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是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象徵,她們享受著最優渥、最奢華的生活,同時她們的命運也最跌宕起伏。古往今來帝王多情又無情,后妃們的興衰榮辱,禍福吉兇都掌握在一個皇帝手裡,一旦后妃們失去了皇帝的庇護,她們的命運將會如何?
回顧歷朝歷代對失寵后妃、無子后妃、宮廷鬥爭失敗后妃、先帝遺妃等問題的處理,都顯示了後宮女性在面臨人生巨變時所處的悲慘境遇。但是北魏對失寵、失寵后妃,處理方式往往比較寬容,她們可以更自主的選擇出家生活。
冷宮、賜死、守陵、殉葬,這些都是后妃對失勢后妃的常規處理方法。冷宮實際上是變相的後宮監獄,不是一個特定的宮殿,它可以是一所廢棄的房子,或者是一座堆積如山的雜貨鋪,沒有特定的地點,只是一個失寵后妃的住處。
一旦被打進冷宮,就意味著將失去一切尊榮,終身監禁,甚至連家眷也會捲入其中,從衣食無憂到被打進冷宮這一轉折,再加上身心各方面的打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史上被打進冷宮的后妃大多是香消玉殞了。
在北魏以前,有不少后妃失寵被賜死的例子,如東漢章帝劉貴人,《後漢書·河清孝王慶傳》記載「遂有貴人姊妹三人,使小黃門蔡倫考實之事,皆承諷旨傅為其事,乃載入後宮,二貴人同時飲藥自殺。」宋貴人生了皇子,聖寵優渥,他的兒子慶還被立為太子。竇後為人寵愛,因嫉生恨,陷害宋貴人,將她的姊妹二人置於暴室,不久後又廢立太子。
毛王后被魏明帝曹叡賜死,史書上記載魏明帝寵幸郭夫人,在園中設宴款待,冷落了毛王后,毛王后便問明帝:「昨天遊宴北園,樂乎?」明帝大怒下旨賜死毛皇后,將左右宮女連帶殺掉,殘忍程度可見。
一人之下為皇后,豈非如此,何況其他失寵的妃嬪,伴君如伴虎,后妃的生殺予奪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她們的命運悲痛而悲慘。
白居士的《陵園妾》中有這樣一句話:「山宮一閉,日月無光,謂死於此身不能出。后妃守靈起源於西漢,高祖劉邦崩後,無子嗣的後宮嬪妃都送到陵園為他守陵,西漢成帝死後,成帝也送到陵園。唐宣宗即位後,將唐穆宗所有宮人都送到陵園守陵,比守陵更殘酷的嬪妃殉葬方式,遠比守陵制產生的早。
用動物陪葬遠古時代就出現了,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出現了奴隸陪葬,階級社會出現以後,特別是在男權社會之下,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庸,用女人陪葬便有了清晰的歷史記錄。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其后妃殉葬的記載:「先帝後宮無子,出焉不可,皆令從死。以生命殉葬,何其殘忍,但統治者為滿足私慾,一直默許這種陋習。
《古今紅顏薄命》最好的詮釋了那些埋葬於深宮的不幸嬪妃的命運,這就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然而命運有時還是會眷顧她們的,由拓跋鮮卑建立起來的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顛覆了失勢后妃常態化的悲劇命運,為她們找到了新的出路。
01北魏初唐初年,北魏建立前,政治文化相對落後,后妃制度尚不存在,關於后妃的記載更少。北魏建立後,道武帝在漢文化的影響下,以漢立制為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道武帝仿漢制設立中宮的制度。從那以後,北魏的后妃制度就有了正史記載,它隨著后妃制度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與漢制中后妃的立廢相比,它又有了自己獨特的一面。
第一個階段,北魏前期,特別是初建時期,就有了殘暴掠奪的婚嫁習俗,這些妃嬪多為戰敗政權的女子,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北魏皇庭。
第二,除了掠奪婚姻之外,為增強自身實力,政治聯姻在北魏前期表現得較為明顯,隨著孝文帝改革的推進,大量門閥世家女子進入北魏後宮,她們與北魏皇族結成姻親,緩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的H化進程。
這幾位來自漢族門閥的妃子,一方面擔負著培養北魏後宮女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參與到緩和民族矛盾中來。
孝文帝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納娶了漢族門閥中河清崔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和太原王氏四家女為妃。最終,在北魏中後期,女婿執政,外戚掌權,為鞏固家族勢力,外戚不斷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後宮,這部分人組成了北魏中後期宮中選後的主要成員。
