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體育圖標採用印章風格,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的設計理念遙相呼應。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體育圖標創作團隊成員張洺貫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發布的體育圖標選擇篆刻風格,主要傳達的是,通過中國本身經典的藝術,經典的文化概念,通過對傳統的藝術進行再解構,讓年輕人在這個時代去了解它。
體育圖標創作團隊成員張洺貫
記者:你能否為大家普及一下「印宗秦漢」這一詞的來源?
張洺貫:秦漢的印章屬於篆刻藝術史上第一個高峰,第二個高峰是明清時期的流派印風。秦漢時期的漢印有兩種風格類型,一種是鑄造的,風格偏向於典雅、規範的形式;另一種叫做「將軍印」,也叫「急救章」,顧名思義是很快、很輕鬆、很寫意的一種風格。這兩種篆刻風格一直在篆刻發展史中被後人所推崇,被奉為篆刻圈的「金科玉律」,以它為最高的審美標準作為篆刻的典範,以及學習的典範,一直傳承到今天。
記者:當初是怎麼考慮用漢印進行體育圖標的創作?
張洺貫:中國文字在秦代和漢代的發展,主要以大篆和小篆為主。大篆與小篆字體本身就有很強的象形性,這樣的象形性便和運動的、輕鬆的、跳躍的感覺類似。後來的文人篆刻比較偏重於個人風格化的突出,因此我們選擇了秦印、漢印這種象形性比較強的文字為主。
記者:篆刻與運動、圖標相結合的設計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張洺貫: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在篆刻過程中會出現「崩殘」,我在用刀刻石頭的時候,由於不能掌握石頭每一個局部的情況,所以銼刀在銼得比較快的時候會出現崩殘。如果崩殘出現在了提示速度的位置的話,它是合適的,但是出現在了身體的結構上,比方說腰部、肩部這種體現身體結構的位置上,就會對圖像的表達有一些影響,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地方。簡單來說,篆刻這種天然的崩殘效果,與圖標本身的清晰度、傳達運動特徵的情況,有一個比較難接洽的問題。
記者:我們看到圖標後覺得挺新潮的,但是篆刻又是一門比較古老的藝術,您覺得如何通過體育圖標展現中國的篆刻文化?「新潮」與「古老」是怎樣結合起來的?
張洺貫:包括書法與篆刻,其實我們一提到這些便覺得離年輕人的距離比較遠,但其實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大家可能對書法、篆刻、國畫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但其實今天我們需要將這種傳統的藝術進行再解構,讓年輕人在這個時代去了解它、適應它。包括這次我們選擇篆刻風格作為表達主題,也有這樣一個意義,要傳達中國經典的藝術,經典的文化概念。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