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宮、守陵到出家為尼,淺析北魏後宮妃子的地位和命運

2021-01-18 張MU家情感小事

后妃是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象徵,她們享受著最優渥、最奢華的生活,同時她們的命運也最跌宕起伏。古往今來帝王多情又無情,后妃們的興衰榮辱,禍福吉兇都掌握在一個皇帝手裡,一旦后妃們失去了皇帝的庇護,她們的命運將會如何?

回顧歷朝歷代對失寵后妃、無子后妃、宮廷鬥爭失敗后妃、先帝遺妃等問題的處理,都顯示了後宮女性在面臨人生巨變時所處的悲慘境遇。但是北魏對失寵、失寵后妃,處理方式往往比較寬容,她們可以更自主的選擇出家生活。

冷宮、賜死、守陵、殉葬,這些都是后妃對失勢后妃的常規處理方法。冷宮實際上是變相的後宮監獄,不是一個特定的宮殿,它可以是一所廢棄的房子,或者是一座堆積如山的雜貨鋪,沒有特定的地點,只是一個失寵后妃的住處。

一旦被打進冷宮,就意味著將失去一切尊榮,終身監禁,甚至連家眷也會捲入其中,從衣食無憂到被打進冷宮這一轉折,再加上身心各方面的打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史上被打進冷宮的后妃大多是香消玉殞了。

在北魏以前,有不少后妃失寵被賜死的例子,如東漢章帝劉貴人,《後漢書·河清孝王慶傳》記載「遂有貴人姊妹三人,使小黃門蔡倫考實之事,皆承諷旨傅為其事,乃載入後宮,二貴人同時飲藥自殺。」宋貴人生了皇子,聖寵優渥,他的兒子慶還被立為太子。竇後為人寵愛,因嫉生恨,陷害宋貴人,將她的姊妹二人置於暴室,不久後又廢立太子。

毛王后被魏明帝曹叡賜死,史書上記載魏明帝寵幸郭夫人,在園中設宴款待,冷落了毛王后,毛王后便問明帝:「昨天遊宴北園,樂乎?」明帝大怒下旨賜死毛皇后,將左右宮女連帶殺掉,殘忍程度可見。

一人之下為皇后,豈非如此,何況其他失寵的妃嬪,伴君如伴虎,后妃的生殺予奪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她們的命運悲痛而悲慘。

白居士的《陵園妾》中有這樣一句話:「山宮一閉,日月無光,謂死於此身不能出。后妃守靈起源於西漢,高祖劉邦崩後,無子嗣的後宮嬪妃都送到陵園為他守陵,西漢成帝死後,成帝也送到陵園。唐宣宗即位後,將唐穆宗所有宮人都送到陵園守陵,比守陵更殘酷的嬪妃殉葬方式,遠比守陵制產生的早。

用動物陪葬遠古時代就出現了,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出現了奴隸陪葬,階級社會出現以後,特別是在男權社會之下,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庸,用女人陪葬便有了清晰的歷史記錄。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其后妃殉葬的記載:「先帝後宮無子,出焉不可,皆令從死。以生命殉葬,何其殘忍,但統治者為滿足私慾,一直默許這種陋習。

《古今紅顏薄命》最好的詮釋了那些埋葬於深宮的不幸嬪妃的命運,這就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然而命運有時還是會眷顧她們的,由拓跋鮮卑建立起來的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顛覆了失勢后妃常態化的悲劇命運,為她們找到了新的出路。

01北魏初唐初年,北魏建立前,政治文化相對落後,后妃制度尚不存在,關於后妃的記載更少。北魏建立後,道武帝在漢文化的影響下,以漢立制為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道武帝仿漢制設立中宮的制度。從那以後,北魏的后妃制度就有了正史記載,它隨著后妃制度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與漢制中后妃的立廢相比,它又有了自己獨特的一面。

第一個階段,北魏前期,特別是初建時期,就有了殘暴掠奪的婚嫁習俗,這些妃嬪多為戰敗政權的女子,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北魏皇庭。

第二,除了掠奪婚姻之外,為增強自身實力,政治聯姻在北魏前期表現得較為明顯,隨著孝文帝改革的推進,大量門閥世家女子進入北魏後宮,她們與北魏皇族結成姻親,緩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的H化進程。

這幾位來自漢族門閥的妃子,一方面擔負著培養北魏後宮女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參與到緩和民族矛盾中來。