「后妃制」是北魏在建國後建立起來的。雖然是仿漢立制,但相對於漢的后妃制度,北魏后妃制度和漢朝的后妃制度有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后妃的升降上。在選擇女皇時,北魏實行了傳統的「手鑄金人」制度。從嬪妃的選擇來看,掠奪婚姻、政權聯姻、與漢通婚、外戚入主等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表現。
但是,無論是政權聯姻,還是與門閥通婚,還是外戚入主,都有很強的目的性。註定這些后妃和皇帝之間不只是君臣之情,夫妻之情,而是利益共同體。
一旦后妃失勢,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后妃也就直接關聯到后妃背後的利益集團。執政者對政權穩定的考慮也是多種多樣的,必然不能像前朝那樣把后妃們打個措手不及或處死了事。
亦正因為后妃制度最初建立,各項規定還不完善,特別是對后妃的歸屬沒有太多規定。皇后出家的方式,就是不受法律的禁止即可為之。
這種對待后妃的方式一方面保護了后妃自己,使她們能夠相對體面地度過餘生,而不會給后妃造成必要的生命傷害。二是可以給后妃背後的利益集團一個交代,這種方法最安全,也最不傷雙方的面子。
北魏后妃的出家選擇北魏宮廷中出現了大量的后妃出家為尼,經調查得知,這些出家的后妃多因生病、宮鬥失利、帝崩、宮變而離開宮廷,走向寺院。與北魏以前對待失勢后妃的方式相比,「出家為尼」不僅保證了這些后妃在宮外的相對體面生活,而且也為後世對待失勢后妃提供了一種更為寬容的方式。
根據北魏時期后妃出家的情況來看,后妃失勢出家似乎並不完全是被迫的,她們有權自主選擇。比如宣武帝李婕妤,史書上有她的《志宏道門,出家人》。
父親去世後,李婕妤被選入宮中,宣武帝崩後,朝野發生聚變,李婕妤遂做出「志宏道門,出家為尼」的舉動,想來也與她的日常修習有很大關係。在爾朱榮叛變後,宣武皇后胡氏攜領六宮,以盡其所能,為保全眾妃嬪而出家。
可以看出,北魏時期的后妃在面臨人生重大轉折時,都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這個選擇自主權是那個時代給婦女的一種寬容,也是整個女性史上短暫的一次解放。
而在北魏,整個社會對婦女的態度更為寬容,這是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的。其原因不僅僅在於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更在於北魏推崇佛教,統治者用佛教來教化民間,而佛教的一些慈悲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在北魏時期,佛教盛傳於中國北部,佛教講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這為女性修持成佛提供了可能。北魏時期,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雖然婦女的社會地位普遍較高,但男尊女卑的漢文化思想也不斷地對她們產生影響。
漢代的宗法社會體系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自身沒有獨立性,她們被束縛在小家庭裡,依附於男性而生存下來,漢族女性自幼受儒家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思想深深滲透到她們的骨髓中。
北魏時期是少數民族政權,婦女意識相對獨立,婦女地位高於漢民族婦女。追根溯源,一方面,漢民族的婦女長期受儒學教化的束縛;而且北魏是少數民族,建國前屬於長期遊牧狀態,民風淳樸,文明程度低。
而且在她們的價值觀中,驍勇而有政治才幹的女人有機會發揮她們的才幹,北魏婦女執政的現象由來已久,在北魏歷史上婦女執政的現象經常發生。
其次,建國初期北魏以佛教思想對民間進行教化,相對於儒家的男尊女卑意識觀念,佛教中的平等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北魏女性的主體性思想。
在北魏中後期,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儒家思想不斷衝擊鮮卑族的固有思想,特別是三綱五常思想等束縛婦女的思想,對婦女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影響。
而且佛教的平等觀,賦予了婦女追求平等的權利,這種來自宗教層面的同情,使北魏婦女在面對挫折等人生重大選擇時,更容易與佛教親近。
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對北魏女性的吸引不僅僅是信仰層面的,還有女性內心深處對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追求,這種對自我寬容的態度,正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北魏女性實現自我解放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