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導讀
二戰法國為何迅速躺倒?
貝當元帥到底是不是背鍋俠?
貢比涅森林——法國一戰軍功簿、二戰恥辱柱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經驗和經驗主義,一線之隔
今天繼續講貝當元帥,主要是借這個人物講講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上期講到了一戰的時候,貝當元帥是「法蘭西的救星」,凡爾登的英雄。這個一方面給了貝當至高無上的軍事榮耀,但同時在他內心埋下了更加堅定的信念——我們講過他是堅決反對法軍的這種「攻勢邪教」的戰略思想的,他堅定認為要依託大炮、要塞來防守,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打消耗戰。
但是一戰這樣的一個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凡爾登戰役,就讓他堅定了這樣的信念。這實際上就給二戰法國的戰略思想埋下了一個禍根,中國人講叫「福禍相倚」。當一個人始終沉迷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這種成功對他來說反而變成了一種束縛。
尤其當你不能夠與時俱進,那就很容易產生經驗主義或者教條主義。其實這恰恰是法國在一戰之後軍事上犯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防守上,迷信這樣的一條「馬奇諾防線」可以讓他們高枕無憂。
因為一戰結束之後,坦率講歐洲各國內心都有一個判斷——大家都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早晚會到來的,因為一戰之後籤的《凡爾賽條約》挖了太多的坑。當時法國另外一個元帥福煦將軍就說了,「這根本就不是和平,這只是一個二十年的短暫休戰。」結果一語成讖,福煦像一個預言家——因為一戰打完之後二十年,二戰準時打響。
但是在一戰和二戰之間這二十年當中,法國就把自己的軍事重心都放在了戰略防守上,就是在打造這樣的一條「馬奇諾防線」。這個中間貝當的意見肯定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畢竟他是一戰的法蘭西英雄,而且凡爾登戰役就是這麼打下來的。
甚至貝當還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未來戰場上飛機、坦克贏不了戰爭,仍然要依靠火炮和要塞和防守,贏下戰爭。」這個話放在今天來看,當然我們知道是過時的、古板的、經驗主義的一個錯誤判斷,但是在當時的情境底下,再加上他一戰「法蘭西英雄」這樣巨大光環的加持,其實這話有著非常大的分量。
02 戰略錯誤源於法國民生凋敝
當然我要客觀的說,二戰當中法國錯誤的把戰略重心放在防守上,這件事如果全部歸咎於貝當的話,這個是不公平的。
因為一方面來說,一個國家整個的軍事戰略、國防科技的投入,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這是整個一個智囊團共同謀劃決斷的結果。
另外要考慮到在一戰之後,法國實際的社會狀況。一戰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客觀來講那叫一場「慘勝」。一戰法國陣亡將近150萬人,同時還有四五百萬人受傷。打完一戰之後,法國國內所有男性的1/3非死即傷,都是一戰的結果,所以這個國家打得非常的頹廢。再加上經濟已經是瀕臨崩潰,國內民生凋敝,所以一戰打完之後,法國國內的狀況是非常慘的。雖然是一個戰勝國,但是一沒錢、二沒人。
在沒錢沒人那種窘迫的情況底下,有一種思想自然抬頭了,就是「綏靖主義」。就是儘可能不去跟德國發生軍事衝突,儘可能把軍事衝突的時間點往後去推,這就導致一戰之後法國國內充斥著這樣的一種思想。
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底下,再加上一戰當中以貝當為代表的這批將領通過防守、通過「凡爾登戰役」這樣的成功經驗,獲得了一戰的慘勝。於是兩者結合,最終導致了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法國把戰略重心都放到了防守上。花重金,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打造了這樣的一條他們自認為是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法國人很有意思,這完全是從「攻勢邪教」的一個極端走向了防守的另一個極端。
當然結果之前講過了,德國人繞過了整條防線,從北邊的阿登森林用裝甲兵穿過來了,打出了非常漂亮的閃電戰。所以在二戰初期,法國人一是被打得措手不及;第二個,由於過去幾十年一戰之後的這種準備,整個軍事思想和裝備都非常的落後。固步自封停留在一戰的階段,所以法國人自然是脆敗,他沒有任何的抵抗力。
其實要知道一戰到二戰之間這二十年,是人類歷史上科技爆炸的二十年。工業革命帶來的大量的科技成果和發明被運用到了軍事當中,運用到了戰場上,這導致了大量新武器的產生。一戰結尾的時候坦克有了,飛機的功能性變得更豐富了,在海上作戰當中航空母艦也出現了,所以二戰的打法跟一戰是完全不同的。
當法軍在二戰開端的時候,以一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儲備,以及訓練水平、裝備水平去應對現代化德軍的時候,那就是有代際差距的。完全就是「降維打擊」,德國人在六周之內就把法國人打跪下了。
當時法國跪到什麼程度?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打到6月14號的時候,德軍已經開進巴黎了。整個34天,德軍就開進了巴黎。在6月10號的時候,法國政府已經倉皇逃離巴黎,逃去了波爾多。所以在6月中旬的時候,法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任何機會,沒有還手之力了。
03 老帥貝當,被人下套成為背鍋俠?