孝文帝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納娶了漢族門閥中河清崔氏、滎陽鄭氏、範陽盧氏和太原王氏四家女為妃。最終,在北魏中後期,女婿執政,外戚掌權,為鞏固家族勢力,外戚不斷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後宮,這部分人組成了北魏中後期宮中選後的主要成員。

「后妃制」是北魏在建國後建立起來的。雖然是仿漢立制,但相對於漢的后妃制度,北魏后妃制度和漢朝的后妃制度有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后妃的升降上。在選擇女皇時,北魏實行了傳統的「手鑄金人」制度。從嬪妃的選擇來看,掠奪婚姻、政權聯姻、與漢通婚、外戚入主等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表現。

但是,無論是政權聯姻,還是與門閥通婚,還是外戚入主,都有很強的目的性。註定這些后妃和皇帝之間不只是君臣之情,夫妻之情,而是利益共同體。

一旦后妃失勢,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后妃也就直接關聯到后妃背後的利益集團。執政者對政權穩定的考慮也是多種多樣的,必然不能像前朝那樣把后妃們打個措手不及或處死了事。

亦正因為后妃制度最初建立,各項規定還不完善,特別是對后妃的歸屬沒有太多規定。皇后出家的方式,就是不受法律的禁止即可為之。

這種對待后妃的方式一方面保護了后妃自己,使她們能夠相對體面地度過餘生,而不會給后妃造成必要的生命傷害。二是可以給后妃背後的利益集團一個交代,這種方法最安全,也最不傷雙方的面子。

北魏后妃的出家選擇北魏宮廷中出現了大量的后妃出家為尼,經調查得知,這些出家的后妃多因生病、宮鬥失利、帝崩、宮變而離開宮廷,走向寺院。與北魏以前對待失勢后妃的方式相比,「出家為尼」不僅保證了這些后妃在宮外的相對體面生活,而且也為後世對待失勢后妃提供了一種更為寬容的方式。

根據北魏時期后妃出家的情況來看,后妃失勢出家似乎並不完全是被迫的,她們有權自主選擇。比如宣武帝李婕妤,史書上有她的《志宏道門,出家人》。

父親去世後,李婕妤被選入宮中,宣武帝崩後,朝野發生聚變,李婕妤遂做出「志宏道門,出家為尼」的舉動,想來也與她的日常修習有很大關係。在爾朱榮叛變後,宣武皇后胡氏攜領六宮,以盡其所能,為保全眾妃嬪而出家。

可以看出,北魏時期的后妃在面臨人生重大轉折時,都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這個選擇自主權是那個時代給婦女的一種寬容,也是整個女性史上短暫的一次解放。

而在北魏,整個社會對婦女的態度更為寬容,這是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的。其原因不僅僅在於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更在於北魏推崇佛教,統治者用佛教來教化民間,而佛教的一些慈悲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在北魏時期,佛教盛傳於中國北部,佛教講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這為女性修持成佛提供了可能。北魏時期,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雖然婦女的社會地位普遍較高,但男尊女卑的漢文化思想也不斷地對她們產生影響。

漢代的宗法社會體系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自身沒有獨立性,她們被束縛在小家庭裡,依附於男性而生存下來,漢族女性自幼受儒家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思想深深滲透到她們的骨髓中。

北魏時期是少數民族政權,婦女意識相對獨立,婦女地位高於漢民族婦女。追根溯源,一方面,漢民族的婦女長期受儒學教化的束縛;而且北魏是少數民族,建國前屬於長期遊牧狀態,民風淳樸,文明程度低。

而且在她們的價值觀中,驍勇而有政治才幹的女人有機會發揮她們的才幹,北魏婦女執政的現象由來已久,在北魏歷史上婦女執政的現象經常發生。

其次,建國初期北魏以佛教思想對民間進行教化,相對於儒家的男尊女卑意識觀念,佛教中的平等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北魏女性的主體性思想。

在北魏中後期,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儒家思想不斷衝擊鮮卑族的固有思想,特別是三綱五常思想等束縛婦女的思想,對婦女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影響。

而且佛教的平等觀,賦予了婦女追求平等的權利,這種來自宗教層面的同情,使北魏婦女在面對挫折等人生重大選擇時,更容易與佛教親近。

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對北魏女性的吸引不僅僅是信仰層面的,還有女性內心深處對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追求,這種對自我寬容的態度,正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北魏女性實現自我解放的體現。

