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曾枯榮,我們一起跨過情緒的壁壘,朝陽光的方向前行
「當一段關係處於穩固狀態,我們就會向對方發洩自己的攻擊性。」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我大哥說的。
啥意思呢?就是說有這麼一顆皮球滾到了我面前,我不會踢球,我看著煩。
這個時候剛好我好朋友就站在我面前,我順勢把皮球踢給了他。
當我心情不好,負面情緒侵襲而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把這個負面情緒「發洩」在了我朋友身上。
幾年前有這麼一張圖片,老闆指責中層,中層指責下層,下層回家指責老婆,老婆指責孩子,孩子再對著一隻寵物發脾氣。
(為什麼要這麼形容呢?因為我找不到圖片了*其實是懶......)
圖片名叫:踢皮球效應。
我們總是習慣於在重要關頭推卸責任,希望對方能夠替我們承擔。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責任是一顆皮球,有時候負面情緒也是。
或者說,我們踢出去的不是「皮球」,也不是責任,而是我們的負面情緒。
我們不想去承擔那個不好的結果,不想讓自己難堪,所以把這種害怕、逃避的情緒踢給了別人。
回到開頭那句話,只有一個讓自己覺得跟對方關係夠「鐵」的人,我們才會去推卸負面情緒。
上層推卸給下層的根本在於:你得靠他吃飯,你不扛也得扛,不然以後得穿小鞋。他覺得你就是要靠他工作才能舒坦一點。
所以上層與下層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然後我們把這種負面情緒再推到伴侶身上,伴侶再推給孩子。
有些時候,我們看不到這樣的關聯,我們認為這其中沒有必要聯繫。
但其實負面情緒由上至下的推卸是一致的:我工作被老闆罵了,回到家裡老婆就是不讓我滿意讓人生氣!我老公又跟我吵架了,我家娃怎麼就是不聽話,我得好好教育他!
看似是一條條穩固的關係,實則一旦這種模式長時間延續下去將會導致某一塊關係鏈的破裂。
上層太過於推卸責任給下層,下層怨聲連天跑人不幹了。
下層無意識地抱怨指責家人,家庭中充滿硝煙,甚至導致一個家庭的四分五裂。
有趣的是在我們將負面情緒推卸給對方的時候,當對方對這件事情不以為然甚至反駁的時候,這顆皮球根本沒有踢出去,反而變成了一顆定時炸彈。
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腦海中滴滴作響:為什麼對方就是不能懂我?
當兩個人的衝突到達了一定程度的時候,這顆炸彈砰地一聲爆炸,炸死了自己,還把那個一直承載你負面情緒的人炸得半死不殘。
怎麼辦呢?先不說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兒。(這事真沒啥好處。)
因為我們害怕,害怕讓自己再次承擔情緒。曾經有一個人讓你承擔這顆「皮球」,那時弱小的你不知道該怎麼去消化這顆皮球。
於是你把它藏起來,等到下次別人又把皮球踢給你的時候,你順勢把球踢給了下一個人。
我們不滿、憤怒,生氣地指責下一個人,本質是在自我控訴:這件事兒跟我沒關係!為什麼要讓我承擔!
我有個好朋友,最近被準研究生論文搞得焦頭爛額。他的導師把他推給了小導師,小導師又讓他去找師兄。
小導師認為他沒有用心學,師兄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事不太搭理他。
除了最開始讓他去學習使用軟體,小導師跟他沒有任何的交流。除了最近論文審核的時候。
「太口語化了改。」「你再改一改,不要只改一次就交給我。」「太系統化了。」「你是在寫論文還是在寫軟體使用手冊?」
他崩潰了,一萬八千字的論文改了又改,小導師始終不滿意。
在論文截止的前幾天,就在他以為論文通過了的時候,小導師的一通催命符讓他想死。「還是口語化問題,你再改改。」
他跟我說他不想讀研究生了,他一直都不喜歡這個專業,可是不知道本科畢業出來能幹嘛,所以選擇了繼續讀。
誰知道小導師從來不告訴他該幹些什麼,從來不教他該學的事情。反而在最緊要的關頭一直讓他改。
對他來說,這才是剛開始,他甚至不敢想像往後的三年自己會過得有多壓抑。
這件事情我們很難去說清到底誰對誰錯,但是在這件事情裡,所有人都在踢皮球,而皮球最終在我好朋友這裡引爆。
導師把皮球推給了小導師,小導師推給了師兄,師兄再推給他。他只能自己摸索自己消解。
而面對他的絕望、痛苦,師兄告訴他:如果事事都要靠別人幫忙的話,那說明你自己還沒有盡全力。
師兄看不到他的痛苦,更看不到師弟多次請他喝奶茶吃飯的誠意。
因為皮球是從他這裡踢出去的,責任不在他身上,與其自己痛苦不如讓別人痛苦。
在很多時候,我們推卸出去的不單單是責任,還有控制、強迫,強迫對方硬是要接受我們的負面情緒。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找朋友傾述的時候,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是對方的安慰與理解。
但是如果好朋友不能理解,甚至認為這件事情是我們自作自受,那皮球就在這個時候炸開。
為什麼他不能理解我?為什麼他就是不懂我?
另一種情況是,一個人源源不斷地對著另外一個人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對方的安慰不能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還被這種負面情緒所影響。
久而久之,對方再也無力承受對方的負面情緒了,可是他不好開口去跟對方說明,只能不斷地承受著別人給他帶來的負面壓力。
這個時候,對方推給他的皮球不單單是責任,還有控制跟壓抑的成分在裡面。
當然,這裡並不是在說找朋友傾述這件事情不好,而是在某些情況,我們長時間的傾述反而成了對方的壓力。
不是每個人都是諮詢師,我們也不能強求朋友能夠一直承擔我們的「皮球」。
因為朋友不是愛人,愛人也不會一直接受你的負面情緒,且諮詢師長時間與你的交談是收費的。
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朋友無條件地去為我們承受這一切。
我們能夠做到什麼?我們能夠做到在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基礎上,把球留在自己這裡,自己去面對這顆煩人的皮球。
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似乎一旦接下這個擔子,接踵而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麻煩。
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並不是在害怕那個麻煩,而是在害怕接下這個擔子,讓我們重新回憶起曾經那個無助的經歷。
「麻煩」從不麻煩,麻煩的是過往經歷帶來的情緒。
情緒如同一條懸在我們頭頂上的皮鞭,仿佛稍一鬆懈它就鞭打在我們身上。
多年後這個經歷早就被我們潛藏在潛意識裡,我們變得習慣於把情緒推給別人。
現在,是時候把它挖出來,握住這條皮鞭,將眼球的皮球拍散。
因為這不只是簡單的為了情緒,更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們需要自己去承擔起責任。
只有去承擔責任,才能去承擔得起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優點,自己的缺點,自己所愛,自己缺失......
當我們邁出這一步,那麼往後需要去邁出的步伐就不再那麼艱難。
很多人長久以來不敢去走出來,慢慢地那條皮鞭把他磨成了一個怯懦、膽小的人。
他不敢跨出那一步,也不敢面對這些事情。只能憤怒地把皮球踢給了別人,讓自己憤怒又痛苦,也讓別人跟著自己受傷。
生活為什麼要讓我們去面對這些呢?因為從我們成人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人生就註定了要自我負責,要自我實現。
心靈上的壁壘始終需要自己去跨越,只有真正面對生活的一切,我們才談得上獨立、自主。不然一切的外在,都不過是我們逃避生活的偽裝。