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完美愛情,錢鍾書和楊絳覺得算一對,二位在文學史上留下美名的大師,確實做到了擇一城白首,願此生無憾。楊絳是個為文學奉獻很多的女性,她與錢鍾書的愛情被人們稱為「最美愛情」的模板,她寫的文章中處處充滿了家庭美滿,幸福有味。
在《我們仨》中她平靜的描述了一個溫暖家庭,相扶相持平淡溫馨,從文字間我們可以明白她對家的喜愛,丈夫和女兒在心中的地位,但再完美的家庭,還是會有遺憾產生。
錢鍾書和楊絳只要一個孩子,是想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錢媛,給錢媛更多更好的愛。後來錢媛也成了北大英語系的教授,成了爸媽的驕傲。
作為錢鍾書和楊絳的獨生女,錢媛的一生有過兩段婚姻,雖然沒有孩子,但她卻稱得上是一位好母親。第一段是她在北師大讀書的時候,認識了第一任丈夫王德一。作為同學,兩人經常交流,畢業後就走到了一塊,婚姻生活也很是甜蜜。
但沒過多久,王德一就陷入了各式各樣的罪名,不斷受到批鬥,受不了屈辱的王德一最後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錢媛是個重感情,重視夫妻情義的人。如果沒有遇見合適的人,很難終生陪伴。大概過了十多年,她才認識了第二任丈夫,但當時楊偉成比她十多歲,而且帶著一對兒女。錢媛來到這個家,卻做好了母親這個角色,她懂得體諒丈夫,與繼子繼女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而且繼子還曾寫過文章讚揚她。
1997年,錢媛病重,最終沒能熬過去,永遠的離開了。錢瑗的兩次婚姻都沒有子女,第一次婚姻太短暫,第二次婚姻她和第二任丈夫年紀都很大了,不適合生育。雖然兩次婚姻算不上完美,但錢媛絕對是一位好母親。
楊絳在《我們仨》中告訴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相親相愛,相互體貼,一起歡笑,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即使身處陋室,也是溫暖,即使粗茶淡飯也是幸福。
1997年到1998年,楊絳先後經歷了愛女和丈夫的離世,在送走女兒後,楊絳對病榻上的錢鍾書說:「我要寫一個女兒,叫她陪著我。」
錢鍾書病逝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出版了《我們仨》這本書,書中記述了一個三口之家63年的風雨坎坷和溫馨回憶。透過文字和照片我們確信錢鍾書和楊絳經營的那個小家就是美滿家庭該有的模樣。
書中記錄的一些場景即使多次重讀,也仍能給人以溫暖和感動。當錢鍾書經歷動蕩和妻女重聚時他發願:「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四歲的女兒錢媛打量著兩年未見的父親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錢鍾書笑問:「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錢媛回答:「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才認識的。」
錢鍾書悄悄的在女兒耳邊說了一句話,從此父女倆十分友好,連媽媽都退居二線了,提起這段回憶,楊絳在書中感慨道:「鍾書到底跟錢媛說了什麼話我當時沒問,而現在已沒人可問。」
有人說《我們仨》會讓你笑再讓你哭,還能教會你很多關於愛的事,而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則是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微笑的幸福和身邊的人。
在這推薦大家讀一讀《我們仨》,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