相關焦點

  • 冷宮到底是哪座宮?被打入冷宮的妃子們都是什麼結局
    看過《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後宮劇的小主們,對冷宮一定不會陌生,那些被打入冷宮的妃子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煎熬,或許對她們來說,哪怕生命能提早一天壽終正寢,都是一種恩賜。
  • 被打入冷宮的妃子,為什麼會受到太監們的喜歡,其實裡面有套路
    在中國古代,其實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很卑微的,在封建思想的影響這下,古代女子大多沒有話語權,只能任人擺布,甚至還有著各種奇葩律在法約束著女子們的一言一行。在古代,無論是官家子弟還是富商之子,都可以三妻四妾,更不要說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了,後宮中的妃子多到數不清,甚至很多女子在進入後宮之後,都沒有見過皇帝,就孤獨終老了。
  • 這才是古代真實的冷宮!明朝妃子被鎖在宮牆夾道,別被電影誤導了
    ——《春怨》在電影電視劇中,有個詞令人頓感陰冷,那便是冷宮。很多膽小的宮女與妃子,常常聽到冷宮中傳來的幽怨聲響,驚得渾身發顫。帶有主角光環的妃子被皇帝一怒打入冷宮,只得拾掇衣服,帶著太監和宮女戚戚然地生活。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裡,女主被打入冷宮,裡面全是一些不太正常的女人,有的精神失常,有的衰老不已,但依舊會有太監等人照顧著她們。
  • 清朝後宮妃子脖子上都有一條白圍脖,不是為漂亮,而是方便皇帝
    後宮爾虞我詐,詭計多端的圈套,更讓許多觀眾津津樂道。甚至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後宮裡也有很多受害者,看似平靜的皇帝三宮六院,卻埋葬著不知多少萬年枯骨。由於皇帝只有一個,可是妃子卻成群結隊,哪一個妃子不願做皇帝的心腹,哪一個妃子不願做皇帝的心腹,哪一個妃子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
  • 康熙後宮中最特殊的妃子良妃衛氏,她去世之後,康熙親自奠酒紀念
    我們今天要來說的便是他的妃子,良妃衛氏了。要知道在帝王的後宮中,妃子那是數不勝數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再加上後宮三千佳麗,可謂是很多了。但是康熙皇帝的後宮中有這麼一位特殊的存在,便是良妃衛氏了。歷史上也沒有記載她的出生年月,但是出身卻記載的很明確,那就是他是一名包衣,也就是一位奴才,她的地位可以說很卑微了!
  • 她生前被批命格大富大貴,最後卻出家,死後才得到該有的殊榮
    晚育在古代也是很少見的,倘若到了一定的時間,女子還是沒有生育就會被冠上罪名,在古代無法生育,男子多數都是被免責的,女子才是罪大惡極的。尤其不會生兒子的女人,在古代可以說是一種被鄙視的存在。明朝有一位皇后,就是因為一直沒有成功生下兒子,最後被廢,還出家做了尼姑。
  • 妃子脖子上都有一條白圍脖,不是為漂亮,原來為了方便皇帝
    看過孫儷的甄嬛傳,周迅的如懿傳,我們多多少少都會了解到古代生活的循規蹈矩。尤其是皇宮生活的爾虞我詐!最近熱播的燕雲臺亦是如此,都讓我們見證了後宮女人的不易!權力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有的人一出生就註定了高貴,有的人一出生就註定為奴為俾,這都是命運使然。這也不能怪他們那些為了飛上枝頭變鳳凰的願望,畢竟這本身就不公平。尤其是在皇宮,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寵愛,那相當於整個天下都是她的。這麼大的誘惑。這很容易讓長期生活在後宮的妃子獨善其身的。
  • 這才是古代真實的冷宮!皇妃被幽禁在宮牆夾道,別被古裝劇誤導了
    ——唐·李白《玉階怨》 小時候讀到"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兩句詩的時候,僅僅讀出表象,覺得非常優美,等長大後讀了全詩,再結合這標題一看,妥妥的宮怨詩啊。宮前長長的臺階上生滿了白露,這是由於門庭冷落才會出現的景象,夜已深了,寒冷的氣息從腳下蔓延,備受冷落的宮妃缺衣少食,只能呆呆地望著秋月。
  • 北魏王朝死於非命的皇帝有幾位
    北魏王朝是由拓跋鮮卑在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它自386年拓跋珪建國,至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魏王朝歷經14帝,共148年。北魏14位皇帝中,竟然有11位死於非命,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幕!今天縱橫五千年-帝王傳的編者甜心即可,就介紹下這段歷史。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祖先曾建立代國,後被前秦所滅。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
