提出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 劉彥隨:鄉村振興「四缺五弱」怎麼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認為,當前鄉村發展難題可概括為「四缺五弱」,即科學規劃、制度體系、長效機制和創業人才缺乏,以及建設主體、資源支撐、產業基礎、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相對弱勢。還有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基礎不牢固、「鄉村病」日益嚴重等現實問題,也對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 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中國文明網
    奮鬥的底色歷久彌新,矢志的腳步永不停息,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既能夠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也能夠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   在不忘初心中牢牢記住鄉村振興的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數位化能給鄉村振興幫上什麼忙?聽聽 7 位專家怎麼說
    2020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如何運用數位化力量,彌合城鄉發展數字鴻溝,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 山西大寨:大寨精神引領型鄉村振興|華漢文旅鄉村振興案例一
    選取其中 15 個案例進行分享,分析了其中包含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和具體路徑,供其他項目作參考,以饗讀者。從來沒有一個鄉村像大寨一樣對中國的農村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它濃縮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變遷,承載了中國幾代農民追求溫飽和富裕生活的夢想。
  • 漫評: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奮鬥的底色歷久彌新,矢志的腳步永不停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既能夠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也能夠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在不忘初心中牢牢記住鄉村振興的使命。
  • 郟縣黃道鎮紙坊村:以鄉風之魂奠鄉村振興之基
    作為擁有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傳統村落」「縣級廉潔示範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稱號的村鎮,近年來紙坊村以鄉風之魂奠鄉村振興之基,探索出了一條鄉風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途徑。「文明積分」打造美麗鄉村近年來,紙坊村堅持以鄉風建設帶動鄉村振興,激發內在活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為有效解決村內環境衛生、基層管理等難題,紙坊村黨支部建立了「宜居公益超市」,開創性地開展以「文明積分」免費兌換生活用品的活動。
  • 河北農信社「三個助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河北農信社立足「三農」發展需要,積極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為農業增值、增效,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截至6月末,全省農信社累計對3.34萬戶(家)現代產業園區、休閒產業和鄉村旅遊等農村產業發放貸款141.31億元。
  • 不能「大而化之」「紙上談兵」——四談用科學方法推進鄉村振興
    在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上,市委書記李亞談及積極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方法時這樣強調。形象生動的表達背後,暗含著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警示:推進鄉村振興,不能「大而化之」「紙上談兵」。在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上,市委書記李亞談及積極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方法時這樣強調。形象生動的表達背後,暗含著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警示:推進鄉村振興,不能「大而化之」「紙上談兵」。  有人把鄉村振興喻為一片新藍海,要抵達新的開闊水域,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不行,誇誇其談、空喊口號更不行,必須抓住要害、精準發力,找到鄉村振興戰略行穩致遠的「橋」或「船」。
  • 王永利:《超級新農人》——高光展現新農人技能和風採,助力鄉村振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推出的季播節目《超級新農人》近日收官,以新農人農業技能比拼為內容、以競技形式,高光展現新農人技能和風採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創作思維和傳播,成功探索出「三農」類電視節目破圈突圍的新路徑,創新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精神賦能。
  • 市土儲集團: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金字招牌,市土儲集團——  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蓓蓓  在各地農產品爭奇鬥豔的今天,聊城作為農業大市如何突圍?聚焦主責主業,市土儲集團怎樣為本市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破解聊城鄉村振興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身為國企,我們有責任盡一份心、盡一份力。」市土儲集團主要負責人說。
  • 【聚焦兩會】縣十七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
    ◆「六保」任務全面落實;◆「六穩」態勢持續鞏固;◆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鄉村振興蹄疾步穩;◆改革開放縱深推進;◆民生保障紮實有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
  • 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半月談記者 葉俊東 王俊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徵程上的重要任務。 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近年來致力於「味道山鄉」創建,這裡的鄉村有「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綠色的味道,也有現代化的味道、復興的味道。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以解題思維,作答新時期鄉村振興考卷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描繪「三農」發展新畫卷 鋪陳鄉村振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抓好農業生產,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億萬農民朋友正在奔向更好的日子!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 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
    就學習貫徹落實好怒江州委八屆十次全會精神,程潤宏表示,作為農業農村部門,重點要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二是重點抓好農村建設,深入開展「百千萬」工程,在全州建設4個田園綜合體,10個精品特色村和100個美麗鄉村。三是抓好農民綜合素質提升工作,著重抓好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就業培訓、素質提升培訓,通過抓好「三農」工作,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
  • 每經熱評|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下好鄉村振興先手棋
    這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後出臺的一項指向性非常明確的重要文件,是深化需求側改革釋放消費潛能的有力舉措,在改變鄉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推進鄉村振興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挖掘中國經濟內生增長潛力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