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比貧窮更可怕。」相信這句話,大部分人都會表示贊同,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在孤獨中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撒手人寰。
無疑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那些白髮蒼蒼的老年人,到了耄耋之年,無論年輕時多麼果敢,如今孤獨竟成為了最致命的話題。戴老太就是這樣的,年輕時候的她是一家之主,強勢又能幹,如今80多歲的她,前幾年生病還把眼睛弄瞎了,身體狀況愈下,已經是無法自己單獨生活了。
她找到電視臺主持人的目的,是在於傾述自己的苦悶:4個兒子都不搭理她。帶著這個疑問,跟隨電視節目《尋情記》去尋找了這個答案。
原來,目前戴老太住在最小的兒子老四家,平常生活是由四兒媳照顧的,四兒媳耳朵不大好,對於戴老太的需求有時候也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就比如,戴老太每天都要鬧著尋死尋活,撞牆,攔也攔不住。
當然,她也不是真的想死,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兒女們的關注。經過四兒媳的點撥,戴老太為什麼如此鬱悶的原因浮出了水面:老太之前一直和三兒子一起生活,但是自從把唯一的住房過戶給三兒子後,三兒子就藉口自己身體不好拒絕照顧老太,把她送到老四家裡來。
戴老太認為老三這樣的做法太傷她的心了,當初給房子的時候是冒著其他兒子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執意進行的,因此,老大和老四是拒絕的,他們認為房子給了誰就該誰贍養;當然,對於這一點,老三剛開始也是認同的,只是後來突然冒出了悔意。
到了老大家,老大和兒媳也是一肚子怨氣,言辭表明之前是婆婆沒有顧及他們的感受,所以現在要讓他們照顧也很難,心裡那道坎過不去。
爭執之下也沒有結果,遂去了老三家,老三看到老娘倒是很溫柔,忙著問她吃飯吃過了沒有。
老三是戴老太最心愛的兒子,難怪之前也會心甘情願地把房子給他,但買房子當時是和老二各出了一半的福利房,雖然那個年代只要幾千塊,但後來漲了幾十倍。
看得出,雖然老三言辭上是不客氣的,對母親眼神裡還是挺溫柔的,他並非沒有自己的難處:65歲的他,腦梗過後也是絕處逢生,自身難保,要照料一個老母親實在很難。四個兒子都因為房子過戶這件事表示自己的委屈,所以無法對母親的贍養問題達成一致,導致戴老太依然像一個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最終,經過調解員多次循循善誘的調解,總算有了突破:兄弟幾個能心平氣和坐下來談事了,他們表示其實對母親還是很尊敬的,也想盡一份自己的力,只是有的實在身不由己;對於房子過戶一事,老三補貼給老二當時的一半房款12萬,然後母親贍養費用由老二和老三均攤,付給老四進行照顧;母親退休工資有2000多,實際上應該貼出的錢也不需要太多,當然前提是身體健康;每個兄弟都表示會經常去看望母親。
聽到這個調解結果,先不管是否能夠執行到位,至少那一刻,那個擔當了幾十年家、一身操勞的戴老太,雖然看不到圍在自己身邊的兒子們握手言和,但是應該能夠用心領悟到,眼角透出笑意。
寫在最後:
這個戴老太的故事結局還是令人欣慰的,雖然看到了人間的真愛,只是家人之間由於多年的誤解,沒有及時化解這個矛盾,依然偏執地走自己的路。還好,最後還是有了一些轉機。
但是,造成這個局面,戴老太自身也並不是沒有錯誤的,一是錯在對待四個兒子媳婦沒有一碗水端平,對待老三固然是寵溺偏愛,但同時也傷了其他兒子的心,關鍵老三也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心有戚戚然。二是錯在老太太依然固執,控制欲強,運用極端的方式抵抗子女,而不是試著和子女溝通,她依然是個不肯示弱的老太太。
常有人說:人老了,就就像孩子一樣。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老人和孩子一樣,都十分依賴外在的人際關係。但孩子依賴外界是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和撫養者建立起緊密的關係。反過來,作為子女,也要嘗試像對待孩子一樣的耐心來對待他們,重新構建親密的連結,以此慰藉他們貧瘠的精神生活。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