  • 她們出家為尼,真相竟是…這些佛門奇女子,感動所有人!!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稱讚她為「中國當代第一比丘尼」!  幾十年來  獨自守著一座古廟  常寂法師在山西公主寺修行,多年以來,這裡只有她一位出家人。    一個人,一個比丘尼,守著一座古廟,守著一份淡然,守著一份堅忍。
  • 清華女學霸,為研究哲學出家為尼,25年後卻有了26個孩子
    上名牌大學,無疑是能完成這個目標的捷徑,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一定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個好的未來,然而,卻有人在大學畢業後,完全放棄了這些,選擇出家為僧。清華女學霸畢業後,卻出家為尼199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智宏法師,沒有選擇同大多數清華學子一樣,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高薪工作,而是選擇來到了秦嶺,出家為尼。
  • 在後宮,十二星座女處於什麼地位?獅子是武將,貴妃人選很貼切
    後宮的地位,往往取決於自身的手段和能力。 主筆:若兮 後宮佳麗數不勝數,有的人心思深沉,做事有理由條,身處於後宮,也許能夠得到走到皇后貴妃等地位,而有的人則是比較擅長做家務,投身與後宮,適合做一個溫順的宮女。那麼,在後宮,十二星座女處於什麼地位呢?
  • 90後玩命學詩詞歌賦 只為爭當網遊「後宮妃子」
    90後玩命學詩詞歌賦 只 為爭當網遊「後宮妃子」  本報記者 陳軼珺  每天向「皇帝」、「皇后」請安能加分、會創作宮怨詩可以升級、眾多「秀女」爭當「皇后」……這並不是古裝電視劇裡的情節,而是時下最流行的網絡「後宮遊戲」。
  • 清代晉升速度最快的妃子,入宮八個月成為皇后,你知道是誰嗎?
    為的就是能夠得到升遷的機會,但其實身為皇帝的女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的男人畢竟是一國之君,如果稍微犯一絲的錯誤都可能惹來殺身之禍,輕一點的懲罰可能就是皇帝不再寵幸你了,這樣也很折磨人,因為你只能夠一輩子都守著自己的閨房生活下去了。所以說一位妃子想要能夠被皇帝看重,甚至是在責罰你的時候還會考慮考慮就需要不斷的上升了。
  • 河陰之變,拉開了北魏大亂帷幕;梁武帝扶持無用之人而錯失良機
    說起河陰之變,就要提一下北魏的六鎮之亂,六鎮是為了攻擊和防禦柔然,在北部設立的六個軍事據點,但是隨著柔然的衰落,六鎮的地位也大幅下降,北魏也不再向六鎮傾注資源,終於在523年,因為柔然的掠奪和北魏朝廷的輕視,令六鎮百姓遭遇大規模饑荒,引發了六鎮起義,爾朱榮就是在平定六鎮起義的過程轉中崛起的。
  • 皇太極喜歡娶改嫁女子,還喜歡將自己的妃子賞給屬下,這是為何?
    皇太極在清朝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徵服朝鮮和漠南蒙古,對明朝入塞騷擾,最終在松錦一戰全殲明軍主力,確立了清朝對明朝的絕對優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皇太極後宮中,二婚女子居然接近一半,這在明朝人眼裡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中原王朝在宋代以前,對女子改嫁還算能接受,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曹丕娶甄宓,再比如唐朝皇帝的後宮也是有些改嫁女子的。只是南宋理學盛行後,女子的地位越來越低,改嫁雖然也可以,但已是諱莫如深的事情。不過,女真人尚未受到中原習俗和觀念的影響,改嫁因此是很平常的事兒,比如努爾哈赤的繼妃就是改嫁而來。
  • 《秋夕》外杜牧有另一首冷宮主題唐詩,題目只一個字卻是全詩詩眼
    包括杜牧在內的很多唐代詩人,都寫了以冷宮為主題的唐詩作品。這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事情和現象。唐詩宋詞元曲當中,恐怕只有唐詩對於宮怨這個主題最為看重,所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而在宋詞和元曲當中,關於此類主題的作品就明顯又少了很多。
  • 留法女博士養立法師:14歲皈依與佛結緣,辭去醫生出家為尼
    第三種原因則是因為要躲避戰禍,因為在古代的法典裡規定,如果你是出家人則不需要服兵役,不需要替國家出去打仗,即使被抓到了出家之人也很少遭到殺戮,因此許多人選擇出家是為了保命護身。 而在現代,出家的原因則是五花八門。其實真正的出家,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