回到咱們的主人公,那時候貝當元帥在幹嘛呢?其實在早一年的時候,1939年他被法國政府派到西班牙去當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了。為什麼?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獨裁統治者佛朗哥——咱們中學歷史學過——是一個法西斯分子。
法國政府為了避免佛朗哥和同是法西斯的德國、義大利抱團,形成對法國的夾攻,就展開外交攻勢拉攏西班牙,避免他滑向德國陣營。於是貝當就出馬了,為什麼貝當去?因為貝當曾經是佛朗哥在軍校的教官,這個是師生之誼,所以當時貝當是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但是當1940年5月份,德軍開始進攻法國,法軍兵敗如山倒的時候,當時法國政府火線邀請貝當回國,進入政府內閣。這個火線邀約,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當然是貝當元帥作為一戰的法蘭西英雄,在二戰法國遭遇國難的時候,希望他能夠凝聚人心,挽狂瀾於既倒,救大廈於將傾。
1940年5月,剛剛就任副總理的貝當
另外一層的考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當時法國政府這些政客其實已經在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他們需要一個「背鍋俠」,而貝當是最合適的「背鍋俠」的人選。至於到底是不是這樣,各位聽完了之後可以內心有一個判斷。
由於當時巴黎已經淪陷了,所以法國抵抗下去其實沒有任何的機會。當時法國國防部的次長戴高樂和英國首相邱吉爾提了一個方案,叫做「英法聯盟」,組建這樣的一個政府共同體來共同抵抗德軍。
但是在法國內閣當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很多人懷疑英國想藉此吞併法國——因為英法在歷史上其實恩怨要比法國和德國之間多得多,這種世仇是難以解開的。所以當時這個方案沒有通過,由於這個方案在內閣沒通過,最後一點拯救法國的希望也破滅了。所以內閣當時的總理保羅.雷諾被迫辭職,而唯一能夠接任政府總理的合適人選就是貝當。
所以在6月16號,貝當就成為了法國的總理。但是他上臺之後,手裡能夠打的牌已經沒有了,他所能夠做的唯一的選擇就是和德國議和。「議和」是一種好聽的說法,說白了就是投降。於是貝當上臺六天後,在6月22號的時候,法國就籤了投降書。
04 貢比涅森林,希特勒辱法
當然有些願意抬槓或者較真的朋友肯定會說那不是投降書,那是叫法德停戰協議。好吧,它官方名稱是叫「停戰協議」。但是你要知道當時法國的情況是什麼?首都巴黎都已經淪陷了,這已經不是城下之盟了,敵軍已經佔領了你首都,在這種情況底下,你籤的所有協議肯定是喪權辱國的。
雙方在巴黎北邊的貢比涅森林,就籤法德的停戰書,這個叫做「貢比涅森林第二次停戰協議」。第一次是什麼時候呢?是在1918年的11月11號,就是一戰結束的時候,法德雙方就是在這個地方籤的停戰協議。
但是你注意了,在一戰結束的時候,法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當時法國是由元帥福煦將軍做代表,在一節火車車廂裡邊以非常傲慢的姿態接見了德國代表團的成員。雖然當時在軍事上法國沒有取得很大的勝利,是一場慘勝,但是畢竟是戰勝國,所以福煦將軍是用鼻孔瞧人那種姿態。不管是法方的姿態還是德國籤的協議內容,在一戰之後,貢比涅森林的停戰協定都是讓德國非常屈辱的。
但這一次,二十年之後形勢調轉過來了——戰勝方是德國、戰敗方是法國。希特勒非常壞,他要求法國方面去把當年那列車廂給找出來,重新停到鐵軌上1918年籤停戰協定時候相同的位置。法德要在這節車廂裡邊籤這一次的停戰協議,但是勝負雙方和當時完全對調,所以這對法國來說是極大的屈辱。
更屈辱的是當時希特勒作為德國的元首,他到現場就像一戰結束時候法國的福煦元帥一樣,也是用鼻孔瞧人那種傲慢的姿態。他還坐在了福煦元帥當年籤字坐的座位上,跟法方代表說話。
而當時法國代表帶的心態是,我來跟你德國談停戰協定,既然是談判,那我是有一些空間、有一些彈性可以去談,去爭取利益的嘛。但是由於在軍事上法國極其弱勢、節節敗退,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所以其實手裡沒有談判的籌碼。
當時德國人就一句話,「你們法國只有籤或者不籤的選擇權。」這就是貢比涅森林的停戰協議,兩次世界大戰法德雙方都是在同一節車廂裡邊來籤停戰協議,只是勝負完全對調,所以加深了兩邊的恩怨。
貝當元帥成為法國政府的總理之後幹的第一件事,是和德國談判停戰,實際上就是投降,大家聽完之後肯定明白停戰協議就是一個投降書。
於是在法國事實投降之後,就形成了法國變成了兩撮——一撮就是貝當元帥為首的叫「維希法國」的傀儡政府,他是和納粹德國合作的,甚至幫助德國犯下了累累罪行。
另外一波在哪呢?遠在英國倫敦,隔著英吉利海峽,是以戴高樂為首的叫「自由法國」。這是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抗爭,依託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做大本營,繼續和納粹來做鬥爭。
「維希法國」時期地圖 ,紫色「自由區」為維希政府控制
於是「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之間這種複雜的關係,再加上「維希法國」之後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最終構成了貝當元帥這個一戰超級英雄人生最悲慘